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教材有很多革命故事,如一年級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級的《朱德的扁擔》、《歌唱二小放牛郎》,三年級的《軍神》、《菩薩兵》,五六年級更是專門安排了一組革命題材的課文,如五年級下冊的“八一壯歌”和六年級下冊的“正義必勝”。這些課文一般既有精要生動的語言,也有生動曲折的故事,更有崇高偉大的人物,因此,在教學時,要做到“三品”:品文、品事、品人。
一、品文——習得精要語言
作為敘述性文體,革命故事一般是由人物語言和敘述人語言兩部分構成。所謂人物語言,即故事中人物的對話、獨白。人物語言是性格化的語言,它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所謂敘述人語言,是指作者在故事中描繪人物、敘述事件、描寫環境等使用的語言。語言訓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在教學革命故事時,要強化語言訓練,領悟精要語言。
1.選好語言訓練點。語言訓練不是面面俱到、平均著力,而要選好語言訓練的點,選擇內涵豐富、表達精當的語段進行細致分析。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中,彭德懷下了三次命令,第三次命令是這樣的:“副官長,快開槍!你不向它們開槍,我就要向你開槍!”教學中,我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彭德懷在什么情況下下達這個命令?如果副官長不開槍,彭德懷會真的會向他開槍嗎?不會真的開槍,彭德懷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樣層層遞進,聯系環境描寫,通過人物語言的理解和品味,學生就能充分感受到彭德懷關愛戰士勝過自己。
2.用好語言訓練法。語言訓練的方法很多,我們要以讀為主,讀中理解,讀中感悟;還要提供語文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以文本語言為范例,引導學生內化遷移,讀寫結合,學用結合。歷史故事課文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梁,引導學生從讀中學寫。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中,在槍殺大黑騾子之后,彭德懷緩緩摘下軍帽,此時的彭德懷內心是痛苦的,他有多少話要對大黑騾子說呀!此時,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挖掘彭德懷的內心世界,設計這樣的練習:“彭德懷緩緩地摘下軍帽,他 地說: 。”
二、品事——走進崢嶸歲月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革命故事主要是通過描寫革命戰爭期間的崢嶸歲月來塑造人物的形象,弘揚革命精神。這些故事大都非常感人,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走到故事里,與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接受精神的洗滌。
1.了解故事的背景。革命故事大多發生在解放前,學生一般比較陌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幫助學生融進故事,走近人物。例如,《金色的魚鉤》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學生對長征的資料知之不深。為了讓學生了解故事背景,可以讓學生聯系學習過的毛澤東的詩歌《長征》,并補充長征的相關歷史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進一步的認識,為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
2.把握故事情節。筆者認為,對革命故事與其作微言大義式的細致分析,還不如讓學生在腦海中留下這個故事,因為語言的內化、思想的熏陶需要過程,需要載體,生動的情節就是最好的載體。比如,在教學《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時,可以讓學生閱讀文本,理清故事情節:聶將軍救下小姑娘、送回小姑娘、四十年后小姑娘來看望聶將軍。在梳理、分析故事情節的過程中,聶將軍的高大形象自然而然就浮現出來,并慢慢被學生所接受,所理解了。
3.理清故事線索。線索是貫穿課文的主線,是謀篇布局的重要思路。小學高年級的革命故事結構稍稍復雜了一些,都有一條甚至多條線索。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抓住故事的線索,就是把作者的思路、學生的思路整合起來,使閱讀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盧溝橋烽火》一文按時間先后順序安排,在寫法上突出兩條主線:一條是日寇蓄意已久、氣勢洶洶的挑釁;另一條是中國軍民的同仇敵愾、奮起還擊。兩條主線并行推進,碰撞成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緊緊扣住這兩條主線,抓住關鍵性的細節描寫,通過敵我雙方語言、行動和戰斗表現對比,突出了戰爭的正義性。
4.創設故事情境。故事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語言的形象,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領悟語言的神韻。以語言描繪故事情境,以音樂渲染故事情境,以表演體會故事情境,以想象豐富故事情境……這些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在革命故事的教學中廣泛運用,可以讓學生接近和走進文本,促成學生與人物的共鳴。但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創設一是要考慮整體性,要有利于學生把握文本的整體;二是要注意精要性,過多情境反而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情感的體驗;三是要關注生動性,創設的故事情境要與學生的實際相吻合,受到學生的認同和喜愛。
三、品人——感受崇高形象
革命故事所蘊含的意義往往都是通過人物而體現出來的。這就意味著在閱讀革命故事的時候,尤其要注意聚焦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聚焦故事中的人物呢?
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細節,抓住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例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中,“把自己的干糧分出一些,悄悄地塞進大黑騾子嘴里”這句中,一個“悄悄的”,飽含了彭總對大黑騾子的愛;而彭德懷的三次命令:“一出口就是命令”、“不耐煩”、“怒吼”,更體現出了他對戰士們的愛。文中這一類的詞句還有很多,需要去認真挖掘,使之成為感受彭德懷人物形象的有效資源。
其次要引導學生分析事件中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形象。《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這個感人的故事謳歌了聶將軍的大愛無私、至仁至義。教學時不但要關注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親密相處的場景,還要特別注意文中這樣一句話:“雖然敵人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同胞,但兩個孩子是無辜的,她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照料,決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后代。”這看似簡單的一句命令,卻很好地詮釋聶將軍的至仁至義,體現了他美好的品質,并呼應了這篇文章的主旨。我們的教學就要在這樣的地方下功夫,精心設計問題,讓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高大起來。
再次,可以引導學生到課外去閱讀拓展,立體感受人物形象。高年級的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已經較高了,我們感受人物的形象需要全面、立體。如何讓人物形象立起來呢?我想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一些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去閱讀主人公的另外一些故事,之后再來歸納總結,在閱讀中感受一個個立體的、豐滿的人物形象。只有多角度地聚焦人物,感受他們的形象,學生才能加深對革命故事的理解和體驗,才能在與文本潛心對話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黃華萍,丹陽市界牌中心小學,2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