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證券投資基金法》的制定是基于當時亞洲金融危機后社會上萌生的風險防范意識,更多是聚焦現狀與約束限制。實施以來,隨著證券市場的繁榮,基金業市場也經歷了一波暴走式增長.有人認為,中國基金業取得超常規的發展和超額利潤,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套利的結果,并且被少數人充分享受。如何保護基民的利益?如何完善基金業發展和法律之間的平衡關系?如何平衡效率和公平?如何化解基金業這幾年面臨的困擾,適應新的資本市場?基于現狀,需要迫切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基金法草案 修訂
2012年7月11日,由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初審的《基金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與2004年《證券投資基金法》相比,此次修訂有了多處突破。
我國的投資基金起步于1991年,并以1997年10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實施為標志,1997年之后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正式進入規范發展階段。隨著基金規模的不斷壯大,基金品種的日益多樣化,2003年10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獲通過并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至今。
此次新《基金法》做出多項重大修訂,合并與取消了部分原法條,細化或拓展了其中28條內容,添加了78條新法條。
目前引起業界熱議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私募基金納入監管
草案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須申請注冊或備案,基金合格投資者總數不超過200人,符合條件可發公募產品。擔任私募基金管理人,須經證監會注冊或經基金業協會登記,基金管理人募集資金總額和基金份額持有人人數低于規定數額的可豁免注冊。私募基金募集完畢后,管理人須向監管部門或基金業協會備案,其證券投資范圍,包括買賣或持有股票、債券,或者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證券及其衍生品種,未上市股份公司股票等其他證券亦在其可投范圍內。
從2004年《證券投資基金法》對私募的未禁止到今日的納入監管,短短8年之間,中國的私募基金迅速發展,據統計,目前陽光私募管理的資金總規模已經超過1600億元。
但由于缺乏有效監管,業界所提倡的陽光私募更多只能通過信托來實現,對于私募納入監管,筆者認為對整個基金行業來說是件好事。相對公募基金投資門檻較低來講,私募的投資門檻較高,投資者對風險的識別及承受能力較強,如果能真正給私募“合法”的身份,從信息披露、證券報備等多渠道加強監管,提升整個行業公信力,使其規范健康的發展,這將吸引更多真正能承擔高風險的資金流向市場,促進市場活躍,擴大基金多層次的投資群。對于目前掣肘私募的一些難題,例如信托股票賬號限制的放開,股指期貨、商品期貨等衍生工具投資限制的放開,納入監管后也將有了解決的可能。
私募基金納入監管,通過市場化手段,促進公募基金與公募基金在運作機制上的取長補短,有助于推動財產受托管理基礎制度的建設與平衡。
二、松綁公募基金
《基金法》草案中對于公募的松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適當放寬有關基金投資、運作的管制,包括將基金募集申請由“核準制”改為“注冊制”。其二,在投資范圍中添加了“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證券及其衍生品種”的規定。
以上兩方面的改變,將促進基金業創新,提升基金應對市場的能力。我國基金募集申請實行的“核準制”,募集申請審批的時間較長,發行資格有限,導致基金公司過度看重新基金發行,這也就是即便在目前整個證券行業不景氣,基金發行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基金公司并未放慢新基金發行速度,2012年我國基金數量已步入千基行列,而2009年為557只,但基金數量的快速增長并未帶來基金規模的相應增長。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截至2012年6月29日收市,共有基金1154只,資產凈值合計24436.34億元,份額規模27960.82億份;而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國共有基金557只,資產凈值26760.80億份,份額規模24535.89億份。
將“核準制”改為“注冊制”,符合基金業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迎合了市場經濟的自由性、高效性以及政府管理經濟的規范性。
擴大基金的投資范圍,讓基金能更多參與證券市場其他證券及衍生品的投資。從一開始的股票型基金,到混合型基金,貨幣型基金等到今年如火如荼的債券型基金及短期理財產品,產品創新是這幾年基金業共同努力的方向。但礙于法律限制,我國的基金業在另類投資領域一片空白,新基金法在基金投資范圍上的松綁有利于促進基金產品的不斷創新,使基金多樣化分散投資,平攤投資風險,更加符合基金特性。
三、允許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銷售基金
草案規定,基金公司公開募集基金管理、非公開募集基金管理、基金銷售、基金份額登記、投資顧問和其他基金業務,允許成立子公司單獨經營。
一直以來,我國基金銷售一直依附于銀行渠道來實現,2012年證監會正式允許第三方銷售,但此舉并未改變基金公司在銷售環節上依賴銀行的格局。此次基金法銷售允許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銷售基金,對于基金銷售來說是一次新的機會。但基金產品不等同于其他商業化產品,投資者信賴銀行購買基金很大一方面是源于對銀行公信力的認可,基金公司如果要在自己的銷售上有所突破,必須提升基金整個行業的受信標準。
四、實行專業人士持股計劃,允許從業人員進入市場
新基金法草案規定,基金公司可以實行專業人士持股計劃,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
公募基金聚集了許多優秀人才,但由于體制上的限制,這幾年公募基金專業人士出逃私募的案例屢見不鮮,穩定業內核心專業人才,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另外根據《修訂草案》第十九條,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從業人員,其本人、配偶、利害關系人進行證券投資,應當事先向基金管理人申報,并不得與基金份額持有人發生利益沖突。同時規定,基金管理人應當建立前款規定人員進行證券投資的申報、登記、審查、處置等管理制度。
關聯交易實際上屬于中性詞匯,當然有的關聯交易損害投資者,但有的關聯交易不僅不損害投資者,甚至有利于投資者,根據實際情況區別規定對于從業人員來說才是公平的。過度的壓制,往往導致負面情緒的抵抗,源頭上解決內幕交易的方式是:一是提高整個行業的道德標準,二是建立完整的刑事法律責任追究體系。
相比美國八十幾年的基金發展歷史來說,我國的基金歷程顯得非常短暫,短暫的歷史并未影響它迅速的發展,這種迅速發展主要有兩大原因:(1)強大的證券市場,投資者手里富余的閑置資金促進理財觀念深入人心,非專業投資者主動需要一種金融產品分享證券市場帶來的收獲。(2)基金本身獨特的特點,包括:以資產凈值贖回和出售,多樣化分散投資。好的因素是發展的動力。
但是這幾年基金業卻頻頻讓投資者失望,私募監管的空白、“老鼠倉”的屢禁不止、基金審批的低效率、基金業績不佳、基金公司跟風式擴大規模,基金產品同質化等問題,都限制了基金業的進一步發展。
法律的變革會導致一個行業的轉向,這種影響將深遠無比。新基金法草案公布至今,業界人士褒貶不一,究竟它是結合了充分的經濟分析與實際情況而做出的決策亦或是想要依賴法律的方式去解決現存的問題?值得我們慶幸的是,在新基金法中,我們看到了監管層很多的妥協,這種妥協表明監管層想要與業界去尋求一種合理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