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特殊層次,是提高少數民族素質,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振興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舉措。民族預科生與普通大學本科生相比,由于身份和背景差別從而具有特殊的思想、心理、學習、交往和宗教信仰等特殊的行為。只有深入細致地研究他們的這些特點,分析他們的行為表現,找出規律,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幫助他們適應新的大學生活,實現從高中到大學學習的有序過渡。
關鍵詞:預科生;教育;特點
中圖分類號:0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4-0256-02
民族預科教育為眾多的少數民族青年學生圓自己的大學夢起到了橋梁作用。然而在這一些預科學生的身上也體現了許多特殊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思想方面
民族預科生多來自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由于歷史的地域的民族的宗教文化等諸多原因,形成了特殊的思想和心理特征。為此,我們要有針對性地把握他們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1],其突出特點為民族心理的自尊性。在做這些學生思想工作的同時,首先,要加強自身的政治理論學習,熟悉黨的方針和政策,深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的理論。才能在工作中用豐富的理論來教育和說服學生。加強守法遵紀與行為規范教育,要求學生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共秩序和學校規章制度。善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更方面力量,組建一支包括黨政干部、教師、黨團員、學生干部和積極分子在內的思想政治工作,利用一切機會,采取適當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團結和民族問題教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黨的民族政策的正確性,認識到只有在黨的民族政策下,各民族才能繁榮昌盛。我們少數民族青年學生,才能夠有機會受教育擺脫貧困。
平時,我們還要深入到這些學生中,從思想、學習、生活各個方面給予他們幫助,要用心與學生交流,同他們談心,及時了解學生的困難,及時的給予解決。只有解決了學生的后顧之憂,才能讓學生更專心的學習。這就要求我們輔導員要有吃苦和奉獻的精神,心系學生,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二、心理方面
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院校學生心理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現成模式。由于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生存背景,他們在跨文化、跨區域的求學中除了要經歷和漢族學生相同的心理問題之外,還要面對諸多的特殊的心理矛盾沖突,并由此產生了在社會適應、自我意識及人際交往方面的一些心理問題[2],特別是在異域生活適應中的心理問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國不同地域的民族形成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的民族心理和生活行為方式。在這些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后,相對漢族學生,會在社會住行方面和學習方面感到更多不適應。特別是對于新疆維族學生,據筆者統計調查,就黃河科技學院預科學生而言,53%的學生對學校宿舍飯堂一直感到不習慣,許多學生請假原因都是因為胃痛,65%的學生對剛到地方的氣候環境不適應,出現感冒癥狀。另外,由于時差的原因,學生晚上睡的都比較晚,而白天上課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睡覺等現象,這種現象在新疆學生身上表現的更加突出。而生活方面的不適應,在剛入大學初期,又特別強烈和突出。當學生的生活習俗方面問題不能很好解決的時候,民族學生往往會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水土不服,疾病纏身,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健康[3]。
三、學習方面
民族預科生中,大多數學生來自文化教育相對落后的邊遠山區。目前,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大多仍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從小求學不容易,生活環境相對落后,他們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受教育模式等因素影響與內地學生存在一定差距。當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后學習環境和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與之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民族學生,他們在家鄉都是尖子生,但是在到達預科學校之后,發現自己的成績和其他同學比起來存在很大差距。加上漢語水平不是很熟練,一些學生雖然自己刻苦努力學習,但成績仍然不理想,甚至遠不能和漢族學生相比,再也不能像在初中高中那樣成為班級中的尖子生而名列前茅,導致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加強,而陷入深深的失落焦慮和厭學的心理之中。出現這種情況也并不是說明預科學生智力差,而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有生活習慣上的不適應;學習方法的不適應;基礎知識比較欠缺;還有就是預科學生來內地上學基本上都是漢語教學,而預科學生的漢語底子比較差,老師有時候講的學生又聽不懂,受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自我約束觀念淺薄。預科生認為,預科學習只是進入大學學習的“跳板”。在預科學習畢竟不是自己的最終歸宿,用不著太在意只要混過這一到兩年,等進入大學再學,由此產生經常遲到,曠課,學習不認真,考試作弊等現象及其他因素。
四、交往方面
民族學院的學生多來自于民族聚集地區,由于特殊的歷史規定性、獨有的民族文化傳統、獨特的自然生活環境、獨具的發展條件,因而獨具少數民族學生的特質和不同的生活習慣。語言宗教信仰,個人性格等使人際關系變得復雜。特別是那些來自貧窮,落后和閉塞的邊遠農村,長期生活在本民族的氛圍中,當外界交往少,人際關系單純,面窄,人們生活水平的程度不高。這部分人進入高校后,往往事事謹慎,小心翼翼。他們與同學之間的往來的局限在一個很小的范圍[4]。在交往過程中又難免會有些障礙,有的甚至產生摩擦,由此產生人際交往方面的回避和恐懼。甚至是不信任其他民族的人,包括輔導員老師。突出的表現有在交流過程中不自信,自我封閉,獨來獨往;有的則只與自己的高中同學或者同族交往,范圍十分狹隘,甚至有些學生對別人的言談舉止都很敏感,因為他們的信仰問題容易將人際問題上升到族群問題等。其實,他們每個民族的學生普通都有強烈的交往動機,也認識到人際交往對自己在以后生活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個性特征,對社會認識和對他人認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缺乏交往的技巧而引發了許多許多問題,進而影響了在校的生活和學習,影響了正常的成長發展。
五、宗教信仰方面
高校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由來已久,尤其近年來一些敵對分子借助宗教信仰和民族差異頻頻鬧事,危害社會和諧和人民群眾生活安定。而高校的民族預科是各民族學生聚居生活的集中地區,對這些學生的正確的科學的教育和引導已刻不容緩。高校學生作為高知識群體,接受過系統的世界觀教育和科學知識傳授,具有一定的科學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一些學生選擇宗教信仰是由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學生自身因素固然不可缺少,但是社會環境家庭教育乃至宗教的“魅力”吸引作用也不可忽視。而這些學生接觸宗教的主要途徑有家庭宗教背景、閱讀宗教書籍、熟人朋友介紹、觀瞻宗教禮儀、傳教認識引導等,很多學生信教是一種盲目的從眾心態,受時尚潮流思想驅使,或是一種心靈慰藉,情感寄托式希望歸宿,并不是對自己信仰的宗教之教理教義有明確的清醒的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說,遠遠沒有達到忠實信仰的程度[5]。因此,我們要科學地理清這些因素和途徑,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培養,使學生正確地辨析科學與宗教,宗教與其他社會現象的區別,正確理解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動摒棄對宗教的幻想和依賴。
參考文獻:
[1] 劉笑玲.政治輔導員工作之我見[J].民族預科教育研究,2004,(10).
[2] 袁波瀾,雍克勤.民族院校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C]//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第二次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集,
2009,11.
[3] 南文淵.幾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評論綜述[J].青年民族研究,1997,(3).
[4] 黃路.民族預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征與對策[J].民族預科教育研究,2004,(10).
Discussion about the character of kaomin of Xinjiang nationality preparatory students
——Taking the nationality school preparatory students of the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s the basic research object
HUANG Jing,ZHANG Pu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06,China)
Abstract: Minority education is a special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inority, training minority nationality talented person, important measures for revitalizing the economy in minority areas. Compared to minority students and General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 identity and background of philosophical, psychological, learning differences so as to have a special special behaviors such as, Association and religious belief. Only intensively study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alyze their behavior, and find out,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help them adapt to the new college life, achieving an orderly transition from high school to the University of.
Key words: preparatory students;education; character[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