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9年10月30日第一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上市以來,我國創業板市場為大部分新興成長型企業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創業板市場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作為一個新事物,我國的創業板市場還面臨著種種問題有待解決。針對我國創業板市場現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創業板市場;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4-0105-02
創業板市場是為高科技領域中運作良好、成長性強的新興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場所,也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依托計算機網絡進行證券交易,為創業投資者提供退出通道,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資產規模要求較寬,但對信息披露和主業范圍要求相當嚴格[1]。
一、我國創業板市場的現狀
2009年10月30日,隨著首批28只創業板新股上市,我國證券市場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從構想向實踐邁出了重要一步。借助這個平臺,越來越多的中小型公司登上了創業板的平臺,促使相關中小型企業獲得了有效的融資渠道。截至2012年3月22日,隨著長方照明等3只創業板新股登陸A股市場,創業板股票總數量一舉突破300只大關,達到303只,可見其上市速度發展之快。經歷2年多的發展,創業板已為不少中小型企業提供了有力支持[2]。統計顯示,已上市的303家創業板公司首發募集資金合計達到2 052.03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為6.77億元。
隨著創業板股票不斷上市,創業板的總市值不斷上行。截至今年3月22日,創業板總市值達到8 142.44億元,其在A股市場中的分量逐漸上升。[2] 上市公司分布于農林牧漁、制造業、建筑業、信息技術業、社會服務業、傳播文化業、運輸業、批發零售業、采掘業等多個行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怪相”:上市后業績變臉、高管套現成風、成長性堪憂、高管離職潮不斷、只發行不退市等。
二、我國創業板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創業板市場經過了十余年的醞釀和籌備后才推出,但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創業板市場在運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退市機制不完善
退市是上市公司由于未滿足交易所有關財務等其他上市標準而主動或被動終止上市的情形,即由一家上市公司變為非上市公司。退市可分主動性退市和被動性退市,并有復雜的退市程序[3]。
創業板市場的上市、運行和退市是整個市場監管的一個過程,缺一不可。盡管我國創業板退市制度的設計比主板和中小板更加嚴格,但是仍然存在各種問題。
1.退市程序不夠簡明?,F行創業板股票退市的程序包括了風險警示、暫停上市、恢復上市、終止上市、復核等多種程序,而且每個環節都設置了相應的寬限期,這樣,股票退市就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會導致創業板退市制度設計中“快速退市”無法順利實現,并且效率太低。
2.缺乏相應的補償機制。我國創業板實行快速、直接的退市制度,可以避免垃圾股充斥市場、重組消息擾亂市場,通過優勝劣汰保證市場的質量,讓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但是創業板現在并沒有出臺明確的責任追溯機制和投資者保護制度,若上市公司一退了之,對于投資者如何進行司法援助、援助的目標及程序等,目前都尚未有明確的規定。這種司法保障制度的缺失給投資者帶來了法律上的風險,一旦發生相關糾紛,就會由于無對應的法律條款規定使投資者陷入不利狀況。那么,企業退市損失只會全部轉嫁給了投資者,而相對于退市公司,并沒有承擔相應責任和損失的義務,這將不利于創業板市場的穩定運行。
3.退市制度未被執行。我國創業板市場自2009年10月建立以來,截至2012年3月22日共有303家上市公司,但目前仍沒一家企業退市。創業板是資本市場中高風險、高成長、高創新的特殊部分,如果不能實現退市機制,會使風險快速積累,帶來如上市公司缺乏危機感、利用創業板市場“圈錢”、投資者面臨更大的風險等問題。
(二)信息披露不全面
雖然我國創業板市場信息披露的規定與主板相比,已經補充了很多,但是與國外發達的創業板信息披露制度相比,仍然不全面。主要表現為:
1.財務指標體系不完整。創業板市場主要是針對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這些公司對無形資產的依賴程度較高。監管部門和投資者更關注的也是創業板公司的可持續高速增長能力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的信息。但由于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成長性信息指標體系。此外,非財務信息披露也不充分。企業非財務信息是指不一定與公司財務狀況相關,但與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各種信息。非財務信息主要包括公司的背景信息、公司的經營業績以及公司的前瞻性信息。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年報著重于披露企業的財務信息,如營業利潤率、每股凈收益、流動比率等財務指標,而涉及到非財務指標的信息較少,尤其缺少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信息。
2.信息披露違規的懲處機制不完善。在我國,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違法違規行為一般采用的是行政處罰手段,同時我國證券法中缺乏對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的民事責任處罰。在這樣的法律體系下,不僅受害投資者無法得到應有的經濟補償,而且沒有對違規者起到很好的威懾作用和懲罰作用。
(三)監管機制不健全
我國采用的是政府主導型的單一的監管模式,我國創業板市場的監管主體是證監會,深交所管理創業板市場的日常事務。在現行監管框架下,證監會監管權利過大,我國的自律性組織沒有任何監管權力。監管機構既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規則的執行者,監管機構及其個人也存在逐利性動機,因此,在全力集中且對自我約束不力的情況下,相關利益集團或個人容易利用執法的裁量空間進行尋租或發生腐敗行為。
此外,對募集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不夠。我國規定超募資金只能用于主營業務,而一些公司將超募資金進行資金置換,通過置換,企業募集的資金就成了上市公司自籌資金,從而規避了監管部門對募集資金的監管。而且,很多創業板公司利用超募資金購置豪華辦公樓,有的用于永久性補充流動資金,有的甚至用于償還銀行貸款。
三、我國創業板市場存在的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完善退市機制并嚴格執行
1.精簡退市程序。應該減少暫停上市的應用,明確暫停上市及恢復上市的條件和標準;增加直接終止上市情形,擴大直接退市的適用范圍;對上市公司實行重大資產重組與首次發行審核等同的條件,取消資產重組的政策傾斜,推動業績較差的上市公司主動退市;對業績較差的上市公司實行先退市后破產等機制,簡化創業板上市公司退市的程序,保持退市機制的順暢,從而推動我國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實施。
2.建立和完善退市企業的投資者補償機制。公司退市、股票摘牌其主要目標是針對上市公司的,但客觀上會給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造成損失。應該建立和完善退市的責任追究機制和損害賠償制度,明確在退市過程中有過失的相關人員、機構應承擔的責任,對于因為違規、欺詐等原因退市的企業建立投資者索賠、訴訟等有效的司法救濟機制,減少投資者的損失。
3.嚴格執行退市制度。世界上先進的創業板市場都建立了相應的退市制度,并且都得到了嚴格執行。如美國的納斯達克每年大約有8%的公司退市;英國AIM的退市率高達12%,每年超過200家公司從該市場退市。退市制度的嚴格執行是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減少創業板市場風險,推動我國創業板穩健運行的保障,因此,我國創業板市場應該嚴格執行退市制度。
(二)健全信息披露機制
第一,建立創業板公司評價標準。在現有的財務評價標準中,應建立上市公司成長性信息披露指標體系[4]。上市公司的成長性信息應當包括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經營者及其員工的素質、行業及市場和產品的競爭力。其中,評價經營者素質的指標主要經營者在行業中的從業資格、員工流失率、技術員比例、員工培訓投入比例及勞動生產率增長情況;衡量行業與市場的指標包括行業平均利潤增長率、企業在行業中排名、新市場開發投資比例;產品競爭率可以用產品平均市場占有率、產品技術壟斷性、研究開發費增長率及專利數量來評價。同時,創業板公司的評價標準不應僅限于財務指標,信譽指標和社會責任指標都應納入其中。信譽指標應當包含上市公司的商業信譽以及信息披露信譽;社會責任指標應當包含社會責任報告中規定的所有內容。
第二,加大違規信息披露的懲罰和完善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我國主板市場的信息披露違規現象屢見不鮮,剛剛成立的創業板也出現了不少違規現象,因此,必須加大對違規信息披露的懲罰,對違規的上市公司負責人進行嚴懲;應當設計一套完善的創業板保薦規則和工作指引,并明確對保薦機構和保薦人的懲罰機制;對利用內幕信息進行非法交易的違規人員處予嚴厲的行政、刑事和民事處罰,這樣才有可能抑制這種不良風氣,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體系。
(三)完善監管制度
我國的創業板市場是一個新興的、高風險的市場,因此需要制定嚴格的監管機制確保其健康發展。建立多元化的監管框架即構建立政府、證監會、行業自律監管與社會監管“四位一體”的多元化監管框架。目的是讓政府與證監會起主導作用,強化行業自律監管組織的地位,引入社會監管,建立獨立的社會監管組織機構,充分發揮雙方力量的靈活機動性。
首先,應逐步完善與創業板相關的法律法規,減少法律方面的漏洞。要加強對內幕交易、操作市場、欺詐、超募集資金的使用等方面的監管和懲罰。
其次,加強社會監管。通過宣傳和教育使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對創業板及其上市企業給予更多的關注,利用輿論的力量鞭笞上市企業,給其施加壓力,并自發的檢舉交易所和上市公司的不合理或違法行為。
再次,給予交易所更多的監管權限。開發創業板監察系統,當股票交易出現異常時,交易所可以對其實施特別停牌等綜合監管措施,并視情況采取進一步干預措施及上報證監會查處[5];對發現的問題實施快速的反應機制,將情況及時反映到相關部門和機構,及時查處、及時制止,及時解決。
參考文獻:
[1] 蔡則祥.貨幣銀行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6.
[2] 證券時報網,http://stock.stcn.com/content/2012-03/23/content_5120170.htm.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4369.htm.
[4] 趙淼.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第一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17.
[5] 趙迎斌.我國創業板市場的制度缺陷[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433(1).[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