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董事會引入了獨立董事,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也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盈余管理現象嚴重,管理者和大股東侵犯中小股東利益的事例時有發生,極大地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和證券市場的發展,也不得不讓公眾對獨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產生質疑。通過選取上市公司樣本,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獨立董事結構的關系進行了線性回歸分析,研究發現了兩者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最后給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獨立董事制度;關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4-0109-02
一、研究綜述
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以及其他侵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問題,因此,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借鑒英美等國的做法。為了改善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使之與國際接軌,2001年8月21日中國證券會發布了《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把獨立董事納入了規范化軌道。但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盈余管理現象嚴重,管理者和大股東侵犯中小股東利益的事例時有發生,極大地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和證券市場的發展,也不得不讓公眾對獨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產生質疑。
所謂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或影響那些基于會計數據的契約的結果,在編報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項以改變財務報告時作出的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自身利益,在管理企業的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選擇對自身有利的會計政策和交易安排,運用判斷改變財務報告,從而誤導一些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經濟收益的理解,或者影響根據報告中會計數據形成的契約結果。獨立董事要是能真正發揮作用,必然對公司盈余管理起到約束作用,實現其保護中小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職能。
所謂獨立董事,一般是指不實際執行公司業務(非管理層的),與公司及其控制者無利害關系,并具有相當的品質、經驗與能力來監督及評估公司管理層運作的董事。獨立董事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認真履行職責,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尤其要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那么,我國上市公司引進獨立董事制度,是否真正做到了呢?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是否與之相沖突呢?
本文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獨立董事制度結構之間的關系作一個線性回歸分析,希望能對上市公司有所幫助,以促進我國上市公司的更快、更好的發展。
二、 研究設計
(一) 樣本選擇與描述
本文遵循隨機原則選取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200個設立了獨立懂事的上市公司樣本,但為了符合回歸計量經濟的經典假設,剔除了其中的46個可能有干擾影響的公司樣本。我國最近才引進獨立董事制度,現在還不完善,由于時間的限制,所以本文采取的樣本數據是154個公司。數據來自天軟數據庫、巨潮資訊網和上市公司資訊網。
(二) 研究模型的設定
1.被解釋變量(盈余管理變量)
根據修正的Jones模型,認為應收賬款增加的銷售收入增加額是盈余管理的結果,因此,本文就采用此概念作為盈余管理變量,并用Y表示。
2.解釋變量
(1)獨立董事人數占董事人數的比例(X1)
我國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合理的對獨立懂事的功能進行定位,我們不能期望獨立董事們完成太多的工作,他們可投入的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也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為公司或股東作太多的事。
(2)獨立董事中本科以上學歷(不含本科)人數占獨立董事人數的比例(X2)
從學歷來,獨立董事的學歷高于非獨立董事,高學歷的獨立董事普遍擁有本領域的豐富經驗和相當高的專業造詣,因此,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存在一定影響。
(3)獨立董事中50歲以下(不含50歲)人數占獨立董事人數的比例(X3)
中青年專家年富力強,有精力、有能力參與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因此目前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聘請比較年輕的專家作為獨立董事,以提高本公司的業績,也包括盈余管理。
(4)獨立董事中專業與技術、經濟有關的人數占獨立董事人數的比例(X4)
和技術、經濟有關的專家可以更好地保證公司的發展決策和經營管理,可以對上市公司的董事、經營管理人員及 公司的關聯交易進行監督和審查。因此,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一定影響。
除了上文所描述的變量,還有很多影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因素,但鑒于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以及影響重要性考慮,本文將它們都歸于u 隨機誤差項。
3、設立回歸模型
根據以上說明,本文建立了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問題。
現設定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Y = β0 +β1 X1 +β2 X2 +β3 X3 +β4 X4 + u
模型中的Y為被解釋變量,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X1為獨立董事人數占董事會人數比;X2為獨立董事中本科以上學歷人數占獨立董事人數的比例;X3為,獨立董事中50歲以下人數占獨立董事人數的比例;X4為獨立董事中專業與技術、經濟有關的人數占獨立董事人數的比例;u表示隨機誤差。
三、回歸結果分析
使用Eviews5.1計量經濟軟件對本文所選的樣本數據對本文所建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回歸結果表格
由表格,可以得出樣本回歸方程:
Y = 17.70803 +2.619073 X1 +3.537214 X2 +1.732643 X3 +1.872813 X4
(3.637130) (0.370548) (1.315303) (-0.976348) (-0.489167)
N=154 R2 =0.362291
以上括號里的值為各參數的t檢驗值
首先看一下回歸模型擬合優度R2系數,達到0.962 291,說明殘差平方和很小,有很好的滿意度。這意味著在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收益中,有96.23%可以通過所估計的模型來解釋。且調整R2系數也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達到0.967 877。因此,此模型具有整體顯著性。
其次再看模型的F統計量,只要F統計量的值大于5.74,就能以0.1的顯著性水平認為模型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從表格中看到F=7.101 403,大于5.74,因此,說明此模型具有顯著性。
最后,模型通過了F檢驗,說明模型中所有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總影響”是顯著的,但這并不同時意味著模型中的每一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都有重要影響。這就要通過t檢驗來驗證,只要t統計量的值大于2,則基本上能以0.1的顯著性水平下認為該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從表格看只有系數X1的t統計量,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下,查表可得具有顯著性水平。其他各個系數均不具有顯著性,這也合理的,因為,變量X1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其他變量都只是起到輔助作用。
根據以上分析,模型所列出的因素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影響,但X1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且都符合前文的假設條件,說明模型的設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模型中除X1變量其他變量的顯著性并不是很理想,這是因為影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本文只是側重于從獨立董事制度的各種結構分析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并沒有包括影響盈余管理的所有因素,且有些盈余管理比較嚴重的公司反而有可能設立更多的獨立董事以掩蓋其不良行為,所以方程具有不合理方面是十分正常的結果。
四、研究結論
在引入獨立董事以前,盡管上市公司已經建立董事會,但由于受傳統企業管理體制的影響,董事會實際發揮的作用有限,甚至有些公司的董事會基本上流于形式,成為董事長的“一言堂”。本文通過對154個上市公司樣本的盈余管理與獨立董事制度關系的實證分析,發現兩者有明顯的相關性。
要想讓獨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發揮作用以及在以后能對上市公司發展有所幫助,那就要完善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具體措施如下:
首先,建立科學、嚴格的獨立董事選任規則。
第一,要嚴格規定獨立董事的任職條件。獨立董事既應當具備普通董事的任職資格,也應當同時具備其他特殊資格。所謂特殊資格,既包括利害關系上的獨立性和超脫性,也包括過硬的業務能力。
第二,建立合理的獨立董事選任程序。獨立董事由誰提名決定著他們將代表誰的利益,以何種立場去作出判斷和行事,因而這是選任制度的關鍵。
第三,適當提高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規定我國上市公司應當設立審計委員會、報酬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等重要的職能委員會,并且最好全部由獨立董事組成。
其次,合理界定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職權。
一方面,我們可將監事會的職能和工作重點定位于對公司財務的全面監督,并賦予其必要的知情權、調查權、召集緊急股東大會權、代表訴訟提起權等;另一方面,可將獨立董事的職權集中在對公司內部董事和經理人員的業務監督以及參與公司決策,以期能使公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形成科學的判斷。
再次,建立獨立董事的利益激勵機制,善待獨立董事。
最后,明確獨立董事的法律責任。
獨立董事的民事責任應包括對公司的責任,對股東的信任,對第三人的責任等。至于刑事責任,可以比照我國《公司法》、《證券法》中關于董事刑事責任的規定,作出相關規定。
公司治理在中國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任務,我國還需要做出很大努力,以期能夠完善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促進我國上市公司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吉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 鄧菊秋.獨立董事制度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 馬更新.獨立董事制度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
[4] 蔡云.江蘇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J].唯實,2005,(3).
[5] 宋海霞,李慧.解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12):74-75.
[6] 張秀梅.扭虧公司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2004,(6):74-77.
[7] 楊家新,馮麗麗.如何加強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財經論壇,2004,(9):82-83.
[8] 王國紅.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研究 ,2005,3(1):37-41.[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