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道德修養課)教育教學是對大學生系統進行思想理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兩課”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彰顯課程特色、增強育人效果。本文在分析高職院校“兩課”教學的現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 “兩課”教學改革的思路及提高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 兩課 手段方法 教學質量 改革思路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1 高職院校“兩課”教學的探索和實踐
(1)針對高職學生特點,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內容。高職教育就業目標明確,具有明顯的職業特征,因此高職學生對學習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比較重視,順利就業是絕大部分學生的首選,而對政治理論課不關注,興趣不高。針對這一情況,高職院校的“兩課”教學從實際出發,不強調理論講述的系統性,章節內容的完整性和概念原理的全面性,而是加強“兩課”教學的針對性,過程的實效性和理性思維的實用性。教學理念上確立以高職學生為主體,以學理論管用、夠用為目標,在“精”字上下功夫。要求思政課老師上一門精品課,每個學期要有一次精彩課,每門課有一次活動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參與中激發學生求知、求實、求真愿望,在理論知識學習中滲透思想教育和精神培養,在無為中實現有為。
(2)適應新形勢,改革教學方式方法,開展網絡教學。新形勢下的高職教育,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和改進教學方法。課堂討論是目前普遍采用和取得較好效果的教學方法,適合“兩課”的各門課程,它注重師生互動,關注學習主體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交流,學生在討論、辯論中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學習、思想疑問得到解開,學生對政治理論和思想品德修養的熏陶得到內化。此外,資料閱讀、影視影評、外出參觀、專題報告、知識競賽、案例教學、小論文寫作、網絡教學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3)重視社會實踐,進行調查研究,體驗現實生活。政治理論抽象難懂、枯燥乏味,政治理論的生命力來源于社會實踐,又指導實踐。學生普遍希望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在高職課程體系中理論性最強的“兩課”中開辟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引入社會學知識,在課堂上延伸第二課堂,有理論、有實踐、有針對、有參與,學生在社會調查中了解社會,認識社會,了解自我,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素質。
2 “兩課”滿意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2.1 社會大環境因素
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局勢風云變幻,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顯現。我國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各種各樣思潮,特別是西方思潮涌入我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轉型期的深層次矛盾不斷暴露,價值取向多元化,這些變化必然反映到青年學生中來,必然反映到以貫徹黨和國家主流意志為己任的思想政治課中,面對復雜的時代背景,思想政治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2.2 教材內容體系因素
從學生方面看,對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的重要原因是:課程內容重復,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觀點編著滯后,不能反映科學技術發展、社會變化的哲學思考,課程內容脫離社會實際等等。此外,還存在課本形式呆板,知識性不新,可讀性不強,信息量不大等問題。
2.3 學生學習認知因素
大多數學生認為“兩課”開設對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是大有幫助的,但也有部分學生對“兩課”認識存在偏差。有的學生認為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才是本事,有利于就業,政治課考試即使優秀或滿分,招聘單位也不會優先考慮,實用主義或近視眼光作怪;有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不符合實際需要,政策理論有變化,因而產生懷疑;有的學生學習缺乏踏實的學風,上課不看課本不聽講課,只希望老師考試給及格就行,存在功利主義;還有的學生受社會不良信息影響,以學生的年齡和閱歷又難以辨別真偽或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等等,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
2.4 教學資源因素
目前,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除了書刊報紙外,還包括音響影視、電腦網絡和社交活動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因此,“兩課”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形式必須改革,與時俱進,才能使學生真正入眼、入耳、入腦。但由于高職院校“兩課”經費、設備、圖書資料的投入明顯不足,教師的教學資源和特長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兩課”教學要面向全校學生,舉辦的活動涉及面廣,只有爭取全體學生參與,效果才能顯現。
2.5 師資隊伍因素
提高“兩課”教學質量,應抓住師資隊伍素質這個主要矛盾。當前教師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知識更新不夠及時,政治理論和教研水平偏低;二是教材更換頻繁,政治理論課任課班級多,與學生談心交流機會少,沒有時間搞教研,導致教學質量不高;三是教師外出學習參觀少,視野不夠開闊,社會知識與理論知識脫節,“兩課”不夠生動具體;四是行政兼課多,影響活動的開展;五是教師責任意識還沒有完全到位,與“兩課”對師德的要求還有差距。
3 提高“兩課”教學質量的思路與對策
3.1 準確定位是基礎
“兩課”的定位,應該是立足改革,構建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并建立實踐教學、網絡教學和生活體驗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平臺,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兩課”教與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兩課”課堂對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發揮“兩課”在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從完善學生人格開始,樹立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畢業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成為政治素質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
3.2 師資素質是關鍵
課堂教學的成功,取決于老師的功夫。一要樹立科學教育觀,樹立德育教育理念,以培養綜合素質合格的人才為己任;二要樹立學生主體觀,使“兩課”教學充分體現理解關心學生道德人格、政治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三要樹立高尚師德觀,用教師高尚的人格品德熏陶、感染學生,用高尚的靈魂影響學生;四是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的進修培訓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積極承擔和參加科研課題;五是要創造機會走出去,進行考察調研,廣泛接觸社會,改變視野閉塞、狹窄的狀況;六是培養和發揮中青年教師主力軍作用,讓“兩課”教學充滿生機活力。
3.3 方法手段是重點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突破和創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要充分運用各種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開展教學工作,把多媒體教學手段、討論式講學、專題講座、資料閱讀、外出參觀、知識競賽、案例教學、社會實踐、小論文寫作以及開辟網頁等多種方法和手段整合,實現優勢互補。
總之,“兩課”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彰顯課程特色、增強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