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單一債券投資的星星之火發展到今天呈鋪天蓋地的燎原之勢,銀行理財用了十年,這十年間,各家銀行在這條道路上或快或慢地前進著,一場全民理財的盛宴,誰也不想缺席。
在這個市場上,工行等大型銀行已經開始通過組合投資設計理財產品,但很多家底單薄,IT系統、投資團隊以及產品線建設能力亦乏善可陳的中小銀行仍然走不出“資金池”困局。
在銀行理財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單一投資產品、資金-資產池、組合投資甚至結構化存款等多種模式同時存在著,工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馬續田稱,“現在理財還沒有建立統一的業務模式,如果不能按照統一監管的標準來做,各做各的,不利于銀行理財的可持續發展,有些銀行實際上做的不是真正的資產管理。”
而業內呼吁良久的銀行理財部門成立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也遲遲無法推行,馬續田認為,從國際趨勢來看,資產管理公司的獨立之路可以分步走,第一步類似于現在私人銀行的準法人牌照,先在銀行內部成立資產管理中心,即非公司制的準法人機構;之后等時機成熟再建立真正有法人資質的資產管理公司。
他認為,銀行理財市場的分級持牌、分類監管是非常必要的,國內的現實情況是,幾乎所有銀行都在做理財,而“真正的資產管理是集中度很高的行業,在發達市場也只有一部分有資質的大機構才能做,小銀行是很難在這類業務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現在有的銀行理財搞保本保收益,其中存在的不規范做法往往隱含著許多風險,這個是銀行、客戶和監管都不愿意看到的。
除了業務模式的不清晰,僅僅硬件方面的要求也是許多中小銀行無法承受之輕,馬續田坦言,現在有些銀行還在第一代資產管理系統的前期開發階段,一些小銀行甚至還是手工錄入臺賬,因為沒有系統,沒辦法分開核算,也就沒法實行組合投資管理,所以,“小銀行不一定硬要擠進這個市場自己設計產品,可以考慮從大銀行購買產品,和基金代銷的形式是一樣的。”
在他看來,銀行理財應當做到自營和代客分離,進行真實投資而非同自營捆在一起,同時按基金化的模式去推行,“而不是像現在,有的在做保本理財或者結構化存款,募集來的資金卻交給本行資金部門使用,這不是真實投資,雖然換了一個新名詞,說白了還是利差業務而非收費型業務,實際上只是銀行表內傳統業務的變種。”
馬續田認為,銀行理財下一步的創新是結合客戶的多樣性,在現有品種上的進一步豐富,目前最關鍵的問題仍是整個理財市場要統一監管標準,按資產管理的方向統一業務模式。“業內人士經常呼吁讓理財回歸財富管理的本質,其實就是說不要用舊瓶裝新藥,不要用表外業務的殼裝表內業務的實,銀行在追求利潤的同時,要進行真實的投資,做真正的財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