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前,網易副總編輯張銳下定決心辭職創業,他打算在移動互聯網產業中搏一把。但具體做什么產品卻成了難題。張銳采取了排除法,第一堅決不做游戲,第二堅決不做社交,第三不做基礎工具類應用—這三類都是移動互聯網熱門創業領域,某個流行的應用動輒估值上億元,但失敗者眾多。
選來選去,張銳最后決定從醫療健康入手。這是冷門方向,但他認為自己創辦的移動平臺應用春雨掌上醫生的生存空間是中國供需不平衡的醫療市場,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這一市場空間會進一步放大。
“想象一下,一個人感到頭疼或者腰疼的時候,會選擇去醫院還是其他辦法?”張銳對《環球企業家》說:“人們出現輕微的病痛時很少會去醫院”。他解釋說,按照醫學常理,人們的病痛分1至10,大多數人在1至7級病痛時,很少去醫院就診,只有在7至10級才會看醫生。而春雨掌上醫生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人們1至7級的病痛—這大都是人們相對瑣碎的小的病患需求。
在互聯網中,已有一些醫療主題的網站,很多人也會在百度知道以及一些論壇中求助醫療信息。不過,在張銳看來,網絡中關于醫療的數據,一方面它們是非機構化的,要想從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找到針對性的信息與指引十分困難;另一方面是非專業性的,甚至可能只是某些網友一腔熱忱的經驗認識。
解決“看病難”,也是“春雨”的目標之一。張銳介紹說,因為自己祖父與父親都是醫生的緣故,他對醫患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有著更深的認識:醫生的確很忙—醫生一上午要看30個病人,每天都有人在醫院排隊。一個職業醫生,一周被切割為14個半天,其中有2個半天要看門診,3個半天要巡視病房,這些時間段的確很忙;但其他時間可能是做科研和出席各種研討會,這時候醫生并非外界想象得那樣忙得不可開交。這些醫生零碎的空閑時間,可以通過一個方便的平臺解決病人不緊急的問題。
移動診療
有了市場供需矛盾的認識之后,張銳與網易一同出來的合伙人開始琢磨起這款最終命名為“春雨掌上醫生”的產品。這款產品分為用戶健康自查與向醫生問診兩個部分。
在用戶健康自查模塊是以三維立體的機器人形象頁面,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病痛部位點擊機器人相應的部位,點擊之后,后臺程序會帶你進入相應的癥狀欄目,選定相應癥狀之后,便會進入下一個欄目—具體病癥中去了解其概述、癥狀、檢查、分科以及治療方式等欄目,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后臺程序會識別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提供附近就診的醫院或藥店,甚至還有附近相應科室的醫生信息。
張銳分析說,其實用戶健康自查這個模塊,相對比較簡單,這只是將互聯網上非結構性、非專業的病患資料進行結構化的專業整理。通過有經驗的醫生資源將人們所能遇到的病例進行有針對性的篩選,春雨掌上醫生更多的只是扮演著數據梳理的角色。
真正復雜,同時也更有效果的,還是“春雨”為用戶提供的“咨詢醫生”模塊。這個模塊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將醫生自有的閑置時間利用起來,面向全國各地的患者。
“咨詢醫生”模塊的基礎是,“春雨”必須拉來足夠多的好醫生,并且鼓勵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回答病人的咨詢問題。張銳告訴我們,他的團隊花了4個月的時間,在全國各地拉來了4000多位醫生入駐“春雨”,讓這4000名醫生成為最初的“種子醫生”。
“春雨”以補貼的形式,用最直接的經濟利益,驅動和鼓勵這些“種子醫生”回答患者問題,一個問題給醫生人民幣6塊錢。獲得這批種子醫生之后,張銳也進一步采取了醫生相互推薦的制度,通過這批“種子醫生”吸引來更多的醫生朋友過來。
根據介紹,由于用戶數龐大,用戶每天都有非常多的問題,目前“春雨”平臺只開放了1500個問題,平均每天有1300多個可以得到比較滿意的答復。不過,隨著用戶數繼續擴大,張銳也面臨著新的問題:一方面醫生數量依舊有限,而另一方面,如果繼續補貼,“春雨”的成本還將增加,并且這種慣性會把“春雨”嬗變成“網上醫院”。無論是出于成本,抑或是出于政策風險,這種模式始終難以為繼。
為此,張銳給“春雨”提出了新的規劃與定位:讓醫患雙方在“春雨”的平臺上,自行定價問診—或是患者提出一個問題,并開出相應的價格,由有時間的醫生們選則,或是由醫生開出報價,患者向他提出問診。
按照張銳的設想,“春雨”的未來,更像是一個健康服務的“淘寶平臺”,或健康問診的拍賣市場。這一平臺最基礎的條件便是移動互聯的發展,通過智能手機和互聯網,醫生的閑暇時間有了充分的利用,而用戶亦可以足不出戶,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看病。張銳告訴我們,在“春雨”的平臺上,有一名協和的醫生,他每天都是在下午6點至8點之間回答病人問題,“因為這時候是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這就是典型的移動互聯應用場景。
病狀自查與咨詢醫生兩個模塊之下,是疾病庫、健康播報與個人中心。疾病庫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旨在為關注健康的用戶提供一個疾病詞典,而健康播報則是提高用戶活躍度的一個重要產品—即便用戶在健康的狀態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設定,訂閱一些健康養生方面的新聞和資訊。張銳介紹說,個人中心是一個增加用戶黏性的設置,也是“春雨”未來最重要的一個基礎。通俗的說,它是病人的電子病歷,將為注冊用戶提供包括疾病、醫生、醫院、用藥等信息在內的個人健康檔案。
創業前,張銳曾問過做醫生的父親一個問題,“你們醫院有多少醫生?最多有多少病人?”,父親答到:“180多個醫生,1000多病人。”
張銳想了想,自豪地告訴父親,他可以做一個有1萬醫生,容納10萬個病患者的醫院。目前,他已經完成了對父親的許諾。但“春雨”這個超級醫院顯然還能擴張到更多的手機、平板電腦之上。
周鴻祎
職位:奇虎董事長
主要產品:360安全衛士
點評:已有近4億用戶選擇360安全衛士來防殺木馬、優化電腦性能。360安全衛士已成為廣受歡迎的安全軟件。周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和把握更令人稱道。
岳國峰
職位:百度無線事業部總經理
主要產品:掌上百度
點評:這是一款手機客戶端,內置了無線搜索,且移植了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等百度產品。雖然不是瀏覽器,但貼吧、知道等模塊是通過百度數據接口直接調用數據,速度遠遠快于其他基于WAP的瀏覽器,且產生的流量很低。另外,掌上百度還提供論壇入口、新聞資訊、天氣、網絡小說、網址導航等實用信息。掌上百度很可能將陸續移植百度旗下其他基于網頁的產品,成為百度在無線領域的產品“集中營”。
丁磊
職位:網易CEO
主要產品:有道詞典
點評:2007年9月網易旗下搜索引擎有道發布第一版有道詞典桌面版,至今,在有道詞典全平臺的1.6億用戶中,手機端占6000萬,PC端過億。詞典的手機端利用海量的在線詞庫句庫,不占手機內存,方便快捷。憑借搜索引擎的優勢,實時收錄互聯網上最新最流行的詞匯,ORZ這樣的網絡詞語也不放過。
成從武
職位:高德軟件有限公司CEO
主要產品:高德地圖、高德導航
點評:2009年,針對iPhone、Andriod Pad和新版Andriod手機的“高德地圖”正式發布。成從武表示高德將逐漸向移動互聯網業務轉型,未來將定位于移動生活位置服務門戶。目前高德地圖有近5800萬用戶,高德導航已有將近7000萬用戶。
馬健
職位:金山網絡產品經理
主要產品:金山電池醫生
點評:通過在充電時的適當維護,延長電池壽命。金山電池醫生不僅能提供十幾項省電技巧,還能預測電池可用電量(準確到分鐘),避免電量不足的尷尬。
雷軍
職位:小米手機董事長
主要產品:小米UI
點評:MIUI是小米公司旗下基于Android系統深度優化、定制、開發的第三方手機操作系統。與其他手機操作系統不同的是,MIUI是動員幾十萬網友每天刷機,并根據其反饋意見構造出來的。產品小組還根據測試用戶的反饋意見,每周五更新改進。MIUI支持23個國家的語言,在16個國家有粉絲站,一半用戶來自于國際市場。
李森和
職位:ZAKER CEO
主要產品:扎客ZAKER
點評:個性化定制閱讀和分享軟件,將微博、博客、報紙雜志、網絡新聞、圖片、RSS、團購、谷歌閱讀器等眾多內容,按照用戶個人的意愿聚合到一起,用看雜志的方式輕松閱讀。用戶綁定微博后,可與好友進行分享、互動。這一產品符合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碎片化、淺閱讀的讀者行為習慣。
王小川
職位:搜狗CEO
主要產品:搜狗輸入法、瀏覽器、搜索引擎
點評:自2010年8月搜狗從搜狐拆分為一家獨立的公司,搜狗的業績增長十分迅速。王小川曾表示,搜狗輸入法是一級火箭,瀏覽器是二級火箭,搜索是三級火箭,最后的發射來自前兩級的推動。
馬瑞麟
職位: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總裁
主要產品:福享連篇
點評:除了互動體驗長安福特全系產品、靚麗的車模秀,這個小工具還提供天氣情況、洗車指數、限行提示和愛車保養方面的常識。長安福特在2010年底推出的這一蘋果應用,成為國內汽車企業利用數字營銷資源的成功案例。
俞永福
職位:UCWEB CEO
主要產品:UC瀏覽器
點評:作為一款智能手機瀏覽器,UCWEB擁有獨創的U3內核和云端技術,支持HTML5應用,是閱讀、看視頻、上微博、玩游戲、網上購物等眾多移動互聯網體驗最常用的工具,能為用戶節省流量提高上網速度。
打造一款優秀的產品,您的方法論是?
成功的產品,都是不斷試錯調整出來的,它反映的是真正的用戶需求。相反,你只做宏觀的規劃,靠邏輯、理性來定義產品,往往與用戶的需求偏離更遠。微創新就是要小步快跑,不怕失敗。
李學凌
職位:多玩游戲CEO
主要產品:多玩YY
點評:游戲玩家的必備“武器”,解放雙手,在虛擬世界笑傲江湖、征戰沙場、過關斬將的同時可以實現團隊語音互動。如今YY已經延伸至音樂、教育等各個領域。在淘寶事件中其再次火了一把。
袁輝
職位:贏思軟件CEO
主要產品:小i機器人
點評:國內最早的網絡機器人之一,在上網的同時,可以實現人機語音交流,機器人語音識別率和自然度高。
劉慶峰
職位:科大訊飛董事長
主要產品:訊飛語點
點評:語音助手應用軟件, 改變用戶使用習慣,通過語音即可實現聊天、撥號、文本輸入、內容搜索、咨詢答復、備忘錄等多種功能,偏重實用,反應速度快,語料豐富。
郭秉鑫
職位:Talkbox CEO
主要產品:TalkBox 語音聊
點評:6個人的小團隊先于米聊和微信開發出TalkBox 語音聊,成為最早解放用戶“雙手”的語音發送工具。
Paul Ricci
職位:Nuance 公司 CEO
主要產品:聲龍聽寫(《Dragon Dictation》中文版)
點評:語音識別應用,在輕松自然說話的同時,可將語音轉換成要發送的文字信息或電子郵件,識別度高,甚至可以“聽”得懂方言。
王金星
職位:艾伏銳(北京)總經理
主要產品:EverFriends
點評:不同于大部分人機語音交互應用,EverFriends虛擬化了服務人物并取名Brainy(布蘭妮) 和 Spoony(史卜尼),可以唱歌,講故事,注重娛樂性。
打造一款優秀的產品,你的方法論是什么?
最好的用戶體驗加上獨特的核心技術,同時遵循大道至簡的設計原則。就訊飛的移動互聯網產品而言, 我們的做法是在把握好產品核心定位的基礎上從簡單做起,然后在認真分析用戶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快速換代。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打造一款優秀的產品也是這樣。
做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所需要的關鍵能力是什么?
“源于熱愛”——做一個優秀產品經理的前提是對產品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激情。三項關鍵能力:透徹理解客戶需求,深刻把握核心技術,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協調能力。
消費者需求正在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過去的20年中,互聯網一直在深刻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技術上的發展使得信息獲取的成本無限降低,同時溝通的效率無限提高。消費者根本的需求沒有改變,但需求的表現形式由于互聯網的發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
在互聯網業界,還有哪些領域存在創新機會,還缺乏優秀的產品?
基于人工智能的交互方式與服務提供,實現人機之間和人人之間信息溝通無障礙。此外,智能化的家居、智能化的交通、智能化的教育等領域均有很大的創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