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作為媒介意志的代言人,在媒介和受眾乃至社會之間都起著舉足輕重的橋梁作用。隨著我國電視新聞事業向縱深發展,打造具有扎實的新聞素養和與時俱進的現代觀念的記者型主持人是全媒體時代里媒介與受眾的雙重需求。
關鍵詞:電視新聞;主持人;記者意識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8-0125-02
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演進、受眾需求的提升,以及媒體間競爭的日益加劇,以電視主持人為傳播主體的傳播形態已經成為電視節目,尤其是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形式。近幾年來,中國廣播電視的新聞節目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作為傳播鏈上的重要一環,其變化特別引人關注。新聞節目主持人是媒介意志的代言人,他們在媒介和受眾乃至社會之間都起著舉足輕重的橋梁作用。正因為這樣,具有扎實的新聞素養和與時俱進的現代觀念的記者型主持人是全媒體時代里媒介與受眾的雙重需求。
一、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1952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制片人唐?休伊特最早提出了“新聞節目主持人”的概念。他所引用的英文“Anchor”一詞的原意是接力比賽中的最后一棒。作為節目的支撐人物,新聞節目主持人有著向電視受眾傳播信息、傳情達意的特殊角色定位。新聞節目主持人是節目的主導,他們代表的不是個人形象,往往代表著政府和國家的形象。
因此,他們區別于新聞通訊和稿件的播報員,他們不僅要完成稿件內容的組織串聯,更要具備深高度的政治覺悟和深厚的業務素養,能為政府傳達“聲音”,能為受眾答疑解惑。在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中關于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一詞的解釋是:“電視臺中以某一個人的身份在攝像機前固定主持、串連某一新聞節目的播講者,是該新聞節目制作群體的中心人物或前臺人物,在節目中處于主導地位……又被稱為‘新聞主持人’、‘首席新聞廣播員’。”[1]
從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新聞節目主持人作為新聞節目的主導和中心人物,對于節目的信息傳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是整個節目的前臺傳送者,是將節目信息有效傳達到受眾方的關鍵環節。所以,新聞節目主持人,不但要能夠清晰準確地傳播新聞內容,還要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動性,達到能夠靈活掌握和駕馭節目的程度。特別是在全媒體時代,受眾對于新聞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主持人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照本宣科的播講,而要深入到節目的內涵中,通過對新聞事件的了解,在正確的大方向前提下,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出自己全新的觀點。這就要求主持人要時刻將自己帶到新聞現場當中去,身在演播室,卻要有現場記者的新聞意識。新聞主持人不是一個表演者,其形象出現在熒屏前不是為了給個人作秀,他有別于新聞通訊員和文章的播報員,他的最重要意義是要將新聞信息有效傳播到受眾方。從近些年崛起新一代新聞節目主持人當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成功與否已不再單純取決于其外形是否靚麗、音質是否動聽,而在于他們是否能夠帶給人們又新聞價值的內容以及有獨到見底的思想。要做到這一點,對主持人本身的新聞素質要求極高,我們需要的是新聞事件的參與者,而不是只在演播室里機械播報的旁觀者。
二、新聞節目主持人必備的記者意識和信息傳播
在我們過去理解中,新聞節目主持人將稿件內容機械再現的傳播載體,通過節目編輯事先撰寫好的稿件,加之自己粗略的理解備稿后播出,因而很難激發受眾參與感,也限制了展示自身個性特色的空間。而如今,我們對于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要求早已不僅限于此,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要求新聞節目主持人能夠兼有記者、編輯等多重身份。特別是電視新聞直播時代的到來,更要求新聞節目主持人在完成新聞播報的前提下,還要能夠參與制定選題、進行現場采訪,以及后期的編輯修改。這對主持人的綜合業務素質要求是極高的。一個優秀的新聞節目主持人,不僅要能再鏡頭前清新準確地將稿件內容傳播給受眾,還必須具備極強的新聞敏感度,對于新聞事件有自己準確的判斷,有自己獨到的見底和有深度的分析,對于熱點問題要有即興評述和控場駕馭的能力。因此,新聞節目主持人是否具有記者意識,是增強新聞報道深度、提高新聞信息傳播有效性的必備條件。
“主持人的記者意識是指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習慣性地表現出一種以‘新聞敏感’為核心的信息采集,新聞價值判斷與挖掘,新聞事實發生與效應預測,新聞報道角度創新等的心理活動與心理傾向”[2]。新聞敏感是每一位新聞人必須具備的素養,主持人只有帶著記者的角色深入新聞現場探求事實真相,才能更加凸顯出節目內容的真實和權威。所謂“口說無憑”,在新聞報道中,要達到新聞信息的最高效傳播要求新聞節目主持人時刻具有記者意識,不能僅僅以說教的形式機械播講,而要以“個人”的身份親臨事件現場,對新聞事件展開方方面面的調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挖掘新聞事件背后隱藏的內涵,在對新聞事件充分熟悉掌握和進行過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再去播報,才更具說服力。
新聞節目主持人只有時刻具有記者意識,才能讓新聞內容更加真實鮮活,才能讓受眾對于新聞信息具有認同感。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場”的意識,即使是在演播室內,也要有“現場感”,也要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特別是在直播節目當中,現場連線采訪或與嘉賓互動等環節都是對主持人新聞業務素養的極大考驗。在突發事件和現場點評時,是否能進行迅速、準確、直擊要害的評論來源與主持人日常的自身知識儲備和新聞專業能力的高低,而一個具有記者意識的主持人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給出畫龍點睛的精彩點評,使得新聞節目有了專家性的深度。
三、打造記者型主持人
隨著我國電視新聞事業向縱深的發展,記者型主持人已經成為未來電視新聞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幾年的新聞節目當中,大批優秀的記者型主持人脫穎而出,受到媒體和受眾的熱捧。他們具有記者犀利的新聞眼光,又具備主持人的專業素養,是時下最具戰斗力的采編播一體化的復合型人才。從目前的電視媒體需求及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新聞報道、評論類節目的記者型主持人已然成為主持人中的新寵。例如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主持過《時空連線》、《焦點訪談》等多檔央視的知名欄目。他身上具有獨特的學者風范,而同時他又是一名出色的專業型記者,這兩種氣質在他身上達到了完美結合,也與欄目恰當融合在一起,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而另一位央視名嘴水均益,則是典型的“專家”型主持人,他憑借多年豐富駐外記者的經驗和對國際時政熱點問題的獨到透析,被觀眾熟悉和喜愛。
電視新聞主播要向記者型主持人轉變,是大勢所趨,坐在演播室內動口不動腦的時代早已過去,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節目主持人首先必須是一名合格的記者。記者型主持人兼有記者和主播的雙重身份,因此在主持現場就不能僅限于從一種角色去考略問題,而應從全局和整體出發,既要完成新聞事件的采訪,新聞稿件的撰寫,又要規劃采訪主持的方法步驟及場景調度,同時還要保持高度敏感,及時調整被采訪對象的心態和話語場,使采訪導向明確、緊扣主題、真實可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記者型主持人是用自己的語言與受眾直接交流,用個性的語言吸引受眾的關注,將自己對新聞事件的觀點、見解、思考、評論傳達給受眾”[3]。記者型主持人不同于傳統的主持人,最重要的一點在于他是節目創作的主體,他參與了節目生產的全部流程,有起、承、轉、合,穿針引線的作用,是節目的主導者,參與節目全過程。記者型主持人對于新聞事件的把握需更貼近新聞主題、貼近人民群眾,讓角色更生活化。所有這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主持人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有意識地自我積累,加強學習,刻苦鉆研。新聞節目主持人首先需端正自身態度,一改往日高高在上在主播臺前光鮮亮麗的展示自己的心態,而要把自己放在普通新聞工作者的角度去參與、介入、把握整個新聞報道。
作為主持人的角度是整個節目的重要人物,節目組所有人員的創作意圖最后都要由主持人來呈現,而作為記者的角度又要能深入洞察新聞事件的隱藏內涵,抓住有效的新聞點,既能熟練地現場取材、采訪寫作,又能生動播講才是一名合格的記者型主持人的必備素養。特別是在重大突發事件的直播報道時,是最能體現新聞主持人是否具備很高專業素養的時刻。直播狀態下的即興評論能力是電視直播時代下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綜合素養和水平的最高體現。在電視直播節目中,新聞節目主持人作為節目的主導者,要有駕馭和掌控現場的能力。在直播狀態下,主持人要在不斷地于前方記者連線的過程中,及時充分地了解前方事件的發展態勢,然后用自己淺顯易懂的語言將信息傳遞給受眾。在有現場嘉賓的情況下,主持人還要學會和現場專家進行有效的溝通,通過恰當的引導讓專家表述出最多最有效的信息,使新聞事件中所涉及的相關背景和專業知識能夠通過專家的解釋傳達給受眾,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新聞事件。“在隨時可能會發生變化的環境中,如何把眾多的元素平衡好、運用好、控制好,協調好,以使新聞傳播的效果最優化,是主持人在直播中最主要的目的和任務。”
總之,打造更多更優秀的記者型主持人是符合當今世界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潮流的。隨著廣播電視的改革與發腳,記者型主持人必將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曾在他的《我們能走多遠》一文中說到:“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主持人,最首要的條件是,應當看他是不是一個獨立的而大寫的人,是不是一個擁有內涵,并在主持人這個位置上釋放自如的人,主持人最后的成功體現在人格的高尚里”。作為記者型主持人的典型代表,白巖松的這段話帶給我們太多的啟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節目主持人,具備極高的新聞素養和強烈的新聞敏感度固然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但要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記者型主持人還必須有真情實感、重視人文關懷、關注人文意識、體恤民生疾苦,只有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大眾服務意識的媒體人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在新聞的大前方喊出百姓的聲音。
參考文獻:
[1]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胡永彩.記者意識之于節目主持人傳播[J].大理學院學報,2009(1).
[3]琚敏,張潔.記者型主持人[J].聲屏世界,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