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農村信用社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但信貸資產質量不高制約著其健康發展,不良貸款成為農村信用社亟待解決的難題。不良貸款的形成既受區域經濟環境影響,又有借款人個人問題,而且也有信用社自身原因。文章通過對不良貸款成因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 不良貸款 成因 對策
近年來,農村信用合作社信息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支付結算渠道實現快捷暢通,經營狀況顯著改善,資金實力和支農信貸投放大幅增長,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已經成為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力軍。但是在農村信用社快速發展的背后,不良貸款始終是制約農村信用社健康發展的一個瓶頸。不良貸款已經成為信用社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威脅。
一、農村信用社現狀
立足縣域、扎根農村、服務三農是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源,目前,農村信用社已成為服務覆蓋范圍最廣、機構及從業人員最多、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最專業的地方性金融機構。2011 年全國農村信用社新增涉農貸款和農戶貸款分別為 7374 億元和 3093 億元,期末余額同比增長 19%和 15%,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銀監會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法人)統計顯示,2011年第四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其中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6%,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8%,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6%,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0.4%。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11年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例為5.5%,比上年末下降1.9個百分點,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率遠遠高于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雖采取了一系列的不良貸款清收措施,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存在前清后增問題,不良貸款管理仍然是農村信用社工作的重點。
二、不良貸款成因分析
(一)縣域經濟基礎薄弱,貸款風險較大。縣域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種植業和養殖業易受氣候、市場行情及病蟲害影響,企業規模小,財務信息不透明,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其次,農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速度慢,而農村信用社貸款期限不合理,貸款期限與生產周期存在矛盾。
(二)政府不當干預及政策性影響因素。為振興地方經濟,發展區域產業,地方政府指令農村信用社向特定對象發放貸款。該類貸款沒有相應的財政資金保障,又缺乏有效的抵押、擔保,一旦發生虧損,貸款就可能形成不良。個別農戶還把政策性貼息貸款當成是國家的扶貧款,認為不用歸還。2000年以前,地方政府出臺各種產業政策,通過行政手段要求農村信用社向農戶和鄉鎮企業提供貸款,因大部分項目沒有發展前景,后受經濟影響企業不能正常運轉,大部分貸款難以收回,形成不良貸款。
(三)借新還舊現象普遍,借款人信用意識不高。貸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本,只辦理借新還舊。信貸人員為避免貸款形成不良,甚至主動要求客戶辦理展期或借新還舊,在辦理借新還舊時未能按要求壓縮貸款本金,從而延遲風險暴露,掩蓋貸款真實風險。
(四)信貸人員數量少且素質不高,不能滿足信用社業務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信用社貸款筆數多,金額相對小,信貸人員人均管戶多,使得貸款管理比較松散。農村信用社存量不良貸款中有一部分是原信用站發放,信用站撤站后,因貸后管理不到位,造成不良貸款。另一方面現在信用社客戶經理大部分年紀偏大,對新業務、新知識、新技能掌握不夠,合規意識淡薄,部分信貸人員缺乏職業精神和敬業精神,只顧眼前利益,不關注潛在的風險。
(五)貸前調查流于形式,貸款未按要求執行面簽。調查人員未盡到調查義務,對借款人的信用情況和還款能力審查不嚴,盲目發放貸款。同時,假冒名貸款屢禁不止,嚴重制約著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產質量,損害了農村信用社的社會形象,也影響了客戶的切身利益。
(六)貸后管理不到位。重發放,輕管理,重規模,輕質量。貸款發放后,信貸人員不及時進行貸后管理,貸款到期也不及時進行催收,抵押物得不到及時處置,致使抵押物錯過最佳處置時機,部分貸款喪失訴訟時效。
(七)借款人原因。主要包括借款人打工舉家外出、疾病或意外傷殘、生意失敗或產業虧損、惡意欺詐等情形。
三、解決不良貸款的相關對策
(一)加強客戶經理隊伍建設。對客戶經理要嚴格把關,防范品德不良人員進入信貸隊伍,多選用一些綜合素質較高人員擔任客戶經理。多創造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業務培訓及交流機會,提高信貸人員貸款質量第一的觀念和保全資產的素質,對一些好的清收辦法和經驗積極推廣。
(二)積極清收存量不良貸款。對存量不良貸款,一是要下大力氣清收,二是要盡力將貸款搞活,三是清收要徹底。
1.降低不良貸款偏離度,加大對隱性不良貸款的清收力度。在貸款五級分類認定中,操作人員能力和主觀認知對認定結果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不良貸款率為信用社績效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降低不良貸款率,操作員人為調整了貸款形態,導致部分貸款分類不準確,形成隱性不良貸款。降低不良貸款偏離度,積極消化和清收隱性不良是打好清收攻堅戰的基礎和關鍵。
2.通過多項舉措,清收化解不良貸款。清收措施主要有依法收貸、代理清收、打包轉讓、以資抵債、核銷等。對職工自貸、擔保、介紹貸款,要求限期收回。對外出打工人員尤其是舉家外出借款人,通過村委會或借款人親戚等渠道催收。
3.積極與當地政府、法院、公安、檢察院溝通。通過與政府、法院、公安、檢察院溝通協調,借助行政和司法力量,集中打擊不良貸款中的“釘子戶”,力爭達到“清收一戶,教育一方,震懾一片”的效果。
(三)嚴肅問責,嚴格控制新增不良。信用社要加強信貸管理,提高貸款發放和管理的質量,只有嚴格控制新增不良,才能從源頭上解決不良貸款問題。
1.認真做好貸前調查。貸前調查是信貸管理的一個關鍵環節,是信貸發放的基石。調查必須堅持雙人、實地原則,調查報告必須按實際情況撰寫,調查內容必須全面詳實。避免因人情貸款忽略貸前調查,將貸前調查走過場。
2.強化審批職能。貸款審批是貸款流程管理的重點,群策群力和防范超權貸款是貸款審批的初衷,審批小組成員要嚴格把關,對明顯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拒絕審批。嚴禁向有存量不良貸款人員發放貸款,嚴禁向有表外掛息單位和個人發放新增貸款。
3.認真落實抵押擔保手續。嚴禁保證人不具備擔保資格和實力,有不良記錄企業及人員嚴禁作為保證人。規范抵押辦理程序,抵押登記信貸人員必須親自辦理,抵押物必須合法、合規、容易變現。
4.切實做好貸后管理。要按規定做好貸后檢查工作,對即將逾期或已逾期貸款及時下發催收通知書,對需要公告催收的及時公告催收,對抵押貸款及調查發現貸戶有還款能力的及時向法院起訴執行。同時,加大檢查力度,規范展期和借新還舊行為。
5.密切關注貸款用途及支付環節。監控借款人貸款用途去向,發現貸款用途不實和挪用貸款用途,按照相關合同約定執行處罰,并通知借款人在規定時間改正或提前收回貸款。貸款發放環節嚴格按照銀監會相關規定辦理自主支付和受托支付。
6.強化制度約束,嚴肅責任追究。通過制度建設,落實貸款賠償,對造成不良貸款的責任者進行追究,將違規發放貸款及員工行為排查中被列為重點的客戶經理調離信貸崗位,涉嫌違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四)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充分體現多勞多得。信用社需要進一步步完善考核機制,建立一套科學、公平的正向激勵與負向懲罰相結合的考核體系,調動每一名員工的積極性。對清收回不良貸款人員加大獎勵力度,對形成新增不良貸款責任人加大考核和監測力度,將獎懲結果在內部定期公開。
(五)出臺征信管理相關規定,以充分利用征信體系。征信系統有利于改善社會信用環境,也有助于信用社準確判斷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規避信貸風險。農村信用社現已積累了一些征信管理經驗,積極利用征信系統是農村信用社的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1] 馬國峰.淺議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J].時代金融,2011(3).
[2] 魏巖.縣域行不良貸款的成因及防范[J] .現代金融,2012(1).
[3] 胡文明.對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形成的認識和思考[J] .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5) .
[4] 謝承恒.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探析[J] .當代經濟(上),2010(3).
[5] 朱桂水.農村信用社信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下旬刊),2010(3) .
[6] 徐宏偉.如何加強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J] . 商場現代化(下旬刊),2010(3).
作者簡介:丁杰,男,漢族,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人,本科,經濟學學士,初級經濟師,就職于懷安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