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村的發展對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重要影響。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十七大又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將總量翻番變為人均翻番,即到2020年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以上。在我國農業人口占主要比重的背景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全面小康,就談不上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沒有農村社會的發展,就談不上和諧社會的建設。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農村教育擔負著重要使命,也面臨著種種挑戰。
一、農村教育現狀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制約
1. 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堪憂。我國整體教育底子薄弱,特別是農村地區由于歷史、自然、經濟等原因,基礎教育的發展不僅落后于國內其他地區,也落后于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關調查表明,兒童教育特別是女童教育是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難點。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師生比例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基礎教育的嚴重不足,導致我國農民知識結構的不合理,最終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
2. 農村職業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到2008年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只有88萬,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萬畝土地僅有0.8個技術人員,萬名勞動力僅有0.16個技術人員。在美國,農民受教育年限平均為12年,我國不足7年,在美國,一項先進技術在全國推廣只需一年半時間,而在我國則平均需要6年時間。
3. 農村成人教育滑坡現象嚴重。根據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的統計,全國農民成人學校在校學生數由1990年的2234.9萬人下降到2000年的473.5萬人,10年下降了78.8%;特別是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方面,由于文化水平低,所受專業技能培訓也十分有限,總體上表現為素質較低。這種現狀既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也制約了農村勞動力專業層次的提高。一方面,他們難以在勞動力市場上和“下崗職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遺補缺”的機會。另一方面,“缺文少化和技能”的農民往往只能選擇在建筑、運輸等部門干體力活,一旦經濟過熱,則房地產升溫、運輸繁忙,“農民工”的用武之地就會增多;反之,一旦經濟蕭條,“民工回流”現象就會出現。可見,無論是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速度考慮,還是從農民轉移就業的穩定性來考慮,加強“農民工”培訓都是當務之急。農村人口素質不高的狀況也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效率,不利于農村資源的高效利用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的政策建議
1. 繼續深化農村教育改革,端正農村教育的服務方向,提高“為農服務”的自覺性。長期以來,中國農村教育存在的“城市中心”價值取向弱化了農村教育“為農服務”的功能,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農村教育應牢固確立為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服務的辦學思想。一方面,普遍提高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另一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培養大批的農村適用人才,為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2. 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目前“以縣為主”主要是指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而不是投入體制,必須進一步明確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責任。各級政府要按照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務支出,將農村基礎教育納入公共財政支出范疇并優先予以保證。 (下轉11頁)(上接10頁)當前,中國正處于勞動密集型經濟向技術密集型經濟轉型的時期,優先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僅有利于穩定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而且有利于基礎教育在更大范圍和更大區域內均衡發展。
3. 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斷優化農村教育結構,逐步建立具有農村地方特色的教育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途徑。針對農村人口素質普遍偏低的狀況,應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加強對農民實用技術的教育與培訓,把教育教學同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和就業能力的培養,盡快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政府應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繼續改善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重點扶持農業類專業的建設。不斷完善農村成人教育體系,積極推廣實用生產技術的培訓和非農業就業必需技能的培養,通過多種形式為農民在農業生產和非農業轉移兩個方面創造有利條件。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本身也要逐步提升辦學水平、調整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既要為當地社會生產生活服務,又要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職業分流的需要。努力促進基礎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相融合,逐步實現農村教育的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