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辭舊迎新的日子。當大家手執這份《江蘇教育研究》12C雜志的時候,太陽照常升起,世界依然存在,傳說中瑪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并沒有降臨,我們的世界依然存在。
然而就在今年冬季,好幾位在全國長跑比賽、高校體能測試中突然倒地的年輕人,卻再也不能看到朝陽的升起。在扼腕痛惜的同時,我們自然會思考起如今年輕人體能水平下降、運動方式不當等因素與這些事件的關聯性。運動健身、體能訓練本應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包含了生物學、臨床醫學、體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門類。倘若在年少時期沒有打好體能基礎,沒有普及基本的健康鍛煉常識,進入高校后可能1000米的體能測試都將成為無法逾越的障礙。談及體育,很多人也許第一時間會想到:世界杯、奧運會、歐錦賽、法網公開賽……近期亮相的2014年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吉祥物——五彩雨花石造型的砳砳(LELE)又使大家對南京主場的夏季青奧會無限期待。體育作為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等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我們不僅需要關注其中包含的專業體育內容,那些與老百姓身體素質息息相關的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等方面,我們更應當密切關注、親身參與。
本刊2012年2C期的“江蘇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特刊中,有明確數據顯示我省部分中小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間得不到基本的保障,身體素質下降的現狀:“仍然有高達34%的小學生和54%的初中生每天體育運動少于1小時”。(萬偉.江蘇省義務教育學生學習環境狀況分析報告[J].江蘇教育研究,2012(2C).)不僅江蘇如此,全國若干學校和家長似乎都不那么舍得讓孩子在體育鍛煉方面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覺得又不是想讓孩子當專業運動員,太多鍛煉會占用孩子學習時間,影響成績。《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一頁即深刻揭示了在近20年的時間跨度內,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嚴酷現實。
大概孩子們相當多的時間都投入到與學業相關的頭腦運動中去了吧。我們忘記人類是靈肉合一的生靈,忘記“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了嗎?健康體魄與優秀學業的關系不應是對立而應是皮與毛的共存互榮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前陣子,我看到一本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洪蘭教授寫的《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書中關于體育運動和學習成績的研究非常值得大家借鑒。研究發現,每天上1小時體育課的孩子在考試成績上比較優秀。不僅如此,中年人和老年人適當參加體育運動,一段時間后,心智表現也得到提升。運動其實不僅僅與智慧直接相關,還能保障情緒穩定,維護身心健康。從這個角度來看,體育與健康課程不僅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促進學生終身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
2012年11月上旬,在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聯合百年名校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舉辦的“名校課堂巡禮”活動中,我現場觀摩了一位體育特級教師的排球課。整節排球課節奏緊湊,語言簡煉。印象較深的是熱身與游戲環節,伴隨著節奏歡快的背景樂,高頭大馬的倪晨瑾老師和孩子們將生活中諸如擦桌子、打乒乓、炒菜、游泳等“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去”的各類活動變換成簡潔的動作,由老師或孩子展示,其他所有人跟著做并迅速猜出原型。這種熱身又動腦的游戲讓全班孩子乃至老師為之開懷,甚至有場外觀摩老師興致高漲地即興客串了風靡全球的《江南style》馬步舞。的確,我們的體育課可以減少一些對運動技術的生硬傳授,正如楊九俊先生給廣大教師的十句贈言中所提倡的“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集生活元素、運動與“頭腦風暴”一體的活動,是在體育課堂上“即興演奏的爵士樂”,讓孩子們知道,體育不僅僅是比賽、是項目,更是融于生活,隨時隨地、愉悅身心的一種生活態度。
你們有沒有發現,熱衷于跳廣場舞、打太極拳或散步健身的大叔大媽們個個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中醫養身講究陰陽平衡、氣血通暢,適度的有氧運動基本上是任何年齡段都適用的健身法寶。健康寶塔的搭建非一日之功,今天,你運動了嗎?
(石萍,《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