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齡在16—30歲之間、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外出務工、主要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勞動,但戶籍身份是農民的勞動者。如今,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得到了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闡述了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心理研究的必要性,重點分析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心理,以及這些就業心理所存在的缺陷。根據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心理的分析,最終得出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滿意就業的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心理;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D91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4-0078-03
一、 新生代農民工概念與特點
(一)新生代農民工相關概念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齡在16—30歲之間、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外出務工、主要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勞動,但戶籍身份是農民的勞動者。據統計,目前我國共有1.5億農民外出務工,其中大約有1億人是80、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的60%以上[1]。他們是當代中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父輩,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特征有許多積極的變化,如文化程度總體較高、有較遠的人生職業規劃等,但也存在技能和經驗較少、就業質量較低、公共服務可及性差等問題。
(二)新生代農民工特點
文化綜合素質普遍提高。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可接觸到較多的受教育。因此,總體上他們的文化水平高于父輩,90%以上具備初中以上學歷,40%左右的農民工還擁有高中或者中專學歷。
生活需求多樣化。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接受過教育,對電腦等高科技產品有著廣泛的了解和使用,相比于第一代農民工,他們在城市里務工的同時也更加注重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城市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潛在的發展機遇以及可獲取的便捷的的文化設施等吸引著他們。
此外,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據全國總工會《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研究報告》引述的一份調查,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新生代農民工中因為怕被報復而不向有關部門投訴的只有6.5%,僅是傳統農民工的一半;采取投訴行為時,以集體投訴方式進行的(幾個人一起去投訴)的新生代農民工為45.5%,高出傳統農民工17.6個百分點[2]。
二、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心理研究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滿意度
每年農歷正月前后,浩浩蕩蕩的民工大軍南下北上,東奔西跑,鐵路、公路車流如水,交織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運潮”。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民工潮”。繼老一代農民工之后,新生代農民工也和上一代人一樣,踏上了離鄉進城尋找工作的路途。然而,我們也看到,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些年輕人滿懷希望進城,卻往往帶著失望游蕩在城市中;又或者頻繁地變更著自己的工作,苦苦掙扎在城市的底層。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心理,有助于幫助和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實現滿意就業,讓他們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與崗位,從而實現他們的自身價值。
(二)有助于解決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問題
與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難”相對應,對于用人單位來說,近幾年的“用工荒”問題著實讓他們傷透了腦筋。近幾年,在中國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業的訂單大量增加,但是卻招不到工人。來自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勞動力市場的信息顯示,這個接納全國近1/3農民工的地區,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在1:1.14—1:1.51之間,也就是說每個求職的人有1個以上崗位虛位以待。然而,在此情況下,卻依然有大量的用人單位無法招到工人,而大量的新生代農民工依然沒能就業。“就業難”和“用工荒”的并存是目前我國的一個矛盾體,通過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心理,我們可以找到其中的癥結所在,從而提出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案。
(三)有助于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這是黨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農民工”這個詞,傳遞出中央對約占農民工總數60%的80后、90后農民工的高度關切。2010年6月,溫家寶總理在北京考察工作時也提到,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年輕農民工,讓他們逐步融入城市生活。這引起社會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更大關注,所以,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心理,符合國家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號召。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今中國,尤其在發達地區的一線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新生代農民工,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離不開新生代農民工。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心理有助于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從而實現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有效轉移,這也有助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穩定發展。
三、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心理現狀分析
(一)就業去向多依靠親友關系
在我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訪問中順便對其來長三角地區打工原因進行了調查,大部分受訪者表示他們是和親友或者老鄉一起來這里的。從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新生代農民工打工主要還靠同鄉、親屬關系網絡,這也有助于他們在遇到困難時相互幫助。
(二)不愿從事低端勞動,謀求體面工作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質有了普遍的提高,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再具備老一代農民工吃苦耐勞的品質。所以,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再像父輩那樣從事低端職業或重體力勞動,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或者相對輕松一點的體面的工作。此外,較多的新生代農民工懷揣著創業的夢想,認為務工不可以作為長遠計劃,想借助務工積累起屬于自己的技術、資本、經驗,進而開創屬于自己的事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新生代農民工在擇業時對未來工作崗位的各方面要求都有明顯的提高。
(三)缺乏敬業精神,更換崗位頻繁
新生代農民工的敬業精神相比與老一代農民工也要差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崗位比較挑剔,怕吃苦,常常不能踏實工作。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敬業精神相對較低,且相對于其他工作群體來說,其職業流動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換工作0.45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農民工僅為0.08次,其跳槽頻率是其父兄輩的近6倍,即使能夠做到“敬業”,也很難做到真心“愛崗”。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為“生活、生產環境和閑暇時間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歡那個工作”或者只是“想換個環境”。并且新生代農民工在獲得工作的同時還要求享受生活,得到尊重,在文化、娛樂、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強。新生代農民工以獨生子女為主,他們從小就被父母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這種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不切實際的就業意愿,即只希望找那些社會地位高、條件好、工資高的工作。加之有父母做其強大后盾,生活壓力小了很多,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跳槽,主動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環境[3]。
(四)重視技能的習得,謀求長遠發展
新生代農民工的另一大特點是不僅僅以薪酬的高低作為自己就業的標準,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長期發展。首先,我們需要看到的事實是,盡管新生代農民工在學歷、素質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這還不足以保證他們長期的發展。根據調查顯示,自外出務工以來,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為61.1%,接受培訓次數在2—5次之間的僅為44.6%。而我們在常州抽樣調查的數據也顯示,大約2/3的受調查者未接受過培訓。也正因如此,出于長期發展考慮,新生代農民工都希望能夠獲得職業培訓的機會,最好的選擇自然是在企業中邊工作邊接受培訓。所以那些能為員工提供培訓的用人單位往往更受青睞,他們相信,等學到了技術,有了一技之長,自己會有更好的前途與發展。這也表明,如今新生代農民工正開始向發展型就業轉變。
(五)重視社會福利保障
對于離鄉背井外出打工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社會保障至關重要。然而,目前的現狀確實不容樂觀。2011年2月20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布了2010年企業新生代農民工狀況調查及對策建議的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1 000家企業中,新生代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參保率為67.7%,比城鎮職工低23.7個百分點;醫療保險參保率為77.4%,比城鎮職工低14.6個百分點;失業保險參保率為55.9%,比城鎮職工低29.1個百分點;工傷保險參保率為70.3%,比城鎮職工低9.1個百分點,生育保險參保率為30.7%,比城鎮職工低30.8個百分點。總體看,他們的社會保險接續情況較差。基于以上現狀,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時十分看重用人單位的福利情況。
四、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心理缺陷及歸因分析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這些就業心理,就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雖然都合情合理,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盲目追求體面工作卻又缺乏專業技能
他們單純追求體面工作,但是很多人卻并沒有這個能力勝任那些工作。因為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較低,缺乏必要的專業培訓、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不了解工業生產或現代化服務業的基本規范,同現代非農行業對勞動者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國務院研究室2006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僅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占76.4%。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84%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參加技能培訓對找工作有幫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農民工沒有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報告》顯示,有高達62.6%的新生代農民工未來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業”是他們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他們不愿意像上一代農民工那樣承擔城市里低端的重體力活,又無法勝任復雜的技能型和知識型工作,難以在城市找到合適的定位,基本上只能從事體力運輸、建筑小工、工業加工以及低層次服務等勞動密集型、重體力、低報酬行業。沒有過硬的職業技能,他們很難融入城市,并且體面地生存。
(二)頻繁跳槽影響個人發展
頻繁的跳槽行為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發展也是大為不利的。其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由于過于頻繁跳槽,使得他們對每個行業、崗位只能作蜻蜓點水式的了解,每一項職業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學徒期”的水平。如此周而復始,就形成惡性循環,阻礙了他們從工作中習得過硬的技能。第二,由于新生代農民工跳槽頻繁,讓用人單位覺得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度低,出于這種想法,很多用人單位不愿意為他們提供技能培訓的機會。因為技能培訓需要企業的投入,如果培訓好的員工馬上跳槽,給公司造成的將是資源的白白損失。也就是說,新生代農民工頻繁跳槽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也使得他們失去了得到企業培訓的機會。第三,一些新生代農民工出于將來換工作的考慮,沒有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或者不辦理社會保險,這無疑是為自己埋下了隱患。一旦發生意外,將后悔莫及。
(三)對學習技術存在觀念誤區
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學習技術,得到培訓,這值得肯定。但是,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在學習技能培訓方面也存在觀念誤區:都愿意學習計算機、駕駛等看似時髦,實際卻是普及性的技能,而不太愿意學焊工、廚師、裁縫、機修、電工等真正需要的專業技能[4]。
五、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滿意度的對策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能否滿意就業,關系到大批農村勞動力能否成功流入城市并在城市中發揮作用,從而關系到我國經濟的持續平穩運行。所以,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心理的分析研究,我們就可以提出相應的對策幫助他們實現滿意就業。筆者認為,目前影響這一群體滿意就業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就業心理所產生的就業預期與社會客觀就業環境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主要要從兩方面入手,即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樹立正確的就業心理,同時改善其客觀就業環境。大致措施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導,助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應首先注重做好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降低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期望值,使其更新觀念,樹立科學合理的擇業觀。科學合理的擇業觀是新生代農民工順利就業的關鍵,它包括正確的自我評價和恰當的職業評價。在新生代農民工走向就業市場,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之際,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擺正,順應形勢,在競爭中贏得適合自己的職業角色,總是首先決定于新生代農民工能否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恰當的職業評價有利于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到理想的職業角色,避免職業選擇中的隨意性與盲目性。新生代農民工只有調整好心態,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才能找到符合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工作崗位,從而實現合理流動[5]。
(二)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力度,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能力
學得技能一直都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強烈愿望。可以說,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符合他們本身的利益,也符合廣大企業的利益,是緩解農民工“就業難”和廣大企業“用工荒”的這一矛盾的關鍵所在。對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
1.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政府應該起到牽頭作用,整合統籌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運用面向社會招標的形式,擇優認定一批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機構,并對這些機構予以政策、資源上的支持,使之承擔起高素質、技能型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培養培訓任務。
2.發動企業在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中發揮主力作用
企業要提高認識,在國家政策支持、資金補貼和制度約束下,承擔起提高新生代農民工整體素質的主體責任。企業應把新生代農民工納入職工教育計劃,確保新生代農民工享有和其他在崗職工同等的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技能水平,獲得一技之長,也為他們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機會。
3.充分發揮各高校和職業院校的輔助作用
政府也應該發動各高校和職業院校參與到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教育中。各類院校應該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自身缺陷與需求科學安排相應的課程。應當將院校發展成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二)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保障,維護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應該建立符合新生代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現行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對不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創新機制妥善解決。同時,政府應該監督企業為新生代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和繳納社會保險的情況,當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政府應當維護其權益。只有享受到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新生代農民工才能夠安心就業、長期就業、滿意就業。
參考文獻:
[1] 鄭小蘭,馮海濤.構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體系——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的啟示[J].經濟論壇,2010,(6).
[2] 錫福亮.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企業技術與開發,2011,(1).
[3] 長子中.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城市困境[N].經濟參考報,2010-01-12.
[4] 李娟.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觀調查[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5] 劉奉越.成人教育在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中的使命[J].職教論壇,2006,(19).[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