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利用面板數據的處理方法來分析投資和企業數目對相對產能利用率的影響。以2004年產能利用率為80%的假設為基準,計算2004~2010年的相對產能利用率。通過單位根檢驗后,選擇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對變量進行解釋,得出投資對產能利用率有顯著的影響,企業數目對產能利用率有負向影響的結論。
【關鍵詞】相對產能利用率 投資 企業數目
產能即生產能力,指通過組合各種資源來生產出特定的產品,以提供銷售和服務。概括的講就是指企業利用現有的資源所能達到的最大產出。企業之所以十分關心生產能力是因為企業需要知道生產能力能否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由于固定設備在短時間內無法自由增加或減少,產能的加大或縮小不可能瞬間完成,所以產能的變動相對比較緩慢,因此企業才會面臨上述難題。產能的不足和過剩都對經濟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所以關于產能的狀況越來越受到經濟學家的關注。
2005年以來,隨著中國的工業經濟步入“高增長平臺”,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對外貿易增幅持續上揚,國際收支順差不斷上升,中國的工業經濟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即所謂的“工業產能過剩”的現象。尤其對于鋼鐵、電力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關于產能過剩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標志,歐美等發達國家一般用產能利用率或設備利用率指標衡量是否存在產能過剩及過剩程度。美聯儲認為,如果產能利用率達到85%,就可以認為實現了產能充分利用。超過90%,則可以認為產能不足,有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如果明顯低于79%—83%區間,則說明可能存在產能過剩。本文主要測定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的狀況,然而,并沒有產能利用率的相關數據,需要找個替代指標——固定資產周轉率來估算出產能利用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產品銷售凈額/固定資產年平均凈額。因為產能利用率=實際產能/潛在產能。即表示會計期內單位固定資產生產的產品價值,也就含著產能利用率的水平。
一、文獻綜述和分析框架
(一)文獻綜述
已有文獻中,關于產能利用率的考察并不是很多,孫巍等學者用成本函數的方法核算過產能利用率,但是計算量相對較大。很多文獻對具體行業的研究都表明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但是大多是基于產品生產過多,而消費低迷的宏觀層面,在微觀層面并沒有進行量化,很難具有說服力。比較而言,對于產能過剩研究的相對全面,如林逸夫(1997)對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的研究很好地解釋了像鋼鐵等行業在價格下降的情況下,還有企業愿意投資的現象。認為像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大國而言,很容易出現投資行為的“潮涌現象”。
產能利用率較低,說明存在著產能的過剩現象,但是追尋產能過剩的本質層面上,主要是由兩方面組成的。一是供給層面,兩大主體推動了產能過剩的形成。首先是企業這一直接的推動者,企業出于獲利動機,安置空閑的產能以便適應當市場需求突發性的增加時,企業有能力在短時間生產出產品,獲得利潤。此外,企業追求規模經濟的行為也將導致生產能力的過剩。另一個推動主體便是政府,政府為了防止需求短時期增長迅速而導致價格呈J形曲線增長,以至于人心恐慌,危害社會經濟秩序的情況發生,要求企業備有充足的生產能力,能夠順應市場的變化以達到平穩物價的政治要求。就我國而言,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信息的不對稱性,地方政府為了提高績效,增加GDP,盲目的上大項目,當這些項目投入生產后,一旦供過于求,就會導致產能過剩的局面。二是需求方面,需求具有不確定性,本來市場前景很好,于是投資擴大生產規模,但由于對需求的變動并沒有做出正確的估計,一旦新的生產能力形成之后,需求萎靡,將會造成生產能力的大量空置,而這些產能又不能及時撤銷,從而導致產能過剩。
(二)分析框架
產能力利用率具有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能夠明確經濟趨勢、劃分經濟階段。當利用率過高時,說明市場活躍,經濟呈增長趨勢;當利用率過低時,市場萎靡,經濟呈衰退趨勢。二是可以判斷利潤增速。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中,產能利用率的上升說明企業產量較高,在價格水平穩定的情況下,獲得的利潤也就越多。因為無法高效、準確地計算產能利用率,本文使用相對產能利用率,即假定2004年工業產能的利用率為80%,表明所有行業產能利用狀況比較好,以此為基準,計算2004~2010年的相對產能利用率。相對產能利用率=【固定資產周轉率(本期)/固定資產周轉率(基期)】×基期產能利用率。以2004年為基準年來分析近年來產能利用率的狀況。
在得出相對產能利用狀況后,采用面板數據的分析方法來分析什么因素對產能利用率有較大的影響,本文使用了投資和企業數目兩個變量。在利用數據方面,采用面板數據來分析投資與企業數目和行業的相對產能利用效率的關系更為可靠。因此,本文對2004年至2010年我國39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的基礎上,確立回歸模型。
二、單位根檢驗及模型的設定
單位根檢驗是序列的平穩性檢驗,如果不檢驗序列的平穩性而直接進行回歸容易導致偽回歸。因此,為保證面板數據的平穩性,需要對產能利用率、投資金額和企業數目進行平穩性檢驗。為了消除數據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面板序列進行取對數處理。由于單位根檢驗結果說明數據是平穩的,可以使用Eviews6做回歸分析,選出最有說服力的模型(個體固定效應回歸模型)來進行分析。即:
R2=0.515537, SSE=7.575010
其中R2可決系數,可決系數越大,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越高,觀察點在回歸直線附近越密集。該模型的R2較高,說明擬合效果較好。同時t檢驗結果表明投資對相對產能利用率有正向的顯著影響,而企業數目與相對產能利用率呈負向關系。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研究變量之間的均衡關系得出以下結論:
1.投資對產能利用率有顯著的影響,企業投入資金能夠促進產能利用率的提升,但是這必須建立在經濟社會對企業產品的需求呈上升的階段下。當需求減少時,因為投資而新增的產能將會出現閑置,反而影響了產能利用的效率。由于發展中國家靠大量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所以由投資過度而引發的產能過剩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容易出現。一般而言,任何一個行業供求不可能完全達到平衡。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適當的富余產能有利于行業發展。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新的競爭者進入該行業,防止過度競爭的局面;另一方面它可以促使行業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有利于落后產能的淘汰,優化產業結構。但是,如果這部分富余產能超過了一定的限度,生產設備大量閑置,就會造成很大的浪費,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2.企業數目對產能利用率有負面的影響,企業數目越大,越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小企業沒有雄厚的資金,技術上的支撐,難以實現最優的生產績效。這和現實中所觀測的結果是相同的,隨著實際企業數目的增大,行業中產能過剩的情況將會越發嚴重,激烈競爭導致價格大幅下跌,投資回報低落,甚至大量企業虧損破產甚至金融機構呆壞賬持續上升等后果。所以適當控制企業數量是非常必要的。
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該引導企業的投資行為,將資金投入新興行業中,避免投資流入已經過剩的行業。應該鼓勵技術創新,技術上的進步能夠帶來生產方式上的變革,能夠促進經濟的飛躍式增長,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現了持續的高增長,技術進步的影響日益突出。所以必須完善制度以促進我國向創新性國家轉變。此外,及時、全面的信息公告制度能夠緩解和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社會資金涌入一個或幾個特定的行業中。政府應該積極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并且發揮政府的總量信息優勢。作為發展中國家而言,必須建立完善的宏觀監管制度,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和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條件,推動國民經濟穩定、快速、持續、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J].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2009.
[2] 劉林,張思彤.投資與產能利用率:面板因果關系的檢驗[J].產業研究.
[3] 林毅夫.潮涌現象與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理論的重新構建[J].經濟研究,2007(1).
[4] 焦國華,江飛濤,陳舸.中國鋼鐵企業的相對效率與規模效率[J].中國工業經濟,2007(10).
作者簡介:王新新(1987-),女,內蒙古赤峰人,南京大學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差異化與空間競爭。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