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分體吸蟲病又叫牛血吸蟲病。本病是由分體科的日本分體吸蟲寄生于牛的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內,引起宿主相應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的一種寄生蟲病。
一、牛分體吸蟲的形態
日本分體吸蟲呈線形,雌雄異體,口吸盤位于頭端,腹吸盤較大,位于口吸盤后方不遠處,具有粗而短的柄。雄蟲乳白色,長10~20毫米,寬0.5~0.55毫米,蟲體兩側從腹吸盤至尾部,兩側向腹面卷起形成抱雌溝。雌蟲較雄蟲細長,長15~26毫米,寬0.3毫米,呈暗褐色,口吸盤和腹吸盤比雄蟲的小。蟲卵橢圓形或近圓形,淡黃色,殼薄,無蓋,一側有一個小刺,卵內含有毛蚴。
二、牛分體吸蟲的致病作用
尾蚴鉆入皮膚感染時,可引起皮炎。童蟲移行到肺臟、腎臟、肝臟等臟器時,其分泌物、代謝物和死亡后崩解產物,可誘發所在臟器充血、出血、血管栓塞、發炎、膿腫等病理變化。最為嚴重時期是成蟲產卵期,這時由于蟲卵的刺激作用和毒素的作用,蟲卵周圍的正常組織發生細胞浸潤,并形成特殊的潰瘍。蟲卵沉著在宿主的肝臟及腸壁等組織,在其周圍形成蟲卵肉芽腫(蟲卵結節),從而導致肝硬化及腸壁纖維化,增厚、硬變,致使消化吸收機能下降。蟲卵如被帶入腦內,還可引起神經癥狀。
三、牛分體吸蟲病的臨床癥狀
牛分體吸蟲病的臨床癥狀,與牛感染的時間、感染的次數及感染的強度有關。同時也與牛的品種、年齡、機體的抵抗力、飼養管理條件等因素有關。病牛的臨床表現分為急性、慢性和無癥狀帶蟲。
急性型:體溫升高到40℃或40℃以上,精神萎廢,經常躺臥,食欲下降。感染20天后開始腹瀉,繼而下痢,有里急后重現象,糞便中帶有粘液、血液,甚至塊狀粘膜,有腥臭味。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牛日漸消瘦,營養不良,粘膜蒼白,體質衰弱,嚴重的站立困難,全身虛脫,很快死亡。有的逐漸轉為慢性,但往往反復發作。胎兒期感染的犢牛,癥狀更為明顯,并且常常引起死亡。
慢性型:病牛癥狀不明顯。正常飼養條件下,病牛比健康牛消瘦,食欲不振,身體虛弱,偶爾有腹瀉或血便。母牛則發生不孕或流產等現象。犢牛生長發育不良,失去飼養價值。
無癥狀帶蟲:病牛不表現出臨床癥狀,但體內帶蟲,是潛在的病源。
四、牛分體吸蟲病的病理變化
剖檢時,腹腔內有多量積液,肝表面或切面肉眼可見高粱米粒大的灰白或灰黃色的蟲卵結節。感染初期肝腫大,后期肝萎縮、硬化。嚴重感染時,腸道的各段均可找到蟲卵的沉積,尤其直腸部分病變更為嚴重。常見為小潰瘍、瘢痕及腸粘膜肥厚。在腸系膜和大網膜也可發現蟲卵結節。此外,心、腎、胰、脾、胃等器官有時也可發現蟲卵結節。刮取結節內容物壓片鏡檢時,可發現大量蟲卵。腸系膜淋巴腫大,門脈血管肥厚。展開腸系膜可看到寄生在腸系膜靜脈中的蟲體。
五、牛分體吸蟲病的診斷
本病可根據流行性病學調查、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和糞便中檢出蟲卵做出正確診斷。
六、牛分體吸蟲病的治療和預防
(一)治療:
1. 吡喹酮:內服,每次每公斤體重10毫克,1日3次,連服2日。
2. 硝硫氰胺:內服,一次量,每公斤體重2毫克。
3. 硝氯酚:內服,一次量,每公斤體重6毫克,或皮下注射,每公斤體重1毫克。
4. 阿苯達唑:內服,一次量,每公斤體重 15毫克。
5. 六氯對二甲苯:內服,一次量,按每公斤體重100毫克,一次口服,連用5天。
6. 丙硫苯咪唑:內服,一次量,每公斤體重15毫克。羊妊娠期和產奶期禁用,休藥期10天。
(二)預防
1. 在牛分體吸蟲病流行地區,加強飼草和飲水的衛生管理。不在疫區采集或購買草料。在低濕、沼澤地采集的牧草要經過暴曬等無害化處理。羊的飲用水要來自清潔的井水、自來水或流動的河水,避免有螺水源。
2. 牛糞是感染本病的根源。要把牛糞便集中起來,進行無害化處理。
3. 選擇無釘螺場地放牧。應盡量選擇地勢高而干燥的牧場,最好能進行一個半月以上的輪流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