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爾基曾經說過:“讀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一扇窗”。我想我們都有過這樣一種體會:當遇到一本復雜繁瑣的書,起初心里一沉,讀書真苦啊!待到硬著頭皮經過一番苦功啃下來時,一種成功的喜悅從心底油然而生,這就是苦與樂的區別。讀書人的苦與樂只有自己能夠體會,讀書生活或許正因為哭過、笑過才精彩。人生也由于這段日子而變的更加燦爛。
我的讀書生活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它猶如階梯,可以幫助你向上攀登;猶如良藥,可以醫治無知和愚昧;猶如船只,可以帶你沖出狹隘,駛向生活無限廣闊的海洋。
自打小時候起,我就喜歡讀書。凡是能借到的書,我都讀。有時,為了借一本書,我會連續幾天盯著同伴,直到他把書借給我看為止。三次有計劃、有目的的讀書,幫助我了解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成就了一個全新的自我。
第一次開始有計劃、有目的的讀書,是為了學好中文。我國文化博大精深,通吃是不行的,在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熟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從最初的如饑似渴、生吞活剝到后來的細嚼慢咽。慢慢地,我懂得了讀書要循序漸進,不能囫圇吞棗。我仔細研究自己喜歡的每一位作家,了解他們成長的社會背景,了解他們思想轉變的過程,通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從詩經到論語、楚辭、宋詞,從魯迅的白話小說到茅盾的《子夜》,從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到托爾斯泰的《復活》……讀了近十年,有一天,我忽然感到豁然開朗,體會到了文學中豐富的內涵,感受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我激動不已。第一次,讀書讓我有了較深的文學功底,也叫我體會到了人生的豐富。
第二次有計劃、有目的的讀書,是為了當好老師。因為工作的關系,35歲時,我需要走進課堂,教應用文寫作等課程。應用文寫作的實用性很強,為了讓課生動形象,我讀遍各種版本的應用文寫作教材,研究應用文寫作的特點和規律。此外,我還向生活中的老師學習,隨時研究自己見到的各種應用文體,并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我嘗試學習規范地寫計劃、總結、請示,寫競聘演講稿、述職報告等。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我的課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第二次,讀書讓我成為一名高校中文教授,更讓我體會到了教學的快樂。
第三次有計劃、有目的的讀書,是為了當好一名農廣校的管理者。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45歲后,我再一次換崗,從事墾區農廣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工作后,我發現自己對農廣校了解有限,對農廣校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知識懂得更少,自己欠缺的東西太多。于是,我又一次開始讀書學習。我認真研讀各級行政部門發布的各種與農業相關的政策,領會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綱要,開始研究關注農廣校重點工作。通過調研,我了解到墾區職工培訓工作的總體情況、存在的問題,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墾區實用人才培養方案。空閑之余,我還仔細閱讀有關農業實用技術的書,讀農廣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書,學習兄弟學校的管理工作經驗。“以農為根,以教為本,特色立校,育才強農”的校訓激勵著我,農廣人的精神和工作熱情感染著我,農民教育的使命督促著我,使我努力前行。第三次,讀書讓我成為一名稱職的農廣校管理者,更讓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名農廣人的驕傲。
多年的讀書生活,讓我感悟出:讀書是一種工作,是一種生命的需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忙時,翻翻需要的書,它幫助我解難答疑。閑時,一杯清茶、一本喜歡的書,讓我滿足又快樂。我慶幸,能與書為伴,以書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