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色金融:背景介紹
綠色金融提出的背景一是環境保護,二是可持續發展。世界銀行對環境問題非常重視,早在1970年首次設立環境事務顧問,關注環境問題。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敘述了對環境問題的看法和態度,規定了保護環境,特別是保護自然資源的要求。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兩個文件:《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規定了國際環境與發展的27項基本原則;《21世紀議程》是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會議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化公約》兩個公約。1992年的大會對環境保護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此后減排一直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加強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可持續發展概念首先出現于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也認為必須研究社會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系統地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含義。1989年聯合國環境發展會議專門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1992的《21世紀議程》文件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可持續發展計劃,它包括減少浪費、扶貧、保護大氣、海洋和生活多樣化以及促進可持續農業的詳細提議。2001年11月,世界銀行發布了該行歷史上第一份《做出可持續的承諾——世界銀行環境戰略》報告,該戰略基本目標是促進人們把環境的改善作為發展和減少貧困戰略。
二、綠色金融:國內外綠色金融實踐
綠色金融實踐出現較早,1974年,前西德就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環境銀行。1991年波蘭也成立了環保銀行,重點支持促進環保的投資項目。199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世界主要銀行和保險公司成立了金融機構自律組織,其宗旨是可持續金融理念的推廣和普及,督促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199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出臺了《聯合國環境署保險業環境舉措》,1997年發布《銀行業、保險業關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聲明》。《舉措》與《聲明》是國際金融機構開始系統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標志,也是簽字銀行或保險公司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公開承諾。1998年,在四川成都召開的“面向21世紀全球金融發展國際研討會”上,首先提出了“金融可持續發展”概念,以金融的可持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6月,國際金融公司與世界著名金融企業共同發起了“赤道原則”,這是商業銀行在自愿原則的基礎上,在項目融資方面全面地考慮環境因素的國際金融行業基準,并為項目融資中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提供了一個框架。2006年重新修訂的赤道原則,對原有內容進行擴充和提升,擴大了適用范圍,該原則成功應用于融資實踐,確立了項目融資環境與社會評審的最低行業基準,它已經成為國際銀行間的公約。
我國是較早關注信貸對環境影響的國家,1995年發布了《關于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級金融機構將信貸發放與保護環境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銀行發放貸款考慮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影響。2001年3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了《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標準格式第一號——招股說明書》,要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其編制招股說明書要具有環境保護的內容。2001年6月,國家經貿委、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見》,該意見指出發展環保產業是我國國家產業政策之一。2007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三部門聯合提出了《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它要求各金融機構依據國家環境政策和產業政策,鼓勵對開發、利用新能源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對從事低碳經濟生產、綠色制造和生態農業的企業或機構,提供優惠貸款,而對三高行業限制發放貸款。2007年12月,環境保護部和中國保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環境保險制度的建設已開始啟動。2008年2月,環境保護部會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相繼推出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金融等新政,綠色金融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
三、綠色金融:赤道原則下國內綠色金融的發展
截至2011年5月1日,巴林阿赫里聯合銀行(AUB)宣布采納赤道原則,全球赤道銀行數目現已突破72家。“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原名“格林威治原則”(Green-wich Principles),是2002年10月由花旗集團(Citigroup)、荷蘭銀行(ABN AMRO)、巴克萊銀行(Barclays)、西德意志銀行(WestLB)等9家銀行在參考世界銀行(World Bank)環境準則和國際金融公司(IFC)社會政策的基礎上共同起草發起的,于2003年5月更名并延用至今。它是一套自愿接受的用以確定、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過程所涉及社會和環境風險的金融界指標。2003年6月4日,包括4家主要發起銀行在內的7個國家的9家國際領先銀行宣布采納并實行赤道原則。目前,赤道銀行的成員國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其中歐洲共34家(占47%)、北美12家(占17%),這能夠反映出經濟發展水平同社會風險管理與環境保護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2008年10月31日,興業銀行宣布采納赤道原則,成為全球第54家、亞洲第四家、中國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始終重視自身的社會責任,在國內銀行業界一直走在前列。2006年5月,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IFC)就中國公用事業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簽署一期合作協議,在國內首家推出能源效率貸款——“綠色貸款”,幫助國內企業進行能耗設備改造,開展節能環保項目。2007年10月興業銀行派員出席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辦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圓桌會議,簽署了《金融機構關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聲明》文件。2007年11月,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IFC)、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在北京共同舉辦了2007“節能中國”高層論壇暨“綠色信貸”創新研討會,會上興業銀行主張支持節能減排,并在國內商業銀行中率先提倡開展“綠色信貸”。截至2008年12月末,興業銀行累計發放節能減排項目貸款86筆,金額33.04億元人民幣,可實現每年節約標準煤324.42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373.1萬噸。
在赤道原則背景下,2007年7月30日中國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也聯合提出了我國的“綠色信貸”(green-credit policy)政策,即《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要求各商業銀行要將企業環保守法情況作為審批貸款的必備條件之一,對未通過環評審批或者環保設施驗收的新建項目,金融機構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對于各級環保部門查處的超標排污、未取得許可證排污或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已建項目,金融機構在審查所屬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申請時,應嚴格控制貸款。
“綠色信貸”的推出,是從源頭上切斷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經濟命脈和資金鏈條,從而遏制其無序發展和盲目投資的現狀,以解決環境問題。然而,赤道原則要求銀行對貸款項目在生命周期內進行全過程的監督和審查,參與項目環境與社會績效管理,與企業共同承擔風險。
在福建永安華電貸款項目中,興業銀行輔助企業制定出《行動計劃》,包括建立社會與環境管理體系、制訂員工職業安全操作手冊、加強煤塵、灰塵、脫硫系統石灰粉塵等生產性粉塵控制、評估項目對被征地農民生計的影響、評估被拆企業的現狀及其原有工人現狀等共計17項行動措施。在簽訂合同中,又將《行動計劃》及有關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要求作為合同條款,由企業承諾在約定的時限內完成。銀行通過季度檢查,對項目開展貸后環境與社會風險監測。通過嚴格執行赤道原則,銀行與企業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和溝通機制,提高了企業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水平,實現環境、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從而創造出一種共贏的可持續經營模式。
四、綠色金融:中外綠色信貸發展對比分析
綠色信貸主要指銀行在信貸方面控制對環境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的項目和支持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項目貸款。國內外銀行的綠色信貸實踐有明顯差異,下面以兩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兩家綜合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兩家外資商業銀行為例,進行比較分析。如圖所示:
五、綠色金融:未來展望
通過國內外銀行業綠色金融實踐的比較分析,國外一流的銀行實現了綠色辦公考核指標量化管理,項目評審遵守赤道原則,積極采納碳原則,制定了詳細而周密的環保計劃,并通過碳交易等金融產品的創新與服務,提供巨額資金支持環境保護,將金融服務、金融產品創新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雖然于1995年出臺的信貸政策起就開始關注環境保護,但由于我國經濟面臨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結構的調整,處于工業化中期,商業銀行既要承擔增強國力,又要承擔關注民生的歷史使命,這大大地限制了綠色金融在我國的實踐。
如何量化自身經營對環境的影響,采用何種方式使信貸資金的使用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如何通過綠色金融創新產品為環境保護提供支持,怎樣制訂詳細環保計劃加強環境保護,是我國銀行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應該關注的重點,也是探索未來我國銀行業綜合發展模式的重要舉措。
項目基金:本文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科研創新項目(項目編號:CUEB2010020)《我國商業銀行實施綠色金融的效益分析及發展途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