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尤其是2007年以后,中資銀行加大了“走出去”的速度,開始謀求全球布局,在非洲、美洲、歐洲、亞洲等市場,通過股權收購或者直接設立分支機構,業務涉及租賃、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等諸多領域。目前,國內一些大銀行的市值和一級資本規模都已進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 但就經營的經營結構、業務范圍、地域范圍來說,還不能談得上國際化。中國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依然是國內市場、國內業務和國內客戶,參與金融國際分工和金融全球化程度很低,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尚處于起步階段。
【關鍵詞】商業銀行 經營國際化 現狀 方式
一、商業銀行經營的國際化理論基礎
商業銀行經營的國際化,指的是一國銀行所從事的金融活動超越了國界,由地區性的活動向全球一體化的世界市場演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的業務活動開始與其他銀行的業務交叉互補,資金在世界范圍內流動,資源在全世界分配,以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具體說,商業銀行國際化主要市場的國際化、業務的國際化、機構的國際化,以及金融資產和收益的國際化。商業銀行從事國際化經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 其基本動力源于取得比較優勢、規避經營限制、降低稅收負擔以及分散經營風險等方面, 所有這些動力都是為了沖破地緣的自然因素和民族國家的政治因素對經營和發展所設定的限制。
二、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現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紛紛制定了國際化發展戰略,在主要國際金融中心設立分支機構,同時直接投資參股合適的國外銀行。2007年我國銀行業加快了海外發展的步伐,積極通過并購、設立新機構等方式,深度拓展海外市場。與此同時,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的步伐。如工商銀行在俄羅斯莫斯科設立分行,中國銀行在英國設立子銀行,建設銀行在澳大利亞悉尼設代表處,交通銀行設立德國法蘭克福分行、澳門分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設立代表處,招商銀行在美國設立紐約分行等。
同時,我國商業銀行與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建立了代理行業務關系。截至2007年底,我國銀行業已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澳門等2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60家分支機構,海外機構的總資產達2,674億美元,比2006年增加406.1億美元,增長18%。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銀行的境外代理行業務就可滿足業務需要,在國外建分支機構或控股當地銀行的需要并不迫切。而1990年代末開始,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與國內企業的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我國銀行僅僅靠代理行業務已滿足不了客戶的需要,于是我國商業銀行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擴張。
(二)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存在的問題
金融改革20多年來,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已邁出了很大步伐。在我國境內已設立大批的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和各類外國金融機構代表處的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的機構網點也已遍布世界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大城市。但是,與發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水平仍然較低。結合現狀,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缺乏國際化經營管理的人才。現代銀行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現代銀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目前,我國銀行國際化最需要中層和高層的國際化人才,這些人員熟知國際間的資金運作、業務清算和國際市場規則,是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海外分支行急需的人才。現在我國銀行的海外機構主要是由總部派出或在當地招募華人經營,本地化程度很低,這樣就造成我國的跨國銀行與當地實際情況脫節。銀行服務與企業的產品服務不同,普通企業以產品質量說話,而銀行服務的好壞則主要是客戶的印象,我國銀行的海外機構本地化程度不高勢必影響與當地客戶的聯系,進而影響當地的業務開展。同時由于海外機構多位于國際金融中心,當地銀行業的競爭十分激烈,不僅海外的分支機構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作為管理者的總行也同樣需要熟知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國際化人才。
2.缺乏有效的風險防范和控制機制。除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幾個新興商業銀行及改革后的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外,其他的各家商業銀行核心資本和資本充足率均相對較低,充分暴露出其資產質量不高,盈利能力較差,經營風險較高,這樣就客觀上限制了我國商業銀行平等參與國際銀行業競爭的能力,為我國的商業銀行國際化進程制造了很大的障礙。
3.金融產品單一,服務手段落后并且管理手段不高。外國商業銀行老牌資深,實力雄厚,有先進的技術設備,發達的國際業務網絡,電子化程度高,資金調撥靈活,在“硬件”上比我國銀行先進。它們廣泛采用國際金融領域已有的金融創新成果,再加上服務意識強,在“軟件”上也比我們先進。相比之下,我國商業銀行的機構設置仍然帶有行政化色彩,業務范圍較窄,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可供投資者選擇的投資產品仍然比較欠缺,而且對現有的服務設備不能很好的管理,挫傷客戶的信心。
三、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國際化經營的方式
針對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在經營中存在諸多問題的事實,我國商業要參與國際競爭,實現國際化經營,需要建立和完善風險防范和控制機制,不斷創新、開發適合國際市場的銀行產品,提高服務水平。更重要的是,商業銀行在進入東道國后,應全面融入當地的文化,吸納當地的人才經營管理當地的分支機構,利用當地人才熟悉本國政策、法律等優勢為銀行的國際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時,對于商業銀行的國際化,國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法律法規,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經營提供政策保障。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新建投資和跨國并購。商業銀行新建投資是指一國銀行根據具體情況在另一國設立形式各異、規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機構,主要包括設立代表處、分行和子行。這種方式較為傳統,母銀行對海外機構的控制力強,雙方聯系最為緊密,但海外網點成熟周期長且見效慢。商業銀行跨國并購是跨國收購和跨國兼并的總稱。跨國收購是指一個銀行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購入另一國銀行的所有資產或足以行使經營控制權的股份,以實現對該銀行的部分經營管理或完全控制的行為。跨國兼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銀行組成一個新銀行的產權交易行為。
(一)新建投資和跨國并購這兩種國際化經營方式的優劣比較
從初期成本角度來看,新建投資只發生簡單的籌建成本;而跨國并購有時候目標銀行為問題銀行,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資金來解決歷史問題。
從市場進入角度來看,新建機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滿足當地銀行監管機構對新銀行的各方面要求,并且對市場的熟悉和業務開展也需要時間;跨國并購則相對容易進入市場,并且時間短,對市場切入程度較深,但是尋找市場影響力大的、資產優良的目標也需要花費較大的成本。
從機構整合角度來看,新建投資不存在融合問題,總行對其的管理直接而方便;跨國并購的機構整合需要時間,尤其是在需要改變被并購銀行的名稱、品牌和需要裁員的情況下。并且,如果不是收購100%的股權,在業務戰略方向和管理上要受到董事會的限制,要與其他股東進行溝通和協商。
從經營管理的本地化角度來看,新建投資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實現人員本地化,尤其是管理層的本地化;跨國并購則比較容易實現人員和管理的本地化,從而實現經營本地化。
從金融風險的角度來看,新建投資不像跨國并購那樣可能引發金融系統風險。銀行并購活動的深入發展直接導致了銀行間以及銀行與其他金融和非金融機構之間聯系的加深,使得包括非銀行金融業在內的眾多產業的發展過多地依賴銀行,社會經濟活動則被納入一個以銀行為中心的系統結構中。
(二)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路徑選擇
1.靈活采用新建投資或跨國并購的方式。針對東道國的情況,當文化差異較大、目標市場的集中度較高或競爭對手的反應較為激烈時,通過跨國并購設立獨資或控股子銀行的形式,將比新設投資更能節省交易成本,并使組織學習更好地進行,經驗的積累和傳遞所遇到的阻礙也相對要小;當目標市場上原有機構的競爭力相對較弱,也即我國銀行具有規模、管理、技能等所有權優勢時,可以直接新設機構,避免并購帶來的組織學習成本,獲得更高的知識傳遞效率。針對商業銀行自身的情況,若國際化的銀行規模、實力較弱,所有權優勢不突出,又缺乏海外經營經驗,則新建投資并獲利的阻力相對較大;采用跨國并購的方式,能夠相對容易地獲得所有權優勢。另外,還應對不同路徑的成本和收益做出合理科學的預測,以選擇新建投資或跨國收購。
2.跨國并購這一方式對于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國際化經營有著特別的意義。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總體上國際化程度并不高,而國際上各國對外國銀行進入本國市場基本上都采取了更為嚴格的審查和限制措施。通過跨國并購的方式,可以有效避開并逐步扭轉國際金融市場上對中資銀行不信任的局面,突破機構設立和業務范圍的限制,使得弱勢銀行能更有效地進入和拓展國際市場,在競爭中學習國際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經驗,為我國銀行改革和發展、增強銀行的綜合競爭力提供借鑒。
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國際化經營是我國推進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近年來,我國在加大力度引進外資的同時,國內的很多企業都在大力開拓海外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就要求我國的商業銀行應跟上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為這些到海外市場尋求發展的企業提供良好的銀行服務。在我國加入WTO后,隨著我國銀行業將逐步全面開放,競爭更加激烈,我國的商業銀行需要選擇合適的國際化方式,加快國際化經營的步伐,在激烈的國際銀行業競爭中生存并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秀良,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路徑探析[J],西南金融,2009(5)
【2】馬政,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問題研究[J],上海金融,2008(9)
【3】張學峰,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銀行分析,2006(10)下半月
【4】葛兆強,商業銀行國際化:動因、挑戰與策略[J],浙江金融,2008(6)
【5】陳四清,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路徑[J],中國金融,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