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高等農林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面臨的困境,依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出改革現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模式,即細化生產實習方向,增加實驗室模擬實習環節,靈活安排實習時間與人數,加強實踐教學隊伍建設。
關鍵詞 人才培養目標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生產實習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1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要求具有系統的經濟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各級政府部門、各類農林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從事政策研究、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經濟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基礎專業知識,熟悉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較系統地接受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強的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通過系統學習和實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相關的農林科學知識和較寬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2)掌握企業經營管理、技術經濟分析、經濟核算、社會調查等方法;(3)具有獨立獲取知識、計算機應用和信息處理、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4)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并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的能力;(5)了解農林經濟科學的理論前沿和農林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動態,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2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面臨的困境
2.1 生均實習經費嚴重不足
生均實習經費不足是各農林院校安排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面臨的最大困難。長期以來,大多數農林院校的教育經費不太充裕,安排給每名學生的實習經費一般都在300元左右(實習時間為1個月),生均實習經費為10元/天,遠遠滿足不了生產實習要求。以筆者2011年參與的一次生產實習為例,實習地點安排在省內一個距離學校大約200公里的鄉鎮,每個學生來往實習地點的交通費為100元,住宿費為10元/天,伙食費為10元/天,為每名學生購買保險,人均花費30元,總計730元。生均短缺430元。短缺的這部分經費由學生承擔,無疑會影響學生參與生產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實習效果打折扣。由于實習單位一般都沒有安排專門的實習預算,如果短缺經費轉嫁給實習單位,會增加實習單位的負擔,影響以后教學單位和實習單位的合作,甚至導致實習基地撤銷。
2.2 難以尋找合適的實習單位
難以尋找合適的實習單位是導致各農林院校安排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自畢業分配采用雙向選擇模式以來,學生擇業空間和領域大大拓寬。為了滿足這些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要求,教學單位需要相應拓展實習單位和實習內容,以提高學生適應新工作的能力。但由于受到傳統實習模式和觀念的限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生產實習還局限于為實習單位所在地農村和農民做一些科學技術、經濟管理和生產勞動方面的服務。這樣的實習內容很難與學生以后的工作聯系起來,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生產實習效果不理想。同時,與以往的生產實習不同,現在的生產實習點都是依靠教學單位人員與實習單位人員的私人關系在維系。如果教學單位人員與實習單位人員中有一方調離原崗位,原實習點上的生產實習工作就會被迫中斷,教學單位必須重新尋找合適的實習單位。這也加大了尋找合適實習單位的難度。
2.3 難以靈活安排實習時間和實習學生數量
難以靈活安排實習時間和實習任務是影響各農林院校安排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按照教學單位的教學計劃安排,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連續性和方便學生學習,生產實習一般都會安排在寒暑假進行。同時,為了節約開支及便于管理,教學單位一般都會選擇進行集中實習。通過與許多實習單位的交流我們發現,上述兩種安排均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實習單位很難配合教學單位安排學生實習。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看,新員工的培訓及考察都需要1個月以上的時間,而生產實習只有1個月時間,學生還沒有完全培訓好或考察清楚就要離開實習單位,這對學生和實習單位都是一種損失。因此,實習單位希望學生能有更長的實習時間。另一方面,集中實習往往是十幾個或幾十個學生做同樣一件事情,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同時,實習單位一下子要找這么多的熟練員工來帶學生也有困難。因此,大多數實習單位不愿意接納太多的學生進行實習。此外,大多數高等農林院校都是在第七學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生產實習,這恰好是考研及就業的關鍵階段。考研及就業問題嚴重影響了實習秩序和實習任務。
3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模式的調整與完善
3.1 細化生產實習方向
以提高學生生產實習效果為目標,細化生產實習方向。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可進行生產實習方向的細分,以更好地適應學生就業的需要。農林經濟管理生產實習大體上可以劃分為農業企業管理和鄉鎮經濟管理兩個方向。這樣的劃分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使學生能結合自身的特點選擇實習方向。既體現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也增加了與工商管理專業的差異性競爭優勢。為學生順利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細化生產實習方向的前提是加強生產實習經費的投入。一部分投入用于實驗室的建設,增強實驗室的硬件與軟件條件,使實驗室可以高仿真度地模擬農業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一部分投入用于校外生產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維護,在組織管理運作中投入更多的費用,讓不論是集中實習還是分散實習,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3.2 增加實驗室模擬實習環節
以提高學生適應新工作能力為目標,增加實驗室模擬實習環節。通過充分挖掘校內實驗室、大學生創新基地、科研基地等的潛力,配合學院各建設經費的使用,嘗試建立農業企業管理仿真實驗室。在校外實習之前,先通過農業企業管理仿真實驗室進行模擬或實訓,使學生熟悉企業工作內容和環節。然后,利用校外實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實習效果。校內實驗室模擬實習基本不需要實習經費。因此,可以考慮適當縮短校外生產實習時間,增加校內實驗室模擬實習時間,將有限的實習經費用在具有代表性的校外實習基地上。
3.3 靈活安排實習時間與人數
以滿足實習單位需求為目標,靈活安排實習時間與人數。與大型涉農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與溝通關系。由企業設計培訓模式,確定實習時間和人數。由學生提出實習單位類型與實習職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將企業與學生的要求進行對接,為學生安排合適的企業,并按照企業的要求在第四學年安排學生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生產實習。同時,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要與企業開展經常性的溝通,熟悉不同行業背景和企業管理場景及其對人才技能的需求,了解企業對農林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能力需求的關鍵點。與學校周邊的鄉鎮建立良好的合作與溝通關系。由鄉鎮或村提出需要的服務和幫助,確定每一個實習點上的實習時間和人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將沒有到企業實習的學生統一安排到各實習點進行生產實習,實習時間為期四周。在實習期間,學生早出晚歸,先按照統一設計、不斷完善的調研內容進行實地分工調研,再按進度進行數據處理,完成新的資料數據庫建設,并進行反饋補充,然后調出歷史數據供實習學生選題研究分析,得出各個角度的實習分析報告。
3.4 加強實踐教學隊伍建設
以保障生產實習教學質量為目標,加強實踐師資隊伍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生產實習近年來逐漸被弱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對科研越來越重視,使教師沒有或者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指導學生進行生產實習。因此,要切實提升實踐教學的地位,鼓勵優秀教師指導學生生產實習。要提高生產實習的效果,必須選派理論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擔任實習指導教師,通過實習中與老師的交流,可以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提高以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同時,采用多種措施鼓勵青年教師參與學生實習指導,通過承擔實踐教學任務,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基金項目:華中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團隊建設研究
參考文獻
[1] 黎東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高等農業教育, 2001(8):64-65.
[2] 劉強,戚迪明,張廣勝等.適應就業市場需求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9(5):49,51.
[3] 鄭炎成,曹明宏.一種可供選擇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模式[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