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權激勵能否解決委托代理問題,很關鍵的是股權激勵實施過程中的對激勵對象的業績考核指標的設計。通過分析上市公司公告的股權激勵契約中的授權條件和行權條件,從多個角度考察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契約中的業績考核指標,反映股權激勵契約中業績考核指標的現狀,提出業績考核指標設計的不足。
【關鍵詞】股權激勵 業績考核指標
一、股權激勵的現狀
從2005年12月至2010年1月31日期間,我國共有14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股權激勵契約,其中64家公司為深市上市公司,85家公司為滬市上市公司。149家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契約中,實施股票期權的有106家,如中糧地產(000031)、美的電器(000527)等;實施限制性股票的有33家,如格力電器(000651)、用友軟件(600588)等;實施復合型的有6家,如華菱鋼鐵(000932)、廣州國光(002045)等,復合型是指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相結合、股票增值權和股票期權相結合、限制性股票和股票增值權相結合;實施其他方式的有4家,如凱迪電力(000939)、樂凱膠片(600135)等。149家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契約中股權激勵方式分類的比例詳見圖1。
14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57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股權激勵契約,如杭蕭鋼構(600477)、恒豐紙業(600356)等;18家上市公司授權,如諾普信(002215)、華神集團(000790)等;29家公司行權,包括行權一次或多次的公司,但不包括行權結束股權激勵契約終止的公司,如科達機電(600499)、遼寧成大(600739)、格力電器(000651)等;45家終止了股權激勵契約,包括公告或授權后終止和行權結束后終止,如蘇寧電器(002024)、中糧屯河(600737)等。149家上市公司股權激勵進度分類的比例詳見圖2。
二、股權激勵的機理
股權激勵的機理在于通過讓渡部分剩余索取權,使代理人與委托人目標趨同、利益共享、風險同擔,從而調動代理人的工作積極性。委托人通過設定一定的業績考核指標來保證公司的業績達到自己期望的目標,使自己的利益維持一定的水平。同時,代理人努力工作使得公司的業績滿足考核指標的要求,自己可以同時獲得所有權和報酬兩方面的利益:所有權方面表現在代理人獲得部分剩余索取權,成為企業股東的一部分;報酬方面表現為公司經營好,股票市價上漲,代理人行權就可獲利。這樣,委托人與代理人的目標函數趨同,達到了股權激勵的目的。因此,在股權激勵實施過程中,授權條件和行權條件的確定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過程,而其中對于考核指標的選擇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業績考核指標的選擇合理與否,決定了整個股權激勵的有效性。
三、現有業績考核指標
業績是指經營者完成工作的數量、質量、效益及其他方面對企業的貢獻。對經營者的業績進行考評,就是應用各種科學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經營者的行為和產生的實際效果及其對企業的貢獻進行考核和評價。
股權激勵中的業績考核指標是指股權激勵契約中規定的激勵對象需要完成的任務或業績指標,這些任務或業績指標完成后激勵對象即可取得獲權或行權的資格。業績考核指標的設置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股權激勵能否真正發揮激勵和約束作用。科學的業績考核指標,可以為投資人行使經營者的選擇權提供重要的依據;可以有效地加強對經營者的監管和約束;可以為有效激勵經營者提供可靠依據;還可以為政府有關部門、債權人、企業職工等利益相關方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一)業績考核指標的特征
股權激勵中的業績考核指標具有很多特點。
1.業績考核指標與公司的戰略目標相一致。股權激勵的出發點是為了實現公司的最終經營目標,對于激勵對象的業績考核也是基于這個出發點。因此,只有當業績考核指標與公司的戰略目標相一致時,公司的戰略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2.業績考核要專注關鍵性指標。業績考核指標之間是相關的,有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通過抓住關鍵性指標,將激勵對象的行為引向公司的目標方向。關鍵性指標一般不超過4個,太少無法反映真實的業績水平,但太多太復雜的指標被激勵者感覺完成業績指標可望而不可及,從而導致被激勵者的不穩定,反而產生負面的影響。
3.業績考核指標應具有客觀公正性。如果不能客觀公正地對被激勵者進行業績考核,那么激勵機制不能產生效果,還可能會引起其他員工的反對和上級部門的干預。因此股權激勵契約中的業績考核指標要有可以驗證的數據作為來源,盡可能量化、明確化。
(二)業績考核指標的種類
業績考核指標的種類很多,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形成按照不同的分類。
1.按照指標依據的基礎不同,業績考核指標分為會計指標和市場指標。會計指標包括盈利指標、營運指標、償債指標等。盈利能力是指企業賺取利潤的能力,主要的盈利指標包括稅后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營運能力是指企業資產運用、循環的效率的高低,主要的營運指標包括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等;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對債務清償的承受能力或保證程度,即企業償還全部到期債務的現金保證程度,主要的償債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等。會計指標是根據會計基礎來計算的,容易導致經營者短期行為,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市場指標一般為兩種,即公司股價和公司市值。市場指標根據市場基礎來計算的,反映了企業的長期發展態勢,但股價本身容易受其他經濟條件的影響,如宏觀經濟政策、利率的變化、匯率的波動等,而這些因素是經營者不能控制的,且與經營者的努力程度不相關。
2.按照指標反映的內容不同,業績考核指標分為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財務指標包括會計指標(如凈利潤、每股收益)、經濟指標(如EVA)和市場指標(如股價);非財務指標包括顧客角度、內部程序角度和學習成長等方面。顧客角度的指標主要包括顧客滿意度和顧客忠誠度等,內部程序角度的指標包括創新能力、經營能力和售后服務等,學習與成長指標包括雇員滿意度和忠誠度、雇員士氣和組織程序等。相比較而言,財務指標比較容易量化,較好地體現了股東利益,且易被經營者接受,但財務指標容易被經營者操縱,且具有滯后性;非財務指標拓展了評價指標的范圍,有利于企業的長期價值和競爭優勢的培養,但非財務指標較難量化,且各指標間的協調比較困難。
3.按照指標反映的實踐狀況不同,業績考核指標分為靜態指標(水平指標)和動態指標(速度指標)。本文中的靜態指標是指上市公司當年的數據,動態指標是指上市公司當年的數據與其他年比較得出的比較數據。常用的靜態指標如某一時期(一般為年度)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常用的動態指標主要包括凈利潤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增長率、收入增長率等。
(三)經濟增加值
針對傳統的會計指標存在的缺陷,谷祺、于東智(2000),瞿紹發、王建偉(2003)等學者提出使用經濟增加值(EVA)作為股權激勵的業績考核指標。EVA是一種基于稅后營業凈利潤和產生這些利潤所需資本投入總成本的企業績效財務評價指標。公司每年創造的經濟增加值等于稅后凈營業利潤與全部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全部資本成本既包括債務資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權資本的成本。EVA為正,表明公司經營收入在扣除所有成本和費用后仍有剩余,股東價值增加,公司價值上升;反之,EVA為負,則說明公司經營所得不足以彌補股本資本成本在內的全部成本,股東價值減少。從理論上看,EVA指標與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是一致的,它能更有效地衡量公司經營績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部分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方式嘗試了股權激勵,但國內缺乏實行股權激勵的法律、政策環境,對于股權激勵是否披露、如何披露都沒有很清楚的規定。《公司法》和《辦法》等法規的頒布,對上市公司實行股權激勵的相關問題做了明確的規定。《辦法》第九條規定:激勵對象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上市公司應當建立績效考核體系和考核辦法,以績效考核指標為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條件。第十三條規定:上市公司應當在股權激勵計劃中對下列事項做出明確規定或說明:(七)激勵對象獲授權益、行權的條件,如績效考核體系和考核辦法,以績效考核指標為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條件。
本文選擇從2005年12月至2010年1月31日期間披露股權激勵方案的157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分析其披露的股權激勵契約中的業績考核指標。《辦法》頒布前部分上市公司已實行股權激勵,由于2005年12月之前,國內股權激勵的法律支持不足,對實施股權激勵的公司缺乏規范,每個公司股權激勵契約中的具體條文都是自行確定,缺乏對比性,所以本文沒有選擇2005年12月之前披露股權激勵方案的上市公司。為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消除異常樣本對研究結論的影響,對樣本進行了篩選。樣本的具體選取原則是: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發行的普通股可以劃分為A股、H股等,分別在不同的市場進行交易,H股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按國際會計準則編制,而A股財務報告按中國會計準則編制,會計準則和市場環境的差異對股權激勵業績考核指標的選擇會帶來影響,因此剔除發行H股的上市公司8家,最終得到的樣本共149家。
149家樣本中共有23家上市公司對股權激勵契約中的授權條件和行權條件進行了修改,其中14家對業績考核指標的目標數值進行了修改,9家對行權條件中業績考核指標的種類進行了修改,這9家公司修改前后業績考核指標的詳情見表1。
四、結論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時,主流采用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等模式,采用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和凈利潤增長率等考核指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參照性。
參考文獻
[1]張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對象選擇的理論分析[J].財會月刊(綜合版),2006(12):05-06.
[2]徐海波,李懷組.股權激勵對象選擇模型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08(01):109-112.
[3]Chance,D.M,R.B.Todd.TheRepricingofExecutiveStockOption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0(05):202-216.
[4]黃鐘蘇,高曉博.經理激勵與股票期權[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
[5]張磊.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模式實證研究[J].特區經濟,2006(03):132-134.
[6]肖淑芳.股權激勵方案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調查[J].當代財經,2009(06).
[7]徐寧,徐向藝.股票期權激勵契約合理性及其約束性因素[J].中國工業經濟,2010(02):100-108.
作者簡介:李帥(1989-),男,漢族,重慶合川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