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便捷、信息傳播更加迅速、普通人的言論自由更有渠道得到表達。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個網絡媒體信息爆炸的“碎片化”語境時代,對隱私權特別是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侵害現象是存在的。在網絡環境下,由于信息的交互性、媒體對點擊率的追求、互聯網“黑客技術”的發展等因素,使得互聯網上的隱私披露成了“家常便飯”。個人隱私被他人或組織傳播利用時,對個人的精神傷害無疑是巨大的,被有心人利用甚至會產生財產損失,更有甚者會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研究網絡媒體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侵害,可以從案例中獲得啟示,從而對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網絡媒體;公眾人物;隱私權;隱私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8-0034-02
一、對公眾人物隱私權侵害行為分析
從我國《憲法》到《民事訴訟法》,有十余項法律法規涉及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是指,公眾人物這一特殊主體對自己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個人私事和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的控制權。由于其身份的公眾屬性,法律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范圍比非公眾人物要窄一些,保護程度也要低一些,這是由于其在選擇了成為“公眾人物”這一群體的同時不得不做出的犧牲。但是,作為公眾人物不涉及公共利益的隱私部分,作為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就應該給公眾人物以自己的空間,而不應由于商業利益的驅使而損害公眾人物隱私權。在張新寶的《隱私權的法律保護》一書中,他將公眾人物劃分為自愿公眾人物和非自愿公眾人物。自愿的公眾人物是指那些主觀上直接追求或者放任自己成為公眾人物并在客觀上成為公眾人物的人。如政府官員、體育明星、影視明星等;非自愿的公眾人物,其出名或者成為社會關注的對象,往往不是其主觀追求或者放任的結果,而是由于某些重大事件的偶然性介入造成的。
(一)自愿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侵害
公民的隱私權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相應對于這三種公民隱私權,根據公眾人物的公眾屬性,對公眾人物隱私權劃分為:隱私占有權、空間私密權和私生活安寧權三個部分。
1.對隱私占有權的侵害。隱私占有權即私生活秘密權,是指公眾人物對其自身隱私依法占有、保密和支配的權力。公眾人物對自己的隱私有保密的權力,而網絡媒介想方設法窺探其隱私是對其隱私權侵害的行為。在久久結婚網的娛樂版塊上,有大量關于公眾人物隱私披露的新聞,將公眾人物的婚戀史、病史、身體缺陷等個人隱私遭到了曝光。如《余文樂約會嫩模王璐瑤 戀情曝光》、《揭秘十二星座女星巨胸真假圖》、《鳳姐美國新照曝光 疑淪為洗腳妹》、《傳熊黛林父患癌 六月結婚沖喜》。從這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可以看出,為了賺取受眾關注點,網絡媒體往往將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置于光天化日之下大肆品評。如《余文樂約會嫩模王璐瑤 戀情曝光》中,對公眾人物的婚戀情況予以了猜測和梳理,并且用回顧式的總結方式對該公眾人物曾經的戀愛史進行了披露,把公眾人物的私人短信通信曝光于網絡,對其的隱私占有權造成了侵害;《揭秘十二星座女星巨胸真假圖》一文中,列舉了十二名當紅女公眾人物的照片對比圖,將其早年的存在身體缺陷狀況的照片與成名之后進行包裝過后的照片進行對比,并通過文字運用、語言表達、圖片對比等方式表達該群公眾人物的身體某部是存在質疑的傾向性觀點,也對公眾人物的隱私占有權造成了侵害;《傳熊黛林父患癌 六月結婚沖喜》,對于該公眾人物的父親的病史,本是法律中規定隱私權保護的對象,網絡媒體對此進行多方位猜測與報道,對其病情沒有予以隱晦性報道和選擇性處理,而是將應該受保護的公眾人物家屬之病情公諸于網絡,是有違隱私權保護的行為。
2.對公眾人物空間隱私權的侵害。空間隱私權是指當事人就特定私密空間不受他人窺伺、侵入、干擾的隱私權利。對于公眾人物與社會利益無關的自身私密領域,如的個人住所、私人旅行、私人談話等都應屬于私人空間,不應該遭到外界特別是媒體的干擾。如《劉德華被曝擲億元購育嬰房 奢華內景曝光(圖)》的報道中,對該公眾人物個人住所的情況拍攝多組照片進行報道,并且對其住所的內部設置、電視尺寸、警衛系統都極盡詳細描述,造成了對該公眾人物空間隱私權的侵害。在《黃曉明Angelabay上海密會》這一報道中,記者將兩人見面的經過、下飛機的全過程、被記者偷拍到的反應、跑著躲避拍攝等情形用圖片配文字的形式展現了出來。對于公眾人物的私人會面和私人談話,在不涉及到公眾利益的基礎上,完全是公眾人物個人的行為,媒體是不應該對此大加報道并且宣傳的。這是侵犯公眾人物空間隱私權的表現。
3.對公眾人物私生活安寧權的侵害。私生活安寧權包含私生活安寧保持權和私生活不受侵犯權兩方面的內容。對于公眾人物而言,私生活是其工作之余不涉及公眾利益的私人空間,對于其私生活的安寧保持權是每個公眾人物應享有的權力。但是由于商業利益的驅使,不少網絡媒體以曝光公眾人物的私生活為其獲取公眾關注的巨大增長點,樂此不疲的對公眾人物進行偷拍、跟蹤及強制采訪。這都對公眾人物的私生活安寧權造成了影響。在《藍潔瑛搭地鐵被跟拍 希望媒體尊重私隱》一文中,報道了某香港媒體對該公眾人物坐地鐵的全程跟拍,作為一個已經基本淡出公眾視野的公眾人物,媒體對其乘坐地鐵的簡單行為依然進行拍攝,還對其“目光呆滯”“漫無目的”的神情進行了描寫。媒體的這種拍攝行為已經造成了對其私生活安寧權的侵害,該公眾人物無論選擇何種交通方式、與何人出行、什么面部表情等都是與公眾利益無關的個人私事,都是存在在其私人空間中的個人行為,媒體無權對其進行報道披露,這是對其私生活安寧權的侵害行為。
(二)對非自愿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侵害
對非自愿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侵害,歷來眾說紛紜,其爭議點在于是否將其歸納到對“公眾人物”的隱私侵害中進行討論。本文不對其應歸屬于哪個陣營、應受到什么樣的處罰進行討論,只針對其侵權行為進行分析。如某網站的《偷拍公交見聞》的帖子上傳了4張在公交車坐著的三名男子在旁邊站一孕婦的情況下卻不給孕婦讓座的照片。上傳者是改名孕婦,但是這四張照片對三名男子的面部沒進行任何處理就將其傳到網絡上,致使其中一名男子被公司解雇。從道德層面上看,我們對那三名男子表示譴責,但從新聞倫理和法規層面上看,未經當事人允許,上傳的照片又未經過任何“使不可辨認”的技術處理,上傳的主題和傾向性也非積極因素,所以這種上傳行為使得照片中非自愿公眾人物隱私權受到了侵害。
二、隱私權侵害原因分析
(一)主觀故意
由于網絡時代信息跨空間傳播的高速化,網絡媒體為了賺取點擊率和受眾關注度,從而增加其經濟收入以及廣告投入量從而增加經濟效益,常會采用標題黨、偷拍、跟蹤等侵害公眾人物隱私權、名譽權等行為的報道。這些報道通常滿足的是受眾的獵奇心理以及對比心理。誠然,沒有需求就不會有產生,受眾對于這種帶有“新奇”性質的信息是保持好奇心理的。而我國受眾更喜采用“觀望”、“圍觀”等方式對發生的事件進行觀看和品評,不一定會產生自己觀點,但是在對信息的接受過程中,受眾會對一類信息產生喜好,而媒體往往抓住了受眾的這種心理,多加報到這種帶有“隱私”、“情色”、“戀情”之類的文章,吸引受眾注意力。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競爭中,尤其是網絡這種以“傳播快”、“更新迅速”為主要特征的媒介形式,更加注重的是打敗競爭對手、獲得第一手資料從而得到受眾、得到經濟利益。這也使得網絡媒介往往忽略了對公眾人物隱私權、名譽權的保護。
(二)非主觀故意但客觀構成侵權行為
主觀故意是指主觀上并不想通過起換取經濟利益而客觀上這種披露行為還是造成了當事人隱私權的侵害。這種情況如筆者所說的“孕婦偷拍不讓坐青年”一例,屬少數現象,且對這種情形的探討是否應歸于“新聞侵害隱私權”及“是否歸屬于公眾利益”從而進行侵權抗辯是不屬于本文的討論范疇的。在這里提到此種情形也是確保研究脈絡的清晰性和研究范圍的嚴謹性。
三、如何避免網絡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侵害行為
國互聯網行業尚在蓬勃的發展之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是有體系不完善的地方都是非常正常無可厚非的事情。在對此問題的研究中,我們除了參考西方國家對于網絡保護隱私權的法案如美國1986 年《聯邦電子通訊隱私權法案》、歐盟1995 年《歐盟隱私保護指令》等對隱私權的保護之外,還應熟悉我國關于網絡傳播中對隱私權的保護條例如《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不得在網絡上散發惡意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7條規定:“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這些都對隱私權作出了明確的保護,然而對于網絡媒體保護工眾人物隱私權體系的完善,還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一)明晰網絡隱私權保護范圍
目前我國對網絡侵犯隱私權案件的審理界定為名譽權糾紛案件來解決,這是不盡合理的,應將網絡傳播的隱私權與言論自由權、名譽權、出版自由權等明晰開來,概念的明晰才有利于更好的保護網絡隱私權尤其是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二)明確規侵網絡隱私權保護的責任體系
一個科學的體系的建成是十分必要的,基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信息的強流動性,權責的界定、保護主體的界定、侵害行為的認定等都是需要明晰的,只有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才能建立一個完整科學的理論及實踐體系,才能更有利于網絡上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維護。
(三)正確引導網絡行業向自律健康發展
前面我們說過,對于隱私權的侵害,網絡媒體為賺取點擊率的責任很大。“解鈴還須系鈴人”外在的方針、政策包括技術上的約束都是外在的努力,只有網路行業真正走向自律,真正依靠披露健康的信息、有新聞價值的信息來吸引受眾,避免惡性競爭,走向良性發展,就真正實現了網絡自身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2]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第二版)[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
[3]陳志娟.論媒體報道視野下的娛樂明星隱私權法律保護[J].警官文苑,2010(3).
[4]孟臥杰.網絡時代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