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責任是關系主體和關系客體之間的產物,是客體對主體的需求。現實社會中,個體必須承擔起責任,這樣社會才能正常運行,人類才能進步和發展。但是,由于物質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導致人們的責任意識越來越缺失。本文針對當前我國當前社會責任意識比較淡薄的現象,提出當代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建議。
關鍵詞 責任 淡薄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17 文獻標識碼:A
責任是指作為社會人,所必須對他人、對社會、對家庭、對自然等必須承擔的基本法律義務和履行的道德要求。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憂那思(H.JonaS)曾指出,“當代倫理學的核心問題就是責任問題”,“深刻的自我責任意識是一切的根基,它構成了人類生存的意義。” 在這個追逐名利的現實社會中,我們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人生在世,追求的不只有金錢、榮譽、地位、享樂,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擔起作為社會人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按照客體的不同,責任可以分為對自然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和家庭的責任。根據這三種責任,本文認為當代社會主要存在人類社會對自然的責任意識淡薄、對社會的責任心缺失和對家庭的責任意識不強這三種主要問題。
1 當代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主要表現
1.1 人類對自然的責任意識淡薄
人與自然的關系即體現了人必須承擔起對自然的責任。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然而,由于全球人口的劇增、經濟目標過度重視等,導致對自然界的破壞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人類最終走向的將是自取滅亡的道路。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充分說明了人類對自然的責任意識過于淡薄。恩格斯曾說過:“人類對自然界的所有破壞,自然界將一一給予懲罰。”因此,我們應該承擔起對自然的責任,心存感激和敬畏,建立新的價值體系,形成生態文明形態,從情感層面、理性層面和制度層面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規律,明智利用資源,保護好大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1.2 人們的社會責任心缺失
做為社會人,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即“社會責任心”。社會責任心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指有勝任能力的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他人、對社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的態度。然而,目前我國出現的“瘦肉精”、“毒奶粉”、“蘇丹紅”等各種有害食品充斥著市場,社會責任的喪失、價值取向的失衡和道德底線的淪喪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傷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企業作為“社會人”,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堅守高尚道德,做良心事業,做道德產品,這樣才能立足市場,長遠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為社會的整體發展盡到責任。
1.3 人們的家庭責任意識不強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的“情感之園”,家庭的存在和發展也依賴于家庭成員承擔家庭責任,如父母養育子女、子女贍養老人、兄弟之間相互協助、親友之間的相互關心與幫助等。對家庭負責可以保證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每個人都必須對家庭負責,具有家庭責任心。但是,從全國各地的媒體和網絡曝光的情況來看,現在很多人的家庭責任意識不強。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所必須履行的責任。作為社會人,我們應該孝順父母,關愛親人,盡一切努力去為父母爭光,為家庭爭得榮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和擔負起家庭責任。
2 當代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
從宏觀層面上分析,社會責任制的不健全和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導致人們對責任抱有一絲僥幸,或者害怕去履行責任。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和“破窗效應”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心態,導致人們想辦法去逃避責任和害怕履行責任。
從微觀層面上分析,一些人受經濟利益的趨使,使得其價值觀念以經濟利益為中心,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而且,物欲橫流的社會和紙醉金迷的生活使得人們不再相信責任,更不想去履行責任。對物質的追求占據了其思想觀念,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蒙蔽了其雙眼,最終導致了現實生活中責任意識的淡化、缺失、模糊以及責任關系的錯位。
從文化層面上分析,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受到西方享樂主義文化的沖擊,加之國家過度重視學歷教育,最終使得人們的責任意識走向兩個極端,一方面,有些人將個人利益建立于集體利益之上,倡導自我責任優先于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或者組織將個體作為“異己”產物,假借集體利益,隨意踐踏個人權益;只顧倡導去履行社會責任,而忽視個體權益。例如,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各種強拆事件,城管與商販之間的矛盾沖突,就是很好的例證。
3 當代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責任教育
責任教育的形式應實行“三位一體”的教育方式。首先,家庭教育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養成誠實守信、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其次,學校責任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信念和責任品質,加強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使得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心和集體主義榮譽感。最后,社會作為后期的責任教育,應給人們營造健康的社會輿論氛圍,宣揚生活中的先進事跡,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并培養人們的主人翁責任感,進而形成人們自覺履行責任的社會氛圍,達到責任的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3.2 要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利益與責任是辯證統一的。要建立良好的社會責任保障機制,為那些承擔了社會責任但是同時也承擔了不良后果的人,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使得人們都有后期保障,這樣人們的責任意識自然會不斷提高。同時,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激勵機制,通過社會激勵來激發人們的責任意識,起到社會帶動效應。
3.3 建立責任制度
責任制度是指明文規定社會主體的責、權、利的規章制度。責任制度一方面既劃分了責、權、利之間的不同,這無疑對責任的實現具有外在的制度約束力,保證了責任的實現;另一方面,又把責、權、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增強了社會主體的責任感,有助于責任的實現。在現實生活中,要講責任心,也要講責任制:要有履責要求,也要有責任追究。只有把履責和問責結合起來,才能在全社會建立一種良性的責任導向,增強責任心,培育責任感,提高責任意識。
4 總結
責任,作為一種日益被重視的人格品質,正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它既能為社會與人的永存與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又能對人類文明程度與社會化程度做出質量上的規定。無數事實證明,只有全社會人員都形成良好的責任感,自覺去履行責任,那樣社會才能真正突破冷漠、破解社會矛盾、化解利益糾紛,這樣社會才能實現和諧,人類才能邁向進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作為個體,在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一個人的責任感越強烈,就越能激發出戰勝困難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氣,從而越能書寫出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