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借鑒甘肅省內各地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好的做法和經驗,特別是榆中縣農技中心開辦農民田間學校的機制和模式,促進農民教育工作思路的開拓和載體創新,由天水市農業局分管局長帶隊、科教科及全市農廣校負責人參加的農民教育培訓考察小組,赴榆中縣、蘭州市、甘南州及隴南市四地,進行了為期6天的考察學習。
一、榆中縣等四地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經驗
1. 注重體系建設。隴南市農廣校機構建制為副縣級,后適應構建大職教格局的要求,整合到隴南農校,保留農廣校牌子,繼續承擔農民教育培訓職能。在工作實踐中,隴南市農業局深刻認識到整合培訓機構雖能集聚優質教育資源,但農廣校工作有其特殊性,不同于農業推廣機構的地方即擁有中專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專學校的地方即實行開門辦學和靈活辦學,必須有其獨立性,才能充分體現其地位和作用,現正在積極爭取恢復副縣級獨立設置。
2. 注重載體打造。4個考察地以“空中講堂”、“村頭教室”、“田間學校”為主要培訓載體,多形式開展新型農民培訓。“空中講堂”主要通過衛星遠程教育網和“致富早班車”、“農廣天地”等欄目,對農民開展廣譜性培訓;“村頭教室”主要是把各種班次辦到村頭、辦到農民身邊,方便農民群眾就近就地接受培訓;“田間學校”主要是組織培訓教師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手把手培訓、面對面指導,同時組織農民到生產基地,開展示范教學、現場培訓和實操訓練。
3. 注重模式創新。榆中縣農技中心于2011年2月開辦了甘肅省首家農民田間學校,作為農技推廣、農民培訓的全新模式,其成效已初步體現。當地農民在參加田間學校培訓后,知識水平和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大批先進農業技術得到應用,標準化生產意識、協作意識和組織化程度明顯增強,增產增收效果顯著。主要有八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培訓理念新。注重以人為本、能力為先。二是培訓方法新。一切活動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以生產實際為重點,采取參與式、啟發式、互動式的培訓方法。三是教育方式新。注重引導不同層次的農民組成團隊,激發其獲取新知識的積極性,提高農民自學能力。四是辦學流程與內容新。從需求調研、票箱測試、參與式課程設置、組織農民學習活動日、專題討論和經驗分享、培訓總結等環節入手,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培訓鏈條。五是輔導員培養模式新。對輔導員實行漸進式分級培訓,在掌握基本技能后進村開辦農民田間學校,形成培訓——實踐——再培訓——再實踐的良性循環。六是組織體系全。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專家指導小組和技術支撐體系雙軌運行機制,形成了“網全、線長、人齊”的培訓格局。七是人才資源豐富。在人才隊伍建設中注重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和激勵,34名專技人員中副高職稱達22人,占到65%,田間學校農民輔導員全部為中級以上職稱。八是經費籌集渠道多。整合了農業推廣項目中涉及農民教育培訓的內容,集中資金,統籌安排,為學校健康有序開展教育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
二、對推進天水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幾點設想
1. 在思路創新中求出路,在作風轉變中抓落實。思路決定出路,觀念也是財富,提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水平,必須在思路創新、作風轉變中求發展。要以開辦農民田間學校為創新點,帶動整體工作的同時,不斷拓寬思路、拓展載體,在創新創造中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向縱深推進。要弘揚“銅頭”、“鐵嘴”、“橡皮肚子”、“飛毛腿”的農廣精神和農廣文化,做到多爭取、多匯報、胸懷寬、手腳勤,在務實進取、奮發有為中求突破、見實效。
2. 把握發展機遇,加強體系建設。全面領會把握《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實施方案》、《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條例》和甘肅省農村農業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找準切入點,尋求突破口,強化農廣校職能和作用,爭取依托農廣校現有資源,成立農民教育培訓監督管理中心。
3. 整合社會資源,集聚培訓要素。培訓工作格局向上聯合向下服務、橫向合作轉變,加強與中央校、省校和鄉鎮、村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的聯系,強化與農口各單位的聯合,搭建工作互通、載體互融、信息互用、資源共享的平臺,形成培訓合力,強化辦學效果。
4. 開辦農民田間學校,打造亮點工程。在清水縣和條件成熟的縣區開辦兩所以上的農民田間學校,在學習借鑒榆中運行機制和模式的基礎上,融入自身思路,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創新創造、提速增效,辦出亮點,辦出特色,力爭將田間學校建設成為創新推廣機制、推動科技進村入戶、培養農民土專家的鄉村科技要素集聚高地。同時,將田間學校培訓成果常態化、基地化,在成果展示中激發農民參加培訓的熱情,增強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積極性,營造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良好環境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