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及高級化能夠促進經濟健康、快速、有效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而且,產業結構不合理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產業結構趨同的問題,該問題會導致一系列的消極影響,從而阻礙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關注產業結構趨同問題,采取相關有效①的對策建議來對其進行矯正,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關鍵詞】產業結構 趨同 專業化分工與協作
一、關于產業結構趨同概念的界定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的內在的技術經濟聯系,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比例關系。產業結構是一個地區經濟的支撐,直接決定了地區的經濟實力、經濟規模。產業結構所具有的特征:系統性、層次性、有序性。
本文中的地區間的產業結構的趨同是指各地方的產業結構在演變的過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地區間產業結構的高度相似性。這種產業結構的相似性的增強使得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由于各地方沒有充分發揮利用當地的比較優勢,地區間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程度降低,盲目追求門類齊全、自成體系的完整工業體系。
產業結構趨同的表現:一是各地區沒有按照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原則,盲目進行投資建設,引發嚴重的重復性建設,形成惡性競爭,造成資源浪費;二是各地區均追求完整的工業體系,形成了門類齊全、自成體系的封閉式產業結構;三是地區間的產業結構高度相似,并且使得經濟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四是產業結構趨同會造成產業結構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狀態升級的過程中處于低水平狀態,即引發產業結構的低度化。
二、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的原因分析
(一)交通運輸條件落后、交易成本過高
交通條件是比較落后造成了地區間在空間上的運輸成本較高,相互間經濟聯系較弱,限制了各地區間的分工與協作,從而阻礙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致使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而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能夠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吸引了企業在交通沿線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從而能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甚至是國家經濟的發展。如美國的128公路沿線就形成了高科技信息產業集群,美國的波士頓-華盛頓高速公路沿線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從而進一步的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甚至是國家經濟的發展。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壟斷
政府的行政壟斷這也造成了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既離不開政府的干預也需要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干預是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杠桿和產業政策,對產業結構的變化進行有目的的調控,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促進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化、高級化。市場機制是對區域產業結構產生作用的途徑,是供需關系、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政府干預和市場機制共同作用有助于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及升級,使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化、高級化。但是政府的干預也是有度的,對市場過度干預會使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制約經濟的發展。
(三)市場的自由進入和退出機制不對稱
市場的自由進入和退出機制的不對稱也是導致產業結構趨同的原因。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求有完善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使得資源能夠自由流動,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自由、公平競爭環境,增強市場經濟的活力。地區之間同樣也要完善的市場經濟,建立地區之間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使的產業能夠自由進入某一地區。如果限制企業或產業的自由進入和退出,實行地方保護,則會阻礙資源的自由流動,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遏止經濟的發展。
地方政府的過度干預阻礙著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制約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存在這進入和退出機制的不對稱,往往只具有進入市場的偏好,而對退出市場有著很大的抵抗力,限制退出機制功能的充分發揮,致使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的出現,使得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制約著地區間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相似
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形似也是導致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的原因。由于有些地區之間存在著相似的資源稟賦包括地理條件、自然資源條件、傳統文化、要素稟賦以及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等,這些相似條件構成了產業結構趨同的物質基礎。各地區根據自身情況來制定發展戰略和選擇主導產業時,必然會出現相似的選擇。從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似性來看,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條件的相近,會產生相似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并形成相近的生產函數和需求函數。因此在進行產業發展和產業選擇上就會趨同,造成區域間的產業結構趨同。
三、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的影響
(一)產業結構趨同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積極影響
地方為了追求產業自成體系,有可能背離專業化分工原則,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不能有效發揮,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從而使得區域經濟得不到有效的發展。產業結構當符合市場經濟的有效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堅持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出現的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不需要擔憂。并且出現這種產業結構趨同現象的前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完善的市場體制,有對稱的市場(產業)進入和退出機制。另一方面,不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資源能夠自由流動,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如硅谷是美國電子和計算機工業中心,集中了全美96%的半導體公司,如思科、英特爾等。在硅谷聚集了上萬及高科技企業,其中有4000多家是電子工業公司,眾多企業之間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獲得規模經濟和競爭優勢,推動硅谷經濟的快速發展。
產業結構趨同是在特定的條件下能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前提條件一旦發生變化就會向消極方面轉變。事實上產業結構的趨同積極影響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存在,所以本文對產業結構趨同造成的消極影響進行重點分析。
(二)產業結構趨同產生的消極影響
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造成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制約著產業結構的升級,不利于產業的發展。現在的產業結構趨同發展狀況給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危害。
1.產業結構趨同造成大量的重復建設和資源的浪費。地方政府的行政壟斷,使地方保護和地方割據現象趨于嚴重,宏觀管理失調,影響產業的合理布局,導致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嚴重浪費的現象非常嚴重。如小煤窯、小冶煉廠、小磷廠、小水泥廠、小造紙廠等大量存在,不僅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還污染了環境。
2.產業結構趨同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的發展,特別是在產業結構趨同化的過程中,那些資源豐富、具有資源開發優勢的地區,由于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進行行政性的干預,在基礎產業薄弱,加工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勞動生產效率低,總體經濟效益低的情況下,盲目的追求高高工度化,形成加工業比重過度提高的現象。而對于資源貧乏但加工發達的地區,由于資源豐富的地區的產業虛高度化減少了原材料輸出而得不到足夠的原材料,從而出現加工業大量技術設備或生產能力閑置及技術力量過剩的現象。這兩種現象的存在,對資源豐富的地區和加工發達的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3.不能形成規模經濟,不利于城市與城市化的發展。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本質包括:一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二是產業結構轉變的過程;三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四是一個城市文明不斷發展并向農村滲透和傳播的過程;五是城市化過程是人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
產業結構趨同的弊端要遠遠大于它的積極影響,所以本文將產業結構趨同的消極影響作為分析重點,根據分析產生的原因并結合矯正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的基本理論,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四、針對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采取的對策建議
(一)引導趨同的產業結構向積極的方面轉變
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地區經濟的發展,不能忽視政府的引導作用。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引導產業結構趨同向積極的方面轉變。政府應該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引導和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具體體現在:正確選擇主導產業,以更好的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鼓勵制度、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此外,政府還要有意識的加強與周邊地區的交流溝通,促進地區間產業的分工與合作,提高各地區的競爭力。積極的引導企業根據本身所具有的比較優勢,發展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改變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的現狀,促進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化、高級化。
(二)繼續完善交通網絡
加強交通設施建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繼續加大運輸設施建設規模。自實行西部大開發政策已來,運輸需求越來越高了,運輸需求與運輸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要求繼續加大交通設施的建設。尤其是加大公路的建設規模,提高運輸效率,同時,還需加強對鐵路和民航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二是堅持交通設施建設融資方式的多元化。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要采取多種融資渠道,擴大資金來源,保證交通設施建設順利進行。融資渠道在爭取得到國家財政資金的支持同時,也可以通過商業銀行來籌集資金,還可以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股票來向民間進行融資,此外還可以采用BOT模式、TOT模式等。
(三)加強政府對產業選擇的引導
市場機制對產業選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是不能解決產業發展的所有問題的,所以進行產業選擇還得需要政府的引導。政府為了促進產業的發展,根據不同類型、性質的產業來制定出合理的產業政策,進行恰當的產業管理。政府除了對產業選擇進行引導外,還要制定相應的措施,有意識的培養各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相關的前后向產業進行配套。
(四)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
產業集群是指在一特定領域中,相關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和相關支持機構如集群中的中介機構、金融機構、政府、教育和培訓機構等,在空間上的集中,形成的即合作有競爭的現象和機制。產業集群本身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生產某種產品的產業鏈中若干配套的企業和相關的支持服務體系集群在一起而形成的專業化分工網絡。分工專業化與產業集群有著密切的聯系,分工能夠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反過來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會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費用、促進技術創新、形成專業化市場、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該市場,使得市場范圍擴大,專業化分工得到進一步深化。
(五)促進專業市鎮的形成與發展
專業市鎮是在特定區域內某一兩種產業內的企業因為比較優勢、運輸和生產中的規模經濟、聚集經濟的存在而聚集在一起,吸引了眾多的同類企業,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城鎮。
美國工業化時期,經濟迅速發展,與市鎮專業化的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達的東北部各市鎮專業化生產特征十分明顯,形成一系列的專業市鎮。專業城鎮的形成能夠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益。專業城鎮間的分工協作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產業經濟協調、穩定、健康的發展。同時,有利于城鎮規模的擴大,進一步深化了城鎮間的分工協作,促進城市群的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六)促進城市群的建設
城市群是在專業化分工深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工深化與城市群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分工深化促進城市群的形成與發展,反過來,城市群的發展又促進了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分工的深化能夠帶來專業化經濟的發展,從而提高了城市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費用,促進了分工的發展,產業鏈條的延長和附加值的提高,吸引了眾多產業的聚集,促進了產業集群和專業市鎮的形成與發展,城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各個城市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比較優勢,城市之間經濟聯系得到加強,進行著城市間的分工與合作,最終促進了城市群的形成。城市群的形成與發展也有利于規避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的問題。
分工深化與城市群相互促進的機理,用圖3表示如下:
(七)繼續完善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的充分發揮能夠有效的調整產業結構。市場機制的作用就在于各地區能夠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鞭策企業和經營者提高經濟效益,以促進產業結構、地區結構的協調發展。市場機制的作用充分的發揮,能夠有效的促使稀缺資源從低效率行業或地區向高效率行業或地區自由的流動,而那些不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退出市場,或是對結構趨同的產業進行重組、合并,從而可以解決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
參考文獻
[1]郭斯頓.地區產業結構同構化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06.03:1-3.
[2]韓寶江.走出產業結構趨同的誤區[J].領導之友,2001(1):27-28.
[3]張明龍.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46-47
[4]劉世錦.中國產業集群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16-17
[5]楊林,白奉源.區域產業結構趨同[J].蘭州大學學報,2002(3).
作者簡介:齊微微,女,廣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財金信息管理系教師;魏賀亮,男,電子工程學院研一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