【摘要】改革開放后,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民營企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國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的并不多,民營企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著重分析了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民營企業 家族化管理 技術創新
一、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民營企業發展迅速,成為我國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至2004年,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超過60%;吸納就業人口超過1億;民營工業企業完成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以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一半以上;各類民營企業已經實現了我國70%以上的對外出口;在全社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各類民營企業的投資比重超過了40%。概而言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一)民營企業發展的第一個階段:1978-1986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私營經濟開始出現,從1981年國務院肯定了個體工商戶的存在與發展到1986年我國個體工商戶人數成倍增長,這期間民營企業以個體、私營為多,這個時期便是民營企業的早期發展階段。
(二)民營企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1987-1992
黨的十三大強調了私營經濟的發展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這在客觀上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隨著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的召開,使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的必要性又一次得到肯定,這為民營企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做了充足準備。
(三)民營企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1993年至今
這一時期,各項相關法律法規配套支持著民營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新道路。期間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這極大地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二、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
我國民營企業的共同特點是:家族式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方式,經營決策不受行政部門干預,實行市場為導向、完全按照市場機制運行的發展模式等。民營企業的特點在帶給他們創造輝煌業績的同時,其自身的先天不足與矛盾也日益凸顯。歸納起來,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民營企業的認識上思想觀念落后
1.在國家政策方面,缺乏行業準入政策的支持
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沒有獲得真正的“國民待遇”。因此出現產業分布單調、經營領域小的特點。缺乏平等性的準入機制,使得民營經濟對一些行業可望而不可及。在一些壟斷和半壟斷的行業,如鐵路、公路、電力、通訊等行業,從投資決策、資金籌措、施工建設到經營管理均在部門內封閉運行,投資主體單一化,使得民營企業難以進入,這極大地縮小了民營企業的投資和生存空間。同樣,在開發領域由于對民營企業看法偏頗,也造成民營企業在許多經濟交往關系中陷入尷尬的境況,各級政府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無法完全落實到位。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民營企業的發展。
2.在有關保護民營企業的法律建設方面還不夠健全
民企在經營過程中,經濟權益受到侵占、損害或出現經濟糾紛時,難以得到法律保護。所以應該像保護公共財產那樣盡快從立法上對個體、私營財產予以保護,以使民營企業主通過自己合法經營所獲得的積累于個人名下的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二)融資渠道不暢
資金問題始終是困擾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民營經濟籌資難是當前的普遍現象,是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由兩個方面因素造成:一方面,融資渠道窄。民營企業融資可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從內部看,民營企業本身的規模小,而且民營企業都是企業家自己單獨創業,因此企業的資金不雄厚,份額占有有限,內部融資獲得的資金有限;從外部看,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主要服務于國有企業,而面向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相當狹小,且市場進入門檻高。上市門檻的限制,將絕大多數企業拒之門外,特別是那些經濟效益好、有發展潛力的高成長性企業,得不到有力的資金支持,這使一直受政策限制和資金困擾的民營企業難以上市融資。另一方面,融資渠道受阻。民營企業外部融資的另一主要來源是銀行貸款。銀行大多因為風險的原因不愿意把貸款投向民營企業。
(三)家族化管理模式普遍存在
我國目前的民營企業家族化管理非常盛行。一份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當代中國的民營企業,普遍采用家族擁有形式,并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一般都沒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家族治理的特征是企業所有權主要由家族成員控制和以實現家族利益為基本目標。家族治理模式雖然在企業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其負面作用對企業健康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如果說家族化管理尚且適合民營企業成立時期的經營環境,那么,在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層次、一定階段后,家族管理的嚴重弊端往往就暴露出來。這些弊端不但制約了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甚至已經危及到企業自身的生存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任人唯親,不利于企業招納賢才和科學管理;
2.家長集權,不利于決策的透明化和民主化;
3.產權不清與產權單一化;
4.企業領導權傳遞給第二代或第三代后企業有分裂、解散和破產的風險。
(四)技術創新能力不高
從總體上講,我國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欠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大部分民營企業管理者沒有重視技術創新,無技術創新意識,忽略了技術的重要性;
2.民營企業主體的中小企業資金并不充裕,而核心技術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研發資金,因此技術創新沒法付諸行動;
3.缺乏技術創新的專業技術人才,一般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水平參差不齊;
4.一些企業有了技術創新并實施,卻忽視教導員工如何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
正是以上這些原因,當我國民營企業面對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市場機制日益完善的跨國公司競爭時,顯得力不從心,技術創新能力差已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三、促進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和對策
(一)改善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加強對民營企業問題的戰略研究,研究適合民營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模式,探索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規律;
2.加強對民營企業發展扶持的力度,完善我國民營企業健康成長的環境和政策體系。重點是為民營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和條件,加強對民營企業的保護和扶持;
3.抓緊制定保護民營企業的法律法規,出臺引導和約束民營企業經營行為的文件,明確執法部門保護和支持民營企業的責任;
4.調整市場準入政策,擴大民營經濟的投資領域;
5.建立和規范民營企業協會組織。由政府來規范職能,協會負責或幫助落實政府對民營企業的扶持政策。
(二)擴寬融資渠道,有效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1.針對民營企業融資困難,我們的政府和相應的金融機構有必要為民營企業提供方便。民營企業初創時,政府要盡快拿出一塊資金建立中小企業擔?;穑⒉粩嗤晟茡C構的運行機制,為民營企業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
2.成立中小銀行為民營企業提供貸款服務。政策性銀行也可依托地方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開展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轉貸款、擔保貸款等業務;
3.中央人民銀行可以發揮貸款利率浮動政策的作用,引導和鼓勵各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產品創新,完善金融服務,切實發揮銀行內設民營企業信貸部門的作用,提高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比重;
4.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應當幫助民營企業培訓財會、營銷等專業人員,進一步規范管理,為民營企業現代化轉型創造條件,幫助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發行債券,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吸引國際金融組織投資。
(三)實行民主管理,提高企業民主化
1.實行集權與分權的有效結合。民營企業應在內部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鼓勵員工對企業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改變過去那種片面要求下屬服從的做法;企業領導人在做出重大決策時,應集思廣益,聽取專業人員和員工的意見,改變過去那種憑直覺的做法,減少決策失誤的風險;
2.積極創造傳統型家族式民營企業向現代型家族式民營企業轉化。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現代民營企業最主要的特征。實現兩權分離,可以分兩步走:其一是提倡家族成員主動放棄管理權(當然,有管理能力的可以留任),從臺前退向幕后;其二是從投資主體多元化入手,最終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建立起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是改善家族式管理、提高企業民主化的核心;
3.明確產權,優化外部環境。家族式民營企業的產權必須量化到人,創立時要明明白白。當然,產權的切實明晰,有賴于外部環境優化,否則無法可依時必影響內部產權明晰。
(四)建立健全企業管理制度
現代企業管理是指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動的總稱。其目的在于協調企業內部的分工,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建立有效的企業管理制度應做到以下幾點:
1.建立目標體系。將企業的宗旨和使命轉換成明確具體的業績目標,為管理活動指明方向,為考核提供指標,還能起到激勵員工和凝聚員工的作用;
2.重視戰略管理。企業戰略是企業在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的經營環境,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而進行的總體性謀劃,它是企業制定各種計劃的基礎;
3.搞好生產管理。提高生產管理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講求經濟效益,堅持科學管理,堅持均衡生產;
4.重視質量管理。建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一方面要滿足組織內部進行質量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滿足顧客和市場的需求。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收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
(五)促進技術創新,實施人才戰略
在新經濟條件下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只有不斷創新,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才能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擴大市場占有率。而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企業發展更需要人才來維持。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實施人才戰略,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管理者應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2.加大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技術的創新離不開企業資金的不斷支持;
3.招聘并建立人才梯隊。建立人才梯隊和防止近親繁殖應當同時進行,既利于考察培育,又可以防止思想雷同僵化;
4.適當的引導培訓和思想教育。企業的迅速發展對人才層次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所有員工接受相關的培訓很有必要。培訓在提高知識和技術能力水平的同時又可以進行思想教育,是一種較好的激勵性約束措施。
參考文獻
[1]李亞.民營企業公司治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柳培虎,王李忠.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現代商業,2009(03).
[3]馬福婷.中國民營企業現狀、問題與發展對策[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5(09).
[4]孔德蘭.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及策略分析[J].浙江金融,2006(04).
[5]張智利,潘福林.企業管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6]汪小紅.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08(05).
[7]茅于軾,張玉仁.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與前景[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1(06).
作者簡介:鄭晶(1980-),女,漢族,河南省淮濱縣人,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學。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