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新聞記者來說,新聞線索就是“米”,是開啟新聞作品的鑰匙,而很多記者,特別是剛步入新聞行列的記者,常為缺乏新聞線索而犯愁,筆者結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新聞采訪實踐,對獲取新聞線索的途徑做一淺析。
關鍵詞:新聞線索;發現力;獲取途徑;不確定性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8-0123-02
日常新聞采訪活動中,很多記者、特別是剛步入新聞行列的同事常為缺乏新聞線索而犯愁。是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新聞記者來說,新聞線索就是“米”,是開啟新聞作品的鑰匙,有了線索記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從而寫出新聞作品;沒有線索,文筆再好的記者,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何尋找新聞線索呢?筆者結合二十多年的新聞采訪實踐,談談自己的粗淺體會。
獲取新聞線索過程中,培養記者的“發現力”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應該具有戰略眼光、增強觀察意識、養成聯想習慣,尤其是要有強烈的“發現意識”、“發現欲望”和“發現毅力”。在日常工作與生活時,記者一定要善于發現世界上迄今為止還沒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傳播的、鮮為人知的新鮮事實;撰寫出有助于解決當前社會中所遇到的各種社會矛盾和困難的新鮮經驗;發現和捕捉到給人們以啟迪的新思想;及時發現對人們有較大激勵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能夠及時澄清社會上眾說紛紜的重大事件的事實真相。
“發現力”是一個連續不斷地探索過程,貫穿于新聞采訪始終,記者發現新聞線索去采訪過程中,除了解原有的新聞事實外,還必須不斷對新聞事實進行搜索和追蹤,能夠提前預測到相關新聞的發生。
實際運作中,記者除接受編輯部門安排的時政報道、新聞熱線跟蹤及主題策劃采訪外,手中還應有充足的新聞線索資源。
一、從領導部門出臺的政策文件中獲取線索
中央下發的文件,出臺的政策和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城建、工商、公安等熱點部門發布的公告、簡報,這些都是記者需要的第一新聞源,因為各級領導機關掌握全局或某條戰線及各自屬下的全面情況,并對形勢的發展有較準確的預見性,能及時制訂出解決當前矛盾和問題的措施及決定,記者應該與政府及這些部門建立熱線聯系或經常造訪他們,從黨的文件、領導的報告、機關的簡報、領導的批示中找“新聞眼”,并對所掌握的“新聞眼”進行有計劃的跟蹤報道,對相關文件中涉及群眾關心的熱點內容進行及時報道;配合領導機關的中心工作進行策劃報道;對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進行分析解讀報道,如果這些方面工作做得比較實在,所寫的作品一般是重要新聞乃至高大質量新聞。比如2004年我采寫的電視消息《農民種地 不再納稅》、《鹽城城鄉低保實施全覆蓋》等省、市獲獎新聞,均是從政府工作簡報中挖掘得來的。
二、利用會議信息資源
對于一名優秀記者來講,會議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新聞報道的富礦”,記者除完成會議本身報道外,還可以從會議的發言、簡報、會議文件和領導講話中獲取更多的新聞線索。《1976年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這一重大消息,就是新華社北京分社副社長周鴻書參加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發掘出來的。記者還可以利用各種會議的空隙,廣泛接觸各種人物,從中了解情況,我交流時的口頭禪就是最近在忙什么?還有什么事?很多信息都是這么得來的。獲江蘇省電視新聞一等獎的《跨越大洋的較量》,就是我在會議間隙時,與鹽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安立軍交流中,得知該企業主動應訴美國“337調查”訴訟案的。
三、有效利用政務信息資源
各級黨委、政府的“兩辦”,是各類信息源的匯集地,下屬的各單位以及各行各業每天發生的重要事件和重大新聞,都會源源不斷地匯集到這些中樞神經。而各級黨委、政府的“兩辦”所出的文件、簡報、信息中蘊含著豐富的可供新聞報道信息。新聞記者在條件許可下,應該隨時到各級黨委、政府的“兩辦”多走動,在征得同意的情況下,翻閱信息和簡報,可以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廣交朋友
作為記者,新聞線索獲得多少與及時程度,與他的社會關系網絡密不可分,這也是獲取新聞線索一個最大的也是永不枯竭的源泉。斯大林講:“記者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在采訪實踐中,記者要交各式各樣的朋友,上自軍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包括各行各業的通訊員以及同學、朋友,形成一張“新聞線索來源網絡”,這樣,記者才能經常乃至每天都寫出時效性強、價值高、抓觀眾眼球的新聞。
2009年獲江蘇省電視新聞一等獎的《二小時生死營救》,就是由平時下基層結交的群眾提供的新聞線索,我在采訪途中立刻趕往黃海之濱的射陽港口,與剛剛趕到的漁政部門營救人員,及時乘船前往漁船出事海域,在強臺風到來之前,冒著生命危險,將11名落海漁民及時救上岸之后利用現場采訪寫成的。
五、深入生活 接近群眾 處處留心皆新聞
所謂“腳底板下出新聞”,就是要求記者多跑、做到“耳勤、眼勤、腿勤、手勤、腦勤”,關注想知未知的,議論較多的,大家關注的和扣人心弦的話題,新聞線索就自然而然就會朝你走來。在采訪新聞線索過程中,我們可采取“吃一,抓二,觀三”的辦法,即在采訪新聞事實甲時,注意收集新聞線索乙,甚至丙、丁來不斷發現和擴大新聞線索。③記者在走路、乘車、聊天、買東西等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放過耳聞目睹的每一個新鮮現象,用自己的新聞眼光審視一番。當你在生活中聽到一聲不正常的響聲后,應該主動尋聲而去,也許就有一篇好新聞在等著你;當聽到120急救車聲或“119”警笛聲時,你應尋聲前往或與相關部門及時聯系,詢問發生了什么事;當你在采訪過程中,看到圍了一群人,從新聞角度考慮,應主動跑過去看看。1997年本人獲江蘇省電視新聞二等獎的新聞評論《大蒜苗向何處去?》,就是筆者下鄉鎮采訪途中,見到外地收購蒜苗客商與本地工商部門人員爭執,眾多百姓圍觀,我從中發現農民蒜苗價格買不上去的真正原因,當晚深入大蒜主產區深入采訪并趕制播出,及時糾正鄉鎮政府存在的保護地方冷庫和執法部門亂收費的行為。
六、從新聞事件的多發區獲取線索
這里所說的新聞多發區很多,如車站、機場、碼頭、廣場等大型公共集散場所功能特殊,人口流動量大,這里的一點變化可能會影響許多人;而公安110、醫院急救中心以及城市管理、衛生監督、環境保護等部門的工作,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這些地方和部門每時每刻都會匯聚大量的信息,有些信息本身就是新聞,有的信息幕后隱含新聞,記者應與這些部門相關人員保持信息暢通。一旦得到新聞線索后,不問白天、黑夜還是節假日,就要快速跟近。
這些民生新聞社會關注度高,還可以從事件發生的表象挖掘實質,進行深度透視報道。這需要記者隨呼隨到,必須有吃苦的精神,如果二、三次提供新聞線索得不到回應,合作的大門將會關上。2011年5月份,我與公安110、交巡警大隊事故中隊八次合作,在本臺做出11條電視新聞及評論,其中7條被江蘇省電視臺新聞頻道和城市頻道選用。
七、通過網絡、報刊等媒體借鑒獲取線索
記者既要像一名普通的受眾那樣,去查閱互聯網上的論壇、博客等“原發信息”,也要翻閱報紙、聽廣播、看電視,對涉及本地領域的事件、人物、群眾訴求等,及時了解。又要多長一個心眼,善于從別人報道的“縫隙”中引出線索,進行深度挖掘、鏈接解讀。記者從已經發表的新聞中獲取新聞線索,至少要注意二點:一是尋找有隱含新聞價值的人名、事例、數字等;二是善于舉一反三,發現和思考與些信息相關的新聞。
八、有一張特殊日歷表
重大節日、紀念日、人物日志、季節變化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新聞源。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在新聞源不豐富時,必須利用好手中的特殊日歷表。在清明、重陽等傳統節日到來前,在“三八”婦女節、“五四”青年節以及“6.5”環保日、“6.25”土地日、艾滋病防治日等特定節日到來前,提前做好報道策劃,雖然這類新聞屬“應景報道”,但從開拓新聞源角度講是不可忽缺的。如果你創新思路,選好典型,也可以挖掘出許多精彩的新聞作品。我連續十年時間,每年在世界睡眠日及愛牙日前夕,關注人們的睡眠質量和牙齒保護狀況,通過采訪多位醫學專家和相關知識收集、消化,每年均能把這類新聞做深做細,全面參與到中央及省級電視新聞節目的深度報道中去。
九、圍繞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
食品質量安全、高位房價等衣、食、住、行問題,都是政府與老百姓關注的,本身就是很好的新聞題材。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就應該時時找那些老百姓關心的、政府部門關注并努力給予實施的事情,把握好時機,把握好度,選準突破口進行報道,即解決了群眾關心的問題,樹立黨和政府的形象,同時對不作為的部門和單位進行有效地監督,促使難點問題盡早落實到位。
當然,并不是每個線索都能成為好新聞,新聞線索具有梗概性,提供的信息是十分粗糙的,具體的事實要靠深入采訪才能得到,一些更有價值的內容要靠深入挖掘才能把握。同時新聞線索具有片面性,一般沒有過程,沒有細節,從新聞五大要素來看,也是殘缺不全的,如有人物,卻確定不了時間、原因等。這就需要記者進一步去了解新聞事實。新聞線索更有不確定性,真假未定、價值未定,有的有一定的新聞價值,有的與實際情況相差很大,甚至完全相反,根本發不了新聞。這就要求記者對待新聞線索時,既要積極主動,不輕易放過,更應認真細致,決不輕信受惑。
參考文獻:
[1]南振中.記者的發現力[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張駿德.新聞采訪與技法[M].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
[3]畢榮.新聞采編藝術全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