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改良“皮下內翻牽拉式”縫合法在頜面部及頸部手術切口縫合中的應用及其改善術后瘢痕外觀的作用。方法:80例頜面部及頸部手術的患者分別采用傳統縫合法或皮下內翻牽拉式縫合法(下稱改良縫合法)縫合切口,觀察術后切口愈合情況。結果: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5%和0。結論:傳統的切口縫合方式不能避免切口皮膚區“蜈蚣樣”痕跡,改良縫合法能減少切口部分并發癥的發生,并有利于改善術后疤痕外觀。
關鍵詞 頜面頸部 切口縫合 改良 “皮下內翻牽拉式”縫合法
中圖分類號:R61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5-0035-02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患者對頜面及頸部術后切口的外觀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傳統的皮膚切口縫合大多使用不可吸收的絲線,術后會在皮膚上留下針孔及“蜈蚣樣”痕跡,且因縫線的刺激引起局部縫線反應或感染,產生較大瘢痕,同時,術后還需要拆線。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炮臺鎮中心衛生院采用一種改良的手術切口縫合法,稱之為“皮下內翻牽拉式”縫合法,可明顯改善上述問題,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頜面部或頸部手術患者共100例,資料完整者80例。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齡14~60歲。手術種類為:甲狀腺瘤切除術58例、腮腺瘤切除術24例、頜下腺瘤切除術10例、面頸部腫塊和淋巴結切除術8例。
1.2 方法
1)對入院者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及必要檢查,確認有手術指征并擬定手術方案,取得可靠資料并記錄。
2)病例分組和處理。 全部病例隨機分為兩組:傳統手術切口縫合組40例(下稱傳統組),“皮下內翻牽拉式”縫合組40例(下稱改良組)。傳統組用絲線以傳統分層間斷法縫合切口。改良組采用 “皮下內翻牽拉式”縫合切口,該縫合法的具體方法:當切口縫合至淺筋膜后,在縫合皮下時采用縫針與切口兩側的表皮下與皮膚成45度角進針,且從切口一側的深層向淺層出針,再從對側切口的淺層向深層進針,把線結打在里邊,減少線結反應,這樣打結后使皮下和皮膚同時合攏,皮膚只用拉合膠帶貼合,貼合皮膚時只須助手在切口兩端稍微拉緊,皮膚對合整齊時,術者垂直于切口方向貼上拉合膠布即可,皮膚上不留縫線,故術后不用拆線,從而達到改善瘢痕外觀的目的。本組采用改良的“皮下內翻牽拉式”縫合法的40例患者中,有甲狀腺瘤切除術22例,腮腺瘤切除術8例,頜下腺瘤切除術4例,面頸部腫塊,淋巴結切除6例。其余40例頜面部、頸部手術患者均采用傳統手術切口縫合法進行手術。
3)觀察并記錄術后切口并發癥發生率及瘢痕外觀效果,直至手術切口瘢痕完全形成后為止。
4)統計方法:所有計數資料均以x2檢驗或四格表確切概率計算法檢測組間差異的顯著性。
2 結果
傳統手術切口縫合組術后切口發生并發癥2例(5%),無并發癥38例(95%),有蜈蚣樣瘢痕存在40例(100%)。
改良手術切口縫合組術后切口發生并發癥0例,無并發癥40例(100%),有蜈蚣樣瘢痕存在0例。
3 討論
從頜面及頸部進行手術治療的術后切口愈合情況來看,使用傳統手術切口縫合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達5%,其中1例是線結反應,另1例是早期的局部炎癥反應,均予以及時治療后癥狀消失,術口愈合良好,但至后期拆線時切口均有蜈蚣樣痕跡存在。而使用改良手術切口縫合組的患者無并發癥發生,愈合后不用拆線,切口處僅有線狀小瘢痕存在,顯著縮小了瘢痕面積,達到了美容效果。
根據患者術后切口并發癥的統計數據來看,并發癥發生率相差不大,但根據四格表確切概率計算法比較,仍然可以看出改良的“皮下內翻牽拉式”縫合法在并發癥的發生及美容效果上具有很大的優勢。筆者認為,由于頜面部及頸部的手術切口一般多無明顯張力,且多為清潔切口,改良的“皮下內翻牽拉式”縫合法還可以使皮層自行合攏,使切口的愈合既可以克服傳統切口縫合法的缺點,又可以做到:①皮膚對合整齊,遠期愈合瘢痕小,無蜈蚣樣改變,達到美容效果;②可減少縫合口縫線過多的刺激,使表皮的缺血程度縮小,局部的炎癥反應減少,愈合快;③可減少術者縫合和拆線的工作量。
綜上所述, 改良的“皮下內翻牽拉式”縫合法能明顯減少切口并發癥的發生,且有利于改善術后疤痕外觀,達到美容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切口縫合法的不足。且此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易于掌握,無需借助特殊器材,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收稿日期:201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