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決好農村問題的關鍵在于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對哈爾濱市亞布力滑雪場的實地調查,利用調研數據,對亞布力滑雪場建成運營前后附近村民的生活狀況進行了對比研究,從而得出亞布力滑雪場的建立,有效地推動周邊農村經濟發展,使農民生活狀態也得到相應改善的結論。并進一步對農民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存在的限制條件做了分析,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若干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農民收入;農村旅游業;亞布力滑雪場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3-291X(2012)14-0040-02
引言
青山村位于亞布力鎮最南端,也是距亞布力滑雪場距離最近的村莊。青山村村民是借助亞布力滑雪場的建立,旅游業迅速發展來增加收入的典型。近年來,旅游業的發展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了經濟效益,青山村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高,農民的生活狀況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
一、亞布力滑雪場對青山村農民收入影響的分析
在滑雪場建立前,這里的村民與其他地區的大多數農民一樣,利用有限的土地種植糧食,以銷售農產品為經濟來源。隨著亞布力滑雪場的開發和擴建,青山村的農民看到了發展方向,開始轉變“農民只種植糧食”的觀念,要靠滑雪場的旅游資源來賺錢,從旅游業的發展中獲利。從此,青山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伴隨著滑雪場的發展,開始走向中國,乃至世界。
(一)滑雪場修建后為當地農民帶來的經濟效益
滑雪場位于亞布力最南端邊界,距離亞布力鎮中心約三十公里,距商業區較遠,這也為當地的農民帶來了一定的商機,農民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以及游客的需求選擇增加收入的方式。2%的農民選擇開辦家庭旅館和農家飯店,7.5%的農民向游客銷售農產品。
1.開設農家飯店和家庭小旅館
青山村有20多家家庭式溫馨小旅館,其特色為東北式火炕。冬天前來滑雪的中外游客大多會選擇這樣的小旅館居住,因為經過一天消耗體力的戶外滑雪運動,熱乎乎的火炕就顯得更加的吸引人。僅僅一個冬天,一家家庭旅館就會得到近萬元的收入。青山村還有10多家以家常菜、東北菜為特色的農家飯店,這也是游客滑雪后偏愛的選擇。冬季游客流動性大、經營對象數量多,與其他各大飯店酒店相比,這里的農家飯店價格相對較低,飯菜具有典型的東北特色,大家也就愿意前來就餐、住宿。經當地村民的介紹,平均每家飯店每年會接待游客5 000多人,對于農民而言,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家庭旅館和農家飯店數量也在以每年1.3%的速度增加。一些村民增加建筑面積,飯店、旅館同時經營,現在的青山村就有17戶村民采用這種經營模式。傳統種植業中,青山村村民人均收入在4 500元左右,而對于從事旅游業的村民來講,人均收入可達8 500元左右,這比只從事傳統種植業的農民收入高出近50%。從這樣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亞布力滑雪場給青山村農民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可觀的。
2.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銷售
青山村有自己的水稻試驗田,這里的水稻已經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屬于無污染的綠色產品。每年產的水稻除供給外來游客食用外,還有30%的用于出口,憑借綠色食品的優勢,有機水稻的價格比市場上普通水稻的價格要高出15%。當地的山野菜、玉米、毛豆等食品,可作為當地特產賣給游客。山野菜是純天然的食品,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這些有機食品和綠色食物是很多城市游客沒有見過、吃過的,“天然、綠色、健康”的口號,正符合當今社會人們對食品的要求,這也是青山村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亞布力滑雪場帶來的社會效益
滑雪場建成和投入使用后,村里85%的年輕人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機會,大部分人投入到了滑雪場的修建和擴建工程中。青山村90%的年輕人都會滑雪,這項技能在冬季就得到了施展,大多數人會選擇到滑雪場為游客導滑。導滑每天最多能賺到幾百元錢的收入,這樣不僅能獲得額外收益,還可以讓身體得到鍛煉,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僅導滑這項工作,就可以解決村中1 000余人的就業問題。這里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滑雪教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向全國各大滑雪場,做教練和滑雪安全員的工作。滑雪場要吸引外來游客就要解決交通問題,伴隨著景區公路的開通,青山村村民與外界交流的腳步也加快了。現在村民外出要比過去節省一半的時間。
(三)滑雪場為村民帶來的生態效益
亞布力滑雪場度假村由長白山山脈張廣才嶺的三座山峰組成。現在亞布力滑雪場的經營范圍不只局限在供游客冬季滑雪,而是向著“冬季開展雪上運動、夏季避暑、春秋欣賞風光”的四季發展策略行進。所以,滑雪場在擴建過程中,除了注重雪道、滑雪設施的設計外,還要充分考慮滑雪場的生態平衡。生態工程在原有的生態基礎上,增加樹木、花草等生態種類10余類。亞布力滑雪場內的植被覆蓋率達到了87%。發展生態建設,不只美化了滑雪場內部的環境,也有利于改善青山村的空氣質量,讓村民呼吸更多新鮮的氧氣。一棵50年的大樹可以產生31 200美元的氧氣價值,長此以往,青山村村民得到的生態效益是無限的。
二、青山村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亞布力滑雪場的修建讓部分青山村農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當地的生活環境隨著滑雪場規模的擴大而不斷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與此同時,青山村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民收入分配不均
當地的大部分農民的確因為亞布力滑雪場的運營而使收入有所增加、生活走向富裕,但這只是讓部分人富裕了起來,并沒有達到全民收入的增加。據統計,青山村仍有7.2%的農民收入狀況仍沒有得到較大的改善。村子中的一些人抓住機遇,利用滑雪場開發這一契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設飯店或家庭旅館。而一些不太懂得市場規律的農民,不知道怎樣掌握市場動向,也存在一些資金不足的人無法進行及時投資的問題,所以,村中仍有一些村民的收入狀況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
(二)亞布力滑雪場對當地的物價影響過大
亞布力滑雪場屬于旅游業的發展范疇,景區內受旅游業的影響而致使物價過高。近10年的數據顯示,當地物價上升近13.7%,比周邊其他村鎮的物價要高出10.2%。對于發展旅游業的農民來說,物價上漲的速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使物價升高,可能他們的收入還是每年都在增加,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而對于那些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民來講,收入增加幅度遠低于物價上漲的速度,生活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反而讓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這樣看來,青山村的一些農民并沒有因為區位優勢而得到福利,而是生活變得更為艱難。
(三)農產品加工沒有形成產業化,農民收入受季節影響大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地的農產品很大一部分是綠色食品,但這一優勢并未得到充分發揮,食品銷售主要是以農戶個體形式,加工過程過于粗放,基本沒有固定銷售地點,靠農民自身向游客推銷,產品也沒有經過深加工,不能長期保存,特色產品也沒有自己的品牌,農民的產業化經營意識不強。這樣導致銷售和價格都不是很理想,農民從中獲得的利益也是有限的。滑雪場的旅游旺季集中在冬季,所以,夏天的游客過于稀少,村子中的飯店和旅館在夏季就處于閑置狀態,5—10月期間,農民在從旅游業中獲得的收入明顯小于冬季。
三、青山村旅游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發展其他形式的農業,政府增加補貼
當地的農業形式過于單一,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可以為農民創造優勢,鼓勵農民依據當地的區位優勢發展其他形式的農業。例如,利用當地的丘陵地區發展畜牧業;開發魚塘來發展漁業,這樣,夏季可吸引本地或外地的游客前來垂釣,冬季可將魚塘轉變為冰場,以獲得更多的收入。在我國現行的土地制度下,應該保持18億畝耕地的數量,保證糧食的產量。國家在控制糧食價格的同時,應當給予農民一定量的補貼,增加農民的種糧信心,保證他們的生活質量。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耕地的數量,保證糧食的供應,進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二)農民配合政府做好宣傳,并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
為了進一步增加青山村農民的收入,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讓亞布力滑雪場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使滑雪場的旅游季從冬季觀光旅游不斷向夏季和秋季擴散,由體驗型旅游向綜合型旅游全面轉變。政府多向農民傳達市場信息和管理方面的知識,深入到村民內部進行詳細調查,不能以偏大概全,因為部分人收入增加,而認為當地所有人的收入都在增加。當地農民的素質也要不斷提高,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建設,整合旅游教育資源,大力發展旅游職業教育。同時,從事旅游業的村民也應該保證服務質量,提高外銷農產品的質量。這樣農民自己就可以緩解因物價過高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質量
現在國家的惠農政策越來越多,說明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農民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大力發展農業副業,不要僅僅局限于傳統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使農民沒有后顧之憂,無論是衛生,還是教育問題。國家支持農村發展,若農民抓住機會發展,其收入提高指日可待。農民自己還要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到外面去借鑒成功發展農村旅游業的經驗,引進外部先進設備,借助當地優勢,將農產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進行深加工,達到不但讓游客在當地品嘗,還有機會將特色的農產品作為特產帶出農村的目標,讓綠色食品走出農村,走向世界。
四、結論
亞布力滑雪場的修建是對青山發展的不竭動力,滑雪場的規模每年還在不斷擴大,增加新的游樂項目,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感受北國冰雪風光。1996年的亞運會、1999年的大運會以及2009年的大冬會在亞布力滑雪場召開,使國家和政府更加重視這片具有北國特色的自然風光,國家投資的修路修橋,以及自來水、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青山村從滑雪場得到的不僅是當前的經濟效益,還有更長遠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也會光顧青山村,為這個正在蓬勃發展的農村帶來更多的收入。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個村子還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村民的收入也會不斷增加,農村建設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趙賢松,王書寬.旅游經濟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2] 楊振之.旅游資源開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 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