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保險已經成為社會保險的重中之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歷程,其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所存在的缺陷與問題也迫切需要得到改進與完善。
【關鍵詞】中國 養老保險 社會保障
從一組數據中得知,1980年,我國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2009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6714億,占總人口的12.5%。2011年,中國社會養老金缺口超過1.3萬億元。2012年,中國總勞動力達到頂峰之后,將快速下降。由此可見,分析我國不同年齡群養老保險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紅利是使得中國經濟長期飛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所謂“人口紅利”是指當人口年齡結構處在最富有生產性的階段時,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和高儲蓄率為經濟增長提供的一個額外的源泉。相應地,一旦人口轉變超過這個階段,人口年齡結構因老齡化而在總體上不再富有生產性時,通常意義上的人口紅利便相應喪失。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老年人比例顯著提高。
人口老齡化使得國家喪失大量勞動力的同時加重了社會保障的負擔。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造成的人口紅利的減退甚至消失對于經濟的影響尚有爭論,然而對于社會保障的壓力是不容置疑的。“年輕”的養老保險體系將如何與這樣“老去”的中國相匹配?
中國現行社會養老體系只有短短20年的時間,這就造成了現在中國離退休的5000萬老年人在有生之年領取的全部養老金,大約是其退休前所繳全部養老金的10-15倍。然而目前的養老保障模式分別是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企業職工、未參保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城鎮居民、農民這五種,每種模式最終領取的養老金都需要與當地社會工資水平和生活水平掛鉤。這些模式費用來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孤立,缺乏銜接。社會資源無法公平分配。機關公務員與事業單位職員的養老保險仍然是由國家財政統包。而目前來說對中國經濟發展貢獻最大的農民,成為了養老最沒有保障的群體。由于持續的流動,他們無法在一個地方持續參保,領取養老金更成為一種幻想,這樣一個缺保群體成為社會保障體系中最令人擔憂的一個部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爭相進入“體制內”不僅是基于個人穩定生存的需要,還有是對于未來養老擔憂而做出的選擇,正如大家所知的是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進入了體制,就意味著國家會養著你。然而根據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學者高培勇和汪德華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假定維持現有養老保險制度和替代率不變,即使計入現有養老保險結余資金,且財政按每年GDP的0.5%提供補貼,中國累積的養老金缺口也相當驚人。兩位學者預計,如果現在不能未雨綢繆,及時調整政策,到2050年,養老金缺口累積將達到該年GDP的95%。盡管短期內中國不會出現養老金缺口,但未來缺口一旦出現,資金規模會上升得非常快。如果真的產生了這樣巨大的缺口,國家要用什么來養這些體制內的人們?現行的基本養老金替代率水平過高,全國已經達到86%左右,遠遠超過了制度設計的60%。這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符,并嚴重影響在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這將加深養老金缺口出現的危機。
我國自2011年7月1日起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試點范圍覆蓋全國60%的地區,今年基本實現全覆蓋。這是我國為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做出的又一重大決策,標志著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所取得的成果并不能掩蓋其問題與不足,特別在如今這樣人口老齡化加劇的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更需要得到完善和改進。縱觀發達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首先我國應加快社會養老保險立法的進程,以相關法律法規為先導,依法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美國在保險立法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其通過立法鼓勵私營企業養老保險的發展,以稅收優惠等形式鼓勵企業與雇員共同建立企業年金計劃,大大提高企業年金計劃積極性,使得其成為美國人養老金的主要部分,并為美國資本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其次,擴大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負擔的多層次制度的覆蓋面。目前我國不同社會體系組織中不同人群養老保險制度的不一致急需得到統一和完善。美國的“三條腿的板凳”的養老保險體系即是由國家法定養老保險、私營退休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組成。這三大支柱支撐起美國退休人口高質量生活。我國可逐步調節國家、企業和個人負擔的比例,適應經濟發展程度,這樣才能避免未來高額養老金帶來的支付危機。
建立健全穩定的養老保險制度完全是絕對需要的,然而也是不夠的。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障的一個部分其中隱藏的憂患令人擔心,此前得到眾多關注的“以房養老”,銀監會明確指出在眾多因素制約下并不現實。我們期待能夠找到有效的政策應對這一問題,這也不會單單只與養老保險有關。
參考文獻
[1]朱楠.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社會保障理論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09(07):106-107.
[2]王章華.中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72-73.
[3]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A].陜西老年學通訊[C],2011(03):155.
作者簡介:熊漪(1991-),女,漢族,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