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養老保障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社會關注,但目前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也日漸衰微,農村養老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長久以來,農民被賦予了土地使用權,那么就應該讓土地承擔起一部分農民養老保障的功能。本文通過對農村養老保障現狀的分析,并通過可行性探究,認為可以將土地信托方式納入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關鍵詞】農村養老 土地養老保障 家庭養老保障 土地信托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到全國人口的70%以上。建立覆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中國的長期目標。而對于這一目標實現方式,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主張,包括:開征統一的社會保障稅;伴隨農村城鎮化進程,先把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機制;采取儲蓄積累的方式,以個人賬戶為主,集體給予適當補貼,以實現與城鎮職工的“統賬“模式自然融合等,這些建議對于解決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問題,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筆者從農村養老的實際現狀出發,根據抽樣調查得到的數據,在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將土地信托納入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以發揮土地的基本保障功能,建立家庭保障基礎之上的補充保險模式,一方面實現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一方面又可以解決小農經營,建立起現代農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養老保障現狀堪憂
雖然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國長期實行的城鄉二元化社會經濟制度,“來源于全體公民創造的財富的社會福利的大部分由非農業人口分享”,政府對于農村的資金與政策的支持力度嚴重不足,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較多的問題。
(一)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面臨極大挑戰
1.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低
以安徽省為例。在安徽省淮北平原農業區,耕地面積達3206.5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47.8%,農業人口1526.3萬,是安徽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農業區。在對該農業區的碭山縣、泗縣、蕭縣、埇橋區等近20個村落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在1-2畝之間的農戶占到總調查農戶的85.57%,農民的人均可利用的耕地資源是十分少的,一家一戶均田式的土地使用產生的是農業小生產和小規模經營,這種低效率的生產方式直接導致農民農業收入十分低,靠小面積種糧勉強只夠維持生計,養老是無從談起的。(見表1)
2.戶均家庭規模縮小,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農民收入水平低,種糧收入一般都用于生產生活的消費,農村老人養老普遍只能依靠子女完成。“在我國農村,由于農民在年輕時一般沒有養老金積累,老年退出生產活動領域后也無退休金,因而長期以來,養老基本上是由家庭來完成的。”但是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全面、深入的落實及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多子女家庭的形式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極大地弱化了農村家庭養老的功能。
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是一對夫妻由三四個子女贍養,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戶均家庭規模縮小;加之城鄉間的基礎設施、收入水平、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差距,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農村純老年戶不斷增加,農村老人的養老異常困難。
(二)農村養老保險水平偏低且養老基金保值增值難
1.農村養老保險水平低,不足以維持老年人基本生活
《農村養老保險新政策》規定,繳費標準目前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地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在執行中,多數農民都選擇了100元、200元這兩個低檔次。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表》計算,每月繳納100元的,十年后每月僅可獲得70.09元,二十年后每月僅可獲得82元;每月繳納200元的,十年后每月可獲得養老金82.73元,二十年后每月可獲得養老金100元。這根本不能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2.農村養老基金運作效率低,保值增值困難
農村養老保險水平本就不高,現有的農村養老基金的低效率運作方式更是使農村養老問題雪上加霜。我國現有的養老基金管理辦法是在1996年以前的金融政策、基金運營環境下制定的,保險基金以縣為單位管理,沒有合法的運營主渠道,管理層次低且分散,缺乏專業人才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加之將社會保障基金征繳、管理、使用集于一身,有悖于國際上將征、管、用分離的通行做法,致使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性、流動性與收益性難以得到保障,很難達到保值增值要求。
具體來講,目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增值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存入銀行,二是購買政府債券。這兩條途徑的收益率都非常低。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實現當初農民投保時國家承諾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12.9%的利率,則養老金不僅不能保值和增值,反而會貶值。
在傳統養老模式受到沖擊,并且覆蓋全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之時,筆者認為將農村養老基金建立在土地保障的基礎上,利用農村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信托關系(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以土地入股),對于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土地信托納入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可行性探究
(一)一家一戶的均田制,土地保障由來已久
中國農村一直以來實行的是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一家一戶的均田制使農村人口享有土地使用權帶來的,低水平但確實具有一定作用的土地保障。尤其是國家減免了農業稅之后,土地對于農民來說更是成為一塊免費的蛋糕,不僅一般的民眾,甚至有許多的學者,也認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低和保障水平低下,是因為農民享有的國家給予的土地使用權等同于城鎮工人享有的國家提供的養老保險。“中國農村的土地制度,就是社會保障制度,家庭承包制之所以一再延長,就是因為其具有無法替代的社會保障功能”。而且,就農民而言,土地保障由來已久,農民心理上更接受以土地養老的方式。
(二)土地流轉條件具備,建立土地信托具有可實施性
信托制度從土地開始已運行幾百年, 而農村土地信托是我國的特有現象。雖然我國農村土地信托的信托財產是土地承包使用權, 而不是土地的所有權, 但是在農村實行土地使用權信托不僅有理論、法律、實踐依據, 也有可行的有利條件。
1.理論依據
根據信托制度的基本原理,農村土地信托的委托人是土地承包者,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在保留承包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將承包經營權分離出來委托給受托人;受托人是指承包地經營權的受讓者,他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對信托土地進行經營管理或處分;受益人是由委托人指定有資格享有信托收益權的第三人,其只享有信托收益權,在中國目前的農村土地信托中,受益人可以是委托人本人即農村土地承包者。并且農村土地信托可以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信托財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為出發點和目的地的信托形式,在農村土地的所有者與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分離的基礎上再次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與實際管理經營人分離,既保證了農村土地所有權的合法歸屬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本穩定,又賦予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法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交由他人管理的權利,使其能在獲得穩定收益的同時得以放心投身于其他事業,能有效保障農村土地信托各方當事人基本利益的實現。
2.法律依據
中國已于2001年4月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從而使中國信托事業有法可依。但是不得不指出:在國外,由于土地的私有性,土地信托是信托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實行土地國有和集體所有,使中國的土地信托具有特殊性,發展信托事業還需要一整套更為完善的法規支持,特別是對中國特有的農村土地信托需要出臺專門的法律、政策法規來規范各種土地信托經營業務:如關于土地投資信托基金如何具體運作、土地信托紅利確定的依據、土地信托經營業務的稅費制度、土地信托產權的流轉補償與變更登記問題等。
3.實踐依據
湖南省沅江市開展了農村土地信托流轉試點工作,全鎮轄24個農業村,總人口10.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5萬人,耕地15萬畝。到目前為止,農村土地流轉面積8.0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0%,其中土地信托流轉面積3.26萬畝。
在其試行過程中,主要實行的方式是:政府引導——鎮政府搭建土地信托流轉平臺,出臺《草尾鎮農村土地信托流轉暫行辦法》,就土地信托流轉方式、程序、管理、優惠政策、爭議解決與法律責任作詳細的規定,保證土地信托工作的有序進行;市場主導——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土地信托流轉供求關系,優化資源配置,信托各方按市場法則和合約承擔風險、享受效益;企業運作——草尾鎮土地信托流轉是以政府出資設立企業,由其對農戶和種植大戶及農業公司實行對接的形式進行運作。2010年7月鎮政府出資200萬元成立了“沅江市草尾農村土地信托投資公司”,其宗旨是圍繞農村土地信托流轉進行投資開發,到目前為止,公司通過內外對接,已簽訂土地信托流轉合同34個,信托流轉面積3.26萬畝,公司總資本達630萬元。
通過土地信托流轉,該鎮確實取得了很大成果,促進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實現了農業效益最大化,明顯有兩大效應:(1)土地增效,據統計,全鎮信托流轉面積3.26萬畝,其中種優質稻2.28萬畝,其優質稻畝產要比散戶高250斤左右。年產稻谷要多近600萬斤。特別是蔬菜種植大戶效益每畝平均在1.5萬元左右。(2)農民增收,土地流轉后,農民收入來源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土地租金,按照500斤稻谷計算,今年每畝可獲得600多元,而流轉前農戶自己耕種的收入包括投工在內,每畝最多能賺900元,土地流轉比自己種要劃算得多。二是國家惠農補貼每畝約150元,農民也實實在在拿到了手。三是勞務收入,青壯年勞動力外去打工每人每年收入在1.6萬元左右。
在安徽省北部,也有一些鄉鎮實行了土地流轉,并取得了不俗的經濟效益,見表2:
根據表2樣本村莊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土地流轉前每畝農業收入平均在1167元,而土地流轉后每畝農業收入平均可達到1967元,加上規模經營后,相應的農產品加工和農村其他非農業生產產業也會隨之發展起來,可以吸收一定的人員就業,農民收入會更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可見,實現土地的信托流轉是可行的。
三、農村土地信托制度納入養老保障體系方法探究與論證
土地信托既然具有可實施性,如何將其納入養老保障體系,以實現農村老人養老保障的功能呢?筆者認為可以以政府為引導,促進土地信托流轉的實現,然后將信托土地的部分受益做為農戶繳納的養老保險金,使規范化、成熟化的信托公司成為農村養老金的繳納者和運營者,老年農戶成為土地信托的受益人,使自身養老問題得到保障。
以安徽省為例,一個老年人,每月生活所需大概是450元左右(這里僅保障老年農戶的基本生活),扣除政府、集體對于農民養老的補貼,折算到現在需要農民每月交納多少錢,這筆錢直接由信托公司承擔。而扣除這部分資金之后,土地信托的收益每月以現金的形式返還給農民。這樣,首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農民繳納養老金層次過低的現狀,使得老年農戶養老有了確切的保障;其次,回歸了土地養老和家庭養老的模式,使外出打工的子女也必須間接地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使獨居的、無勞動能力老人的養老都得到確切保障;同時,還促進了農村的土地流轉,有利于現代農業的建立和發展,促進了農業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利國利民、長治久安的奠基石——關于建立全國統一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建議[J].改革,2001(04).
[2]鄧大松.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02(07).
[3]吳偉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芻議[J].河北法學,2001.
[4]張星珍,王雪艷.待完善的農村老年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三農問題研究[J].理論月刊,2004(03).
[5]蔡永飛.能否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變為養老金[J].調研世界,2002(04).
作者簡介:孟穎(1992-),女,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