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PM2.5”是空氣質量監測標準的專業概念,也是2012年兩會和政府工作中環保議題的焦點。而對于媒體而言,有關“PM2.5”的報道突破了傳統環境報道的原有范式,呈現常態化、理性化趨向。本文以上海市黨報《解放日報》為研究對象,針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思考:報紙媒體中的環境報道具有怎樣的特點和創新之處?記者在環境報道中肩負怎樣的責任?
關鍵詞:PM2.5;環境報道;解放日報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8-0038-02
“PM2.5”是空氣質量監測標準的專業概念,也是今年兩會和政府工作中環保議題的焦點。有關“PM2.5”的報道突破了傳統環境報道的原有范式,呈現常態化、理性化趨向。本文以上海市黨報《解放日報》為研究對象,針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思考:報紙媒體中的環境報道具有怎樣的特點和創新之處?記者在環境報道中肩負怎樣的責任?
一、“PM2.5”與環境報道
PM2.5,亦稱可入肺顆粒物,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此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2011年末,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霧天氣,美國駐華大使館發布的PM2.5的監測評級與北京市環保局的發布結果相沖突,引發爭議,由此,作為空氣質量監測標準的“PM2.5”這個專業概念進入公眾視野。2012年2月,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PM2.5監測指標。兩會期間,PM2.5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諸多環境問題中的熱議焦點。
關于“PM2.5”的新聞報道,屬于環境新聞范疇。美國學者、環境新聞記者麥克?弗絡姆先生認為環境新聞“是在制定決定過程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種有目的、為公眾而寫的,以嚴謹準確的數據為依托、反映(最新)環境問題的新聞”[1]。環境新聞不同于傳統新聞,具有科學性、批評性、復雜性等特征。說其科學性,主要是針對報道內容和報道方法。環境新聞的報道內容涵蓋日??破罩R、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以及環境政策等都離不開“科學”二字,報道者既要通過自身學習或向專家請教來掌握深厚扎實的環境科學知識,又要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受眾準確地傳達信息。說其批評性,主要是針對環境新聞的報道時機。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環境議題涉及甚少。而每當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爆發,各路媒體紛紛而至,狂轟亂炸,有時會對相關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說其復雜性,是將環境報道之中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環境報道涉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政府、企業與民眾等議題,對于媒體來說,如何權衡各方利益,把握發展方向,為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發揮建設性作用,都得仔細思量、反復琢磨。
本文選取了《解放日報》為研究對象,截取了從2012年1月至6月的有關“PM2.5”的新聞報道作內容分析,此操作原因在于:其一,《解放日報》是上海市黨報,也是主流大報,其媒介影響力不言而喻。其特殊的地位決定了《解放日報》在環境報道中理性、建設性的立場,使得本文的研究對象更有代表性和主流性;其二,上海是全球碳排放密度較高的地區之一,也是國家首批發布PM2.5的城市之一。PM2.5治理關乎產業結構升級、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未來發展等一些重大問題,其議題收到了上海本地和全國民眾的普遍關注,因此,基于上海地區新聞媒體的“PM2.5”報道研究對未來全國環境新聞研究起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PM2.5”新聞報道的特點
(一)常提常新,凸顯議題設置長效性
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提出的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即它所具有的構建公眾思想和引發他們的認知變化的能力——就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大眾傳媒并不能告訴我們應當思考什么;但在告訴我們應該對哪些事物進行思考上,大眾傳媒取得了令人驚異的成功。[2]”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具有議程設置的功能,在環境議題上同樣奏效。
筆者對從2012年1月1日至6月28日的《解放日報》有關“PM2.5”報道進行統計分析,從統計結果看,在這一時間段里,《解放日報》共發表了21篇文章,每個月都有PM2.5的報道,疏密有致,有張有弛,每個報道高峰都與宣傳時機等重要節點相契合。北京與駐美使館的“PM2.5檢測標準之爭”事件發生后,《解放日報》迅速介入,發表了《北京PM2.5達新國標還需10年》,掌握話語主動權,積極解讀政府行為;兩會召開期間,隨著PM2.5成為大熱議題,《解放日報》從科學普及、經濟效應、政策調整等多維度深入報道PM2.5,讓公眾對PM2.5問題有了立體化認識。6月以來,隨著PM2.5平均濃度發布首日的臨近,報道進入小高潮階段,不單單介紹一般媒體所關注的室外PM2.5問題,還將筆觸伸進日常生活中的室內污染問題,可謂細心全面。環境報道的議題設置不是機械性地重復傳播,也不是逢“地球日”等節日才宣傳的應景式報道,更不是對突發環境事件一擁而上的轟炸型報道。只有精心和科學地對議題進行篩選和策劃,推陳出新,保持受眾持續性的關注度,使環境新聞報道回歸常態和理性,才是可持續議題設置的應有之義。
(二)從點切入,展開環境狀況一個面
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在清華大學在名為《影響新聞發現力諸要素的分析》的課中指出,新聞記者應該著重從6個方面發現新聞:1.世界上亦今還沒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傳播的、鮮為人知的新鮮事實;2.社會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實真相;3.有助于解決當前各種困難和社會矛盾的新鮮經驗;4.能給人以啟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開放大潮中人們觀念上的新變化;5.具有時代精神、對人們有較大激勵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6.能夠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新的苗頭、新的動向[3]。本文認為這是選擇報道切入點的重要依據。解放日報的《藍天白云的日子越來越多——一位空氣質量監測員的觀察》,就是選好一個點的典型例子。在這篇報道中,通過采訪一位工作了12年的老空氣質量監測員潘駿和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將5年來的上海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娓娓道來,“以前,PM10監測儀器的濾膜,每兩周更換一次;現在,PM2.5監測儀器的濾膜,每周就要換一次?!彪m是細枝末節,但從側面印證了上海空氣環境質量的提高。通過點的選擇,來尋找和挖掘單一事件、甚至單一細節反映的具體社會語境,即一個面。試想,這樣一篇以歷年空氣質量變化為主題的長稿如果以長串統計數據堆砌的方式來寫,和以一位辛勤的普通工作人員的親身講述的方式相比,要略顯冰冷,受眾也只是得到宏觀模糊的印象。從點到面,簡單材料對主干素材做最好的鋪墊,為復雜抽象的問題找到一個焦點,使典型意義得以升華,也令社會意義得以彰顯。
(三)軟化數據,生動解讀環境問題
PM2.5是什么?為什么要計算PM2.5相對于PM10的占比?PM2.5達到多少算超標?超標意味著什么?為什么不同國家的PM2.5檢測有不同的標準?對于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只知其概念,不知其實質與應用,若遇到專業數據,更是陷入云里霧里。數據特點在于客觀、準確、科學,但略顯冰冷死板,缺乏生氣。要讓報道活起來和更有感染力,就要在傳達專業數據的過程中善用受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比如用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描述來代替硬邦邦的數據。美聯社主席伯卡迪曾強調,不僅要“帶著權威說話”,更要善于“將專業知識加入到描寫的事物中去,使報道的內容更易于理解”。艱澀生硬的語言、滿嘴專業術語的報道,讓人讀起來味同嚼蠟,難以貼近生活、貼近百姓[4]。事實上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并不關心數據本身,而如何通過引入PM2.5,來解釋清楚“百姓感受與空氣質量預報”之間的關系?如何有效預防PM2.5?對于百姓來說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在《PM2.5:要發布更要治理》、《說PM2.5,先讓老百姓聽明白》等一系列報道中對數據的處理,一般采用前后變化對比、專家解答、抓住關鍵指數等方式來做好PM2.5的科普。專家型記者必須學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切入點,學會運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表現復雜深奧的專業知識,但對大部分記者而言,學會“借腦”更為實際。單純的記者解讀,容易因為知識結構不全面,產生有偏差的結論。帶著專家一起研究環境問題,“解碼”過程更為科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出的結論也更為權威和可信。
(四)民生視角,以人為本的報道精神
范敬宜曾講過,“從事新聞事業,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在于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5]”正是這種對“人民的熱愛”才是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的記者從事環保報道的精神動力。環保記者的民生視角主要指關注民眾,關注新聞事件對民眾的影響,從一個新聞事件當中發現它對普通百姓的意義。民生意識主要體現在,以為民眾服務、宣傳環保觀念、支持國家的方針政策為出發點,對環境政策和服務信息進行傳達和解讀,對有關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監督,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而在價值取向上,則體現較強的民本意識,貼近百姓生活,為民排憂解難?!墩fPM2.5,先讓老百姓聽明白》、《好習慣減少室內PM2.5污染》等報道中,媒體充當起監督者和服務者的雙重角色,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人民。當然,黨報關注民生,絕不是簡單充當民意的大喇叭。北京與駐美使館的“PM2.5檢測標準之爭”事件發生后,網上充滿了對國家PM2.5檢測標準的質疑之聲?!督夥湃請蟆防硇猿练€,不跑偏主調、不頭腦發熱、不回避問題和矛盾,自覺執行把關責任,耐心地向受眾解讀政府政策,有尺度地擔當起意見領袖的角色。要做新聞名家穆青所提倡的“富記者”,就要能“吃透兩頭”,即“上頭”和“下頭”,兩者都不可偏廢。
三、媒介在“PM2.5”報道中的責任
“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約瑟夫普利策語)。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瞭望者”,記者必須要高瞻遠矚,把握好時代脈搏。與以往的傳統環保報道不同,尤其是與突發性環境事件相比,媒體報道要擔當起更持久更深入的責任,從而為環境保護提供信息自由交流的平臺、構建綠色公共輿論空間,促進環保報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靜.試論我國環境報道對受眾環境意識的構建[J].廣西大學學報,2007(6).
[2](美)斯蒂芬?李特約翰著.史安斌譯.人類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高艷.腳板寫新聞 源頭抓活魚[J].新聞研究,2012(2).
[4]傅妤.環境報道需要專家型記者[J].東南傳播,2007(1).
[5]范敬宜.有愛才有責任感[OL].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 GB/40701/347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