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限娛令”等政策的出臺,電視監管部門正在對電視文化的泛娛樂化發展趨勢進行調控,但從“量”的方面消除泛娛樂化趨勢是不夠的。本文通過對“限娛令”所限節目的分析,探討了電視、網絡媒體泛娛樂化的特征,指出了泛娛樂化是大眾媒體市場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呼吁媒體人士高度警覺這一現象,并在媒體市場化浪潮中承擔起自己的社會道義和責任。
關鍵詞:限娛令;泛娛樂化;娛樂消費文化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8-0058-03
從2011年7月的“關于防止部分廣播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座談會”到10月24日《廣電總局將加強電視上星綜合節目管理》的頒布,國家廣電總局開始了對電視娛樂節目的新一輪調控。
在2011年最后兩個月中,“限娛令”成為電視媒體和觀眾關注的焦點。而在網絡等新媒體平臺上大眾對“限娛令”的討論,也圍繞著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同質化、電視媒體的消費文化以及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等現象逐步展開。
一、“限娛令”的究竟“限”在何處
從“限娛令”的具體內容來看,主要是對34家電視衛星綜合頻道的婚戀交友類、才藝競秀類、情感故事類、游戲競技類、綜藝娛樂類、訪談脫口秀、真人秀等七種類型的節目實行播出總量控制。
執行了“限娛令”后,目前國內最受歡迎的幾檔綜藝節目調整情況[1]
綜藝節目播出平臺與時間調 整
快樂大本營 湖南衛視每周六19︰35播出時間不變,但節目時長會壓縮到90分鐘以內。
天天向上 湖南衛視每周五19︰35播出時間不變,但節目時長會壓縮到90分鐘以內。
我們約會吧 湖南衛視每周二20︰25將和湖南衛視另一檔婚戀節目《稱心如意》合并,移至周末中午播出。
非誠勿擾 江蘇衛視
每周六、日21︰05節目播出時間、時長不變。
非常了得江蘇衛視每周三21︰20節目播出時間、時長不變。
不見不散江蘇衛視每周一21︰20停止錄制
我愛記歌詞浙江衛視每周五21︰21節目播出時間、時長不變。
每晚19︰30~22︰00,全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播出上述類型節目總數控制在9檔以內,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周播出上述類型節目總數不超過2檔。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天19︰30~22︰00播出的上述類型節目時長不超過90分鐘。雖然數據上縮水嚴重,但是一些為觀眾所熟知的娛樂節目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由此可見,所謂“限娛令”并沒有對電視媒體市場上的主流娛樂節目造成較大的影響。雖然經此一改有將近半數的娛樂節目將從上星頻道中消失,但是各個衛視的核心節目還是保留了下來。并且因為除了湖南、湖北等幾家電視臺晚間黃金檔安排有娛樂節目的播出之外,其他衛視都是以播放電視劇為主。
歸根結底,“限娛令”限的是節目質量較低、同質化嚴重的部分娛樂節目。電視娛樂節目過多,且跟風現象嚴重、內容質量不高,甚至有些還起到了不好的輿論作用,這些問題都是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弊病。頒布“限娛令”的目的,是要對娛樂節目的整體情況進行有效地凈化,對盲目擴張的節目數量進行有效節制,從而擺脫電視節目的隨性發展。
二、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特征
電視節目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無可爭議的泛娛樂化階段,一切文化內容都依附于娛樂之中,節目的制作向消費主義、享樂主義靠攏,并形成一種文化精神,不斷顛覆主流價值觀。有學者認為,泛娛樂化指的是一股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以現代媒介為主要載體(電視、戲劇、網絡、電影等),以內容淺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頭包裝、戲謔的方式,通過“戲劇化”的濫情表演,試圖放松人們的緊張神經,從而達到快感的思潮[2]。
從一些實例,比如《百家講壇》等科教節目將歷史通俗化、碎片化;新聞類節目的刻意求怪,嘩眾取寵;相親交友類節目價值取向模糊等現象可以看出,在泛娛樂化的傳播語境中電視節目主要表現出了以下特征:
(一)以受眾的需求為第一訴求點
消費主義市場中的交易重心從賣方逐漸向買方轉變,商品將根據消費者的訴求被生產和推銷。文化也有其相應的價值,這是被消費者的價值觀所決定的,受消費主義影響的電視市場,其節目的訴求點直指受眾的訴求。然而觀眾并不是真的要從節目中獲得具體的內容,“而是不斷追求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3]。
(二)傳統文化的消解,其他文化話語權缺失
在一切信息都可以依附娛樂的語境下,傳統文化正逐漸的消解在快節奏、淺層化的娛樂文化當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現今電視節目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并且有逐步取代原有的主流價值觀成為新的主流意識形態。而其他文化的話語權,比如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識分子精英階層的話語權,也進入了荒漠期。
(三)無限制的追求收視率
為追求廣告收益,電視節目往往以收視率作為衡量節目質量的主要標準,這進一步的強調了以迎合觀眾的口味為節目制作的主要目的。并且在消費社會中,賣方為不斷追求更大的利益,會以堆砌收視率作為主要的抬高身價的手段。
(四)視覺傳播的淺層化
視覺文化的不斷發展導致受眾使用讀圖時代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決定了娛樂化語境中傳播的信息始終處于淺層化的范圍。更進一步的說,由于視覺元素包含的信息量無限的豐富,并且簡潔、直觀,所以逐步剝奪了受眾的思維時間,快速的信息傳播也沒有給受眾留下思考的時間。
(五)夸張的包裝,戲劇化的表演
由于所有的文化都依附于娛樂手段,而產生了同質化的傾向,為追求更刺激的感官沖擊,電視節目開始使用夸張的包裝效果,抱著戲謔的態度,進行戲劇化的表演,以此達到“不斷出新”的受眾要求。
(六)去理性化
電視節目中缺乏合理的訴求,導致娛樂化情緒喪失理性思維。以狂歡的態度進行娛樂是很危險的發展道路,媒體丟棄了道德使命和倫理認同等社會責任,忽視了節目的整體水平,電視節目進入了“什么都可以開涮”、“什么都可以惡搞”、“什么都敢娛樂”、“什么都可以拿來娛樂”的去理性化時代。
(七)碎片化
現代電視媒體正在將文化或知識拆解成碎片傳播給受眾,每個人都在片面的接受信息,導致接受的事實性信息以及意見性信息都具有碎片化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信息來源的多元化、觀察視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
由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特征可以看出,“限娛令”在針對電視娛樂節目提出的種種限制,其實質正是緩解電視節目泛娛樂化過程,同時也為其他媒體的泛娛樂趨勢敲響了警鐘。
三、電視娛樂消費文化對社會話語權的爭奪
“限娛令”除了對節目的量進行限制外,還明確提出“三不”,即不得搞節目收視率排名,不得單純以收視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單純以收視率排名衡量播出機構和電視節目的優劣。這三點就是針對電視節目泛娛樂化影響而產生的對策。
中國媒體經濟處于改革的轉型階段,媒體消費主義推動著電視節目由制播方為主導,轉向由受眾的喜好為節目的主導方向。電視消費是一種精神消費方式,其消費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是符號消費所帶來的心理滿足,其消費效用也以一般受眾得到的精神愉悅為特征。而電視市場面對的大眾卻沒有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社會地位的限制,它是面向每一個有收視能力的受眾開放的。在傳媒多元化的時代,信息的過剩使電視市場充滿了殘酷的競爭。
隨著受眾在媒介消費中選擇性和隨意性的加大,收視率作為 “注意力經濟”的重要量化指標,受到了高度重視。收視率在節目編排、廣告投放及節目評估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
但是這種電視消費觀念導致了電視節目特別是娛樂節目嚴重的同質化,高收視率的節目出現了大量的模仿者,急速增加的節目數量和缺乏標準的節目質量,使電視娛樂節目的整體水平不斷下降。
同時,受消費主義支配的電視娛樂功能因為其對于受眾訴求的契合而不斷得到強化,一切公眾話語逐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最終占據主流地位,泛娛樂化現象開始出現。
罷黜收視率作為節目存活的決定性指標,對于經歷了第一次市場化改革洗禮的中國電視媒體,是一個很好的改革期和上升期。為保證廣告的投放效果,電視節目的質量不會下降,在不過分追求收視率數據的時候,電視節目可以避免采用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內容或手段吸引觀眾,逐步走入健康的發展循環。
與此同時,在泛娛樂化語境下,負面、消極、低俗的內容不斷出現在電視娛樂節目當中,粗鄙搞怪、過度戲說、濫情的表演甚至賣弄色相的節目比比皆是。主流意識形態受到了挑戰和沖擊,主流媒體的話語權正在逐步的丟失。
而在社會主義體制中,大眾媒體肩負著教化民眾的責任,這就需要對娛樂節目加強監管,控制格調不高的受眾需求,以奪回主流價值觀的話語權。由此可見,“限娛令”無非是在消解泛娛樂化造成的社會話語權的偏差,引導大眾的娛樂消費文化積極健康發展。
四、泛娛樂語境下的網絡媒體
然而,“限娛令”僅僅針對于部分電視媒體,在當今的大眾傳播媒介中,網絡媒體正在依靠“臺網捆綁”、購買節目獨家播出權等方式帶動娛樂消費進入新的繁榮期。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以下特點:
(一)互動性
新媒體信息的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能夠進行及時或實時的交流。第一,傳播者幾乎在發出信息的同時可以得到反饋,而且受傳者的主動權增加,不但可以主動選擇所需信息,還可以就接受到的信息發表自己的評論和意見。第二,傳播者與受傳者的身份可以隨時互換:任何一個上網者都可以隨時在網上發布信息、改寫信息和接收信息。“內容出版者、生產者、分配者、消費者和評論者之間的界線已經趨于模糊”,新媒體成為一種“互動操作”、“集體參與式”的媒體。
(二)多媒體性
傳統媒體的功能大多是單一的,報紙僅供閱讀,廣播僅供收聽,電視雖然可以聲畫文字并茂,但卻不能用來進行信息的傳輸或處理。而新媒體則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以往傳統媒體的幾乎所有功能整合進一個系統中,對聲音、影像、文字、數據等進行數字化處理、存貯和傳輸,真正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媒體的綜合,同時網絡媒體的海量性提供了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存儲空間。
(三)自主性
傳統的大眾媒體進行的是點對面的傳播,在這個過程中傳播者作為“把關人”處于控制地位,而受眾很少有主動選擇的余地,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限制。新媒體語境下受眾不同于以往單純信息接收的角色,而是作為單獨的個體進行媒體的選擇。
(四)私人化與個人化
與自主性相對應,新媒體必然具有更加強烈的私人化與個人化屬性。而新媒體組織也不得不通過個性化的分眾傳播適應受眾需要。
網絡媒體以其覆蓋范圍廣、受眾群體多的傳播優勢,結合網絡提供的雙向交流的傳播模式,在受眾不斷接受信息的同時,以自身為中心不斷地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二次傳播,周而復始形成了“自媒體效應”,在“自媒體效應”影響下,網絡媒體傳播成為一種全民傳播,泛娛樂化的程度也被無限擴大與延伸。另一方面,網絡媒體的自主性為受眾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選擇空間,網絡媒體組織為了更好的吸引受眾不得不跟隨這種泛娛樂化潮流,甚至引導這種潮流以獲取更大利益。
網絡媒體推動著泛娛樂化達到了傳統電子媒體所無法企及的深度與廣度。與娛樂化信息在網絡媒體的大肆傳播對應的,是網絡媒體環境下政府監管的缺乏和網絡媒體自身道德的喪失。相比傳統媒體管理的規范和有序,網絡媒體為新生事物存在著數量巨大、信息量巨大、受眾數量巨大等管理難題,現有技術條件下,政府無法實施有效的監管。
網絡媒體語境下,泛娛樂化的影響導致了社會文化精神的喪失。傳媒具有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傳播知識、提供娛樂、提供服務等社會職能,而如今嚴重的泛娛樂化傾向弱化了大眾傳媒的這些積極職能,造成了社會文化精神的缺失。波茲曼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臺[4]。
在網絡媒體語境下,一切都可以成為噱頭,信息吸引眼球的屬性已經完全掩蓋了其本身的意義,即社會文化精神的喪失,如果說“賈君鵬”、“曾哥”僅僅是一種淺層的消遣與娛樂的話,“鳳姐”、“小月月”所引領的“審丑”風潮,“艷照門”、“獸獸門”所滿足的偷窺欲就已經涉及到社會道德、價值觀等深層文化。
而隨著網絡媒體進一步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其影響也跨越了虛擬世界,開始滲透到現實中,更為泛娛樂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市場。比如“拜金女”馬諾通過傳統媒體進入公眾視線,經由網絡躥紅,其“寧愿在寶馬車里哭”的言語卻讓她在現實中受到多方追捧。
五、小 結
泛娛樂化作為市場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對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葛紅兵認為:“泛娛樂化不會害死人,也不會真的危害社會,一個洋溢著自由和歡笑的社會總比一個拘謹和壓抑的社會更好。[5]”媒體對受眾心理需求的滿足,是對受眾合理要求的一種積極回應。
但是泛娛樂化的確有降低社會品味、弱化媒體社會責任、誤導受眾的價值取向等問題。“限娛令”有效的緩解了泛娛樂化在電視媒體上的副作用,但是在網絡等新媒體上,泛娛樂化仍將大張旗鼓的繼續發展下去,它所起到的社會影響作用也會令我們瞠目結舌。而作為媒體工作者所要做的應該是引導人們享受輕松、健康的精神生活,絕不是僅僅是盲目的跟隨潮流。
參考文獻:
[1]“限娛令”來了,愛看的節目哪去了[OL].網易新聞,http://ent.163. com/special/xianyulinjiedu/.
[2]王琪森.“泛娛樂化”傾向不足取[N].文匯報,2006-05-26.
[3](法)讓?波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剛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葛紅兵.“嚴肅文化”不會不堪一擊[J/OL].人民網,http://cpc.people. com.cn/GB/68742/68758/68759/541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