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農業是一個受到高度重視和保護的傳統行業。美國的農業機械化普及程度高,農業基本上以大面積的農場和牧場為主,農業人口500多萬,只占總人口的2%左右。但是這些為數不多的美國農民,不但養活了3.17億美國人,還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然而,透過這區區2%的數字,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存在于這個數字后的另一個數字。雖然在美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很少,但農產品加工行業的雇員卻占美國總就業人口的20%,達2100萬人。在美國,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體系,農產品加工、銷售體系,農業科研、教學、技術推廣體系,農作物種子、家禽畜種的培育、繁殖、加工、銷售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體系,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都很健全。這些體系與農業生產體系密切相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農業產業鏈。可以說,支撐美國農業生產和促進農業發展與20%這群人的貢獻密不可分。
首先,完善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美國農業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延伸、完善、升級的過程。1820年以后,美國農業進入商品化階段,農業不僅是生產問題,而且開始向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方面延伸。到了1860年,美國第一次農產品過剩危機爆發,促使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升級,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并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相融合。
其次,進行農業科學研發,提高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在美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已超過70%。美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主要是由州立大學的農學院承擔。大學教授有三分之一時間從事教學,三分之一時間從事科研、三分之一時間從事推廣工作。大學與地方郡政府聯合組建郡農技推廣中心,負責本區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由大學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員組成,經費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郡政府分別承擔。在郡里,有一個由大學、政府、技術推廣和農民代表組成的農業推廣指導委員會,他們定期溝通各方意見,審定推廣工作計劃和經費使用計劃,對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進行評估、監督、指導。這種體系真正做到了科研、教育、推廣和生產的結合,相互促進,增強了工作的有效性。大學除了為農民推廣技術外,現在也為種子、農藥、化肥等有關涉農企業提供技術培訓、咨詢服務,通過這些企業為農民提供物資服務的同時,提供技術服務,達到推廣的目的。
再次,從事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以便更好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有效地利用和節約農業資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保持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美國工業如機械、化肥、航空航天等方面為農業提供了大量農業機械、化肥、農用飛機等先進生產資料和裝備,使農業幾十年以來一直成為主要出口產業。此外,為了適應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需要,很多美國農機廠商已向農業提供了大量保護性耕作用的少耕、免耕農業機械。
第四,農業經營有一個適度較大的規模。美國地多人少,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農業人口在不斷地分化減少,農業經營容易形成規模,獲得規模效益。美國以家庭農場為主,而且兼業農戶較多,平均每個農場的耕地面積可達200公頃左右。明尼蘇達州有8萬多個農場,純經營農業的只有2萬多個,占25%。
最后,生態農業發展。以一個普通美國家庭農場經營400公頃耕地為例,其中280公頃耕地種玉米,120公頃種苜蓿,養牛800頭。從建農場時就考慮到保護環境和持續發展的問題。種植的玉米全部用于喂牛,而牛糞尿通過沼氣池發酵處理,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施于農田,沼氣用于發電。電除了滿足自己用外,有一半賣給了電力公司,每月的賣電收入就有3000美元。把冷卻牛奶的冷卻水再用來沖洗牛舍,廢水排到沼氣池又被利用。這樣良好的生態循環,既解決了牲畜糞便的臭味和污染問題,又解決了農田的用肥問題,體現了資源有效利用。通過節約能源實現了增加收入的目的。
在美國農業產業鏈中,這2%和20%的人在產業和科技等各方面共同作用,聯動互補,這是美國農產品經濟能夠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