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公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雖然黨和政府在社會公德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中國社會公德仍然存在著諸多缺失,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形象。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社會轉型期的沖擊、政府及政府公務員行為失范、宣傳教育的缺失以及缺乏監督與懲處。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加強社會公德的宣傳教育、立法規范政府和政府公務員的行為、加快社會信用制度的建設、完善和規范監督懲處機制,從而形成知榮辱、講正氣、做奉獻、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
【關鍵詞】社會公德 社會風尚 政府
社會公德,是指社會普遍公認的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社會公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民族素質,實現中華文化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我國社會公德建設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以來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傳統美德,并世代傳承。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在社會公德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開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講文明,樹新風”、“希望工程”、“送溫暖”、“扶殘助殘”等許多活動;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對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做了明確規范。特別是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迅速趕赴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十多萬解放軍、武警和公安干警,各省市的救援隊、醫療隊、工程搶修隊迅速進入災區。舉國上下各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捐款捐物、獻血、義演。國人用自己的行動上演了一幕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愛之歌,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我國社會公德建設的最大成就。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近年來,“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小悅悅事件”“毒膠囊”、“甲醛白菜”等現象頻頻出現,不斷觸動著國人的神經,這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社會生活質量,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影響了區域投資環境的改善,乃至直接影響到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社會公德領域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社會正義感的缺失
中華民族歷來推崇“救死扶傷”、“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懲惡揚善”精神,體現著人們崇尚正義的美好愿望。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我國廣泛開展的“學雷鋒”等英雄人物活動,影響、教育了我國幾代人。但是,在我國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的今天,也許是“英雄流血又流淚”、愛心反遭咬一口等太多血的教訓,讓人們有了警惕之心,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危難之事,人們更多是選擇明哲保身,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漸漸地人們習慣了冷漠、習慣了麻木、習慣了對生活中的非正義事的冷眼旁觀。
(二)社會信用的缺失
中華民族自古視信用為修身治國之根本,有“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之說。當今社會,信用已經上升為國家意志并成為司法領域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社會個人失信、企業失信、政府失信、司法失信的問題仍然屢見不鮮。這些社會信用缺失的嚴峻問題已經對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規則意識的缺失
中國很早就有規則意識,最著名的便是“無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但是,目前我國社會發生的失德問題多數卻是因為行為人規則意識缺失,不能自律造成的。對于規則,大多數人是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去對待的,講規則對我有利便去遵守它,反之,就不遵守它。如整潔的公共場所,有些人偏要隨地亂扔煙頭、紙屑、瓜子皮;人們在排隊等候,有些人偏要插隊;夜深人靜人們在休息,有些人偏要大聲播放音響。這些行為看似都是一般小事,但卻影響了社會環境與和諧。
(四)法律意識的缺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法律體系更加完備,許多法律對社會公德方面進行了規范,如《民法通則》、《治安管理處罰法》、《環境保護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對規范我國公民社會活動行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們在法律的宣傳、教育、特別是執行上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導致一些人不知法或存在僥幸心理而不守法。如有的人駕車通過斑馬線不禮讓行人;有的企業或個人隨意排放污水;有的人在網上散布謠言或公布他人隱私,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二、造成我國社會公德缺失現狀的原因
我國社會公德存在缺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造成這些缺失的原因是多種的,主要有:
(一)社會轉型期的沖擊
當今中國社會發展正處在一個多重轉型疊加期,經濟體制在轉變,政治體制在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在轉變,這些轉變對人們道德觀念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一方面,社會的轉變使人們對一些原有的道德理念失去了認同感,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受到的教育是個人服從組織,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講奉獻是那個時代的所提倡的道德行為準則。但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鼓勵人們個性化發展,人們追求的是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新生事物的不斷出現,導致新的制度與道德規范還沒有及時形成、完善和剛性化,還沒有植根于人們的內心,只是游走于社會的表層。
(二)政府及政府公務員行為失范
政府和政府官員是社會的管理者,理應依法行政、恪盡職守,在模范遵守社會公德方面為人表率。但遺憾的是,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的一些行政決策主觀臆斷,失誤頻頻,卻又文過飾非;政策多變,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輕諾寡信,不負責任,甚至為了所謂發展地方經濟,包庇制假販假,對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不作為;另一方面政府官員超標準超編制配車、公車私用、公款大吃大喝、吃拿卡要、貪污、索賄受賄等時常見諸報端、網絡。整體來看,這些問題是局部的、個別的,但影響極其惡劣,極具破壞作用,既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踐踏了社會公德。
(三)宣傳教育的缺失
由于在我們社會的發展中,經濟增長長期被置于核心地位,導致新聞輿論宣傳也將發展經濟放在壓倒一切的突出位置,似乎只要經濟發展了,一切都是合乎道德的和崇高的。相比之下,有關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方面的宣傳明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學校教育中,也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傾向,雖然社會各界都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應試教育的影子仍然揮之不去。這種宣傳教育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社會公眾社會公德素質的缺失。
(四)缺乏監督與懲處
多年來,雖然我們制訂了大量的法律與制度,對加強社會公德建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與保證作用,但是,對一般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仍然缺乏監督與懲處,處于一種放任的態度。如行人闖紅燈、翻隔離護欄、隨地吐痰、亂張貼小廣告等都是禁而不止,很少有人因此而受到處罰。同時,由于法律與制度還不夠完備、詳盡、具體,對于一些違反社會公德的問題由誰來處理、如何處罰缺乏具體的規定,有的還沒有規定,因此也造成無人負責的窘況,使之無法及時得到處罰,客觀上放縱了這些問題的發生。
三、加強社會公德建設的途徑
由于我國社會公德缺失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社會轉型的沖擊,造成了人們思想認識的錯位,同時與新的社會環境相適應的道德理念、制度、法律以及監督處罰機制尚未完善,因此,加強社會公德建設不是針對某一方面、某一環節的治理,而是整個社會公德體系的構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一)加強社會公德的宣傳教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級政府和新聞媒體應像宣傳發展經濟那樣宣傳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引導人們自覺關懷與維護公共安全、公共環境衛生、公共資源與財物,在公共生活中包容、尊重、幫助他人并與他人平等相處、同舟共濟;教育人們遵紀守法,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重視和改革學校教育,做到德育智育并舉,從小培養公民的社會公德素養,使學校成為社會公德教育的主陣地;黨、工會、共青團、婦女、少先隊組織要根據自身組織的特點長期堅持開展活動,使全體公民踐行社會公德成為自覺行動。
(二)規范政府和政府公務員的行為
要通過立法的形式進一步規范政府的施政行為,盡快制定行政程序法,使政府依法管理和決策。同時要進一步拓展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渠道,加強人民群眾對政府政務的監督,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要嚴格控制政府的“三公消費”,盡快立法,做到依法撥款,依法公開使用情況,對超標準、超額度使用的依法懲處;要進一步完善有關公務員管理的立法,細化公務員的行為準則與處罰標準,強化公務員的職業道德意識,杜絕或減少公務員以權、以職謀私,為社會公德建設做表率。
(三)加快社會信用制度的建設
要盡快建立社會信用信息的征集與使用制度,明確規定政府、企事業單位及個人必須開放的數據以及不提供或提供不真實數據的懲罰;規范信息數據的取得和使用程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政府的有關部門如工商、稅務、海關、公安、人民銀行、證券監管等部門以及檢察院、法院所掌握的公眾信息,要依法向社會開放,讓公眾平等的取得和使用。任何人違反社會公德乃至違法的行為一旦被記錄在案,就會因其失德的程度而對其日后的工作及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任何有理智的人都會隨時檢查自己的公德行為,珍惜自己的信用記錄,而不再以實用主義的態度來對待社會公德。
(四)完善和規范監督懲處機制
要進一步完善社會公德方面的立法,制定完備、詳盡、具體的法律、法規,規定哪個方面的失德問題由哪個部門來處理,解決管理上存在的空白;明確是與非、罪與非罪、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法律界限是什么,失德到什么程度要給予什么程度的制裁,加大對失德行為的懲處力度,使失德者下次不敢失德。執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客觀公正、人人平等,使人民能尊重法律、遵守法律,達到以法促德的目的。
目前,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公德建設,黨的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教育”。我們相信,通過全黨、全社會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我國的社會公德建設一定會不斷取得新成就,一定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做奉獻、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
參考文獻
[1] 楊樹青,任府.新加坡社會公德建設給我們的啟示.河北政工網,2007-01-23.
[2] 辛向陽.當今社會公德缺失的成因與對策.中青在線,2005-12-13.
[3] 韋必泉.當前社會公德建設的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攜手工作坊.
[4] 楊曦.我國社會公德領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州學刊,2010(4).
作者簡介:畢秀林,就職于深圳市城市建設開發(集團)公司。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