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素質教育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通過“陽光課堂”模式的教育教學實踐,對語文教學中如何組織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使語文課堂“活”起來,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與總結。為語文教師更有效地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語文課堂,提供了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語文課堂 主動性 獨立性 創造性 活起來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在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面對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愈來愈多的的教育新模式輪番登臺,很多教育者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到底哪一種教育方法能更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呢?經過了傳統與現代的強烈碰撞,經典與潮流的巧妙融合之后,一種實用而又有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模式誕生了——陽光課堂。
“陽光課堂”的內涵是:培養學生高尚健全的思想品格,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積極進取的陽光心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以達到知識與方法的優質高效;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創設輕松快樂的學習環境;整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教師的專業品質,全面推進教育內涵的發展。
我校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發展“陽光課堂”教學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反復商榷與實踐之后,建構了“陽光課堂”下的語文學科“五步對話”教學模式。“陽光課堂”轉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陽光教學”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下面是筆者在實行“陽光課堂”教學實踐中,對自主學習的一些粗略的體會。
1 志向引導、興趣吸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語文課堂在渴求聲中“活”起來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學生的學習動機就其心理成分分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學習志向,二是學習興趣。
1.1 培養正確的學習志向,正視學習責任
教師應當引領學生意識到學習的責任,這對影響學習好壞的內因起決定性的作用。只有當學生真正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責任才能從教師的肩膀上轉移到學生們的身上。學生們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他們才能增強主動意識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去。
1.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枯燥乏味的知識講授不能保證年幼的學生學習志向的形成,他需要很多外因幫助他從“要我學”逐漸過渡到“我要學”的層面上來。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錯,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有了最強的學習動力。每個學生都具有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他們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或教學策略,喚起學生對學習的強烈需要和自我完善的意向,從而促進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具體操作可以是:設置懸念,激起求知欲望,引起學生認知興趣;提出問題,促進思考,產生探索興趣;開展活動,提供活動機會,提高學習興趣;設計練習,啟發參與,引發學習動機。
比如:我在教學《竹林深處人家》一課時,在上課伊始,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有關竹林的各類圖片,并配以清新優雅的音樂,給學生營造了置身竹林深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詢問學生對竹林的印象和感受。然后,讓學生聆聽課文的配樂朗讀,初步感受散文的意境。之后,我利用多媒體展現生活在竹林深處的人們的悠閑自在的生活。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體會竹農們豐收后的喜悅心情。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到散文的語言藝術之美。
2 尊重學生、積極調動,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讓語文課堂在表達聲中“活”起來
每個學生都有一種表現自己獨立學習能力的欲望。低估或者漠視學生的這種心理,忽視或者壓制學生獨立的要求,就會導致學生獨立性的不斷喪失,這就是傳統教育教學的根本弊端。我們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努力為他們創造獨立學習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1)多留給學生一些時間來獨立思考。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是培養有獨立行為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也是如此。所以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后,不要急于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應該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等學生們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之后再參與討論。這樣不僅避免了討論時無人發言的尷尬,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索的好習慣。
(2)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立觀點,培養學生的個性意識。每個學生由于遺傳素質、家庭環境、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形成了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是各自不同、各有側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學生存在的這種差異性,既是教育的基礎與現實,同時又是一種值得研發的寶貴財富。因此,有效的教學方式都應是個性化的,有差別的,是因材施教的,決不能“一刀切”。正如巴班斯基所說的那樣:“教育與個性的發展相統一又相聯系是教育過程的規律”,因此,作為教師應以期待的心情等待學生的發言,用激勵和贊許的目光鼓勵那些躍躍欲試卻又顧慮重重的學生。幫助他們分析矛盾的心理,鼓勵他們不要怕說錯,只要敢說,哪怕是說錯了,那也是一種勇氣。對一些不會表達的學生,教師要教給其方法,如先在心里想一遍,之后再說等,逐步使學生敢想、敢說、能說、會說。久而久之,學生們就會愿意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了。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認同,相互接納,各自的思維角度更廣了,思維空間也更開闊了。
3 重視體驗、提倡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語文課堂在疑辯聲中“活”起來
體驗是指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僅僅屬于認知、理性的范疇 ,它已經擴大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因此,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他表現在強調身體性參與和重視直接經驗兩方面。學習不僅要讓學生用腦子去想,還要親身感受,用自己的心靈去自悟。教師應鼓勵學生以自己的個人基礎、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科書進行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基于此,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強調“活動”、強調“探究”、強調“經歷”、強調“感悟”、強調“理解”、強調“運用”。
比如:語文學習不僅涉及文學藝術,還包括自然科學,社會歷史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重學科的整合,鼓勵學生從課外生活中獲取知識,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得到不斷的豐富與延伸。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課前要求學生查找與課文有關的各類資料;上課時,互相展示,并進行不拘一格的獎勵評比,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授課時,提倡以讀代講,通過有感情朗讀、背誦,在感知、感悟中積累。同時,使學生在情感和品質上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熏陶。
學生經歷了這么多的體驗活動之后,他會積累一定的經驗。而在這些經驗的交流與碰撞過程中,學生們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疑問。有句話說得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確,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不斷地“生疑——質疑——解疑“的過程,質疑能夠引導學生多角度創新思維。我在教學小說《心聲》一文時,針對本文的主題學生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多數學生概括的主題為:通過寫李京京渴望表達親情的心聲,來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真情,批評教育戰線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對此,我引領學生多角度思考,如從李京京個人成功的原因這一角度分析主題。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他們認為李京京最初渴望朗讀課文,在遭到了老師的拒絕和同學們的惡意嘲笑之后,仍不放棄想要讀課文的愿望,并刻苦練讀,最后在公開課上繪聲繪色地朗讀,得到了所有人的贊許。本文的主題也可以從李京京的角度出發,告訴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的拒絕或嘲諷時,不要灰心沮喪,更不要輕言放棄,而是要執著追求,用努力為自己爭取成功的機會。文學作品的閱讀是有悟性的,我們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對作品多角度地思考,從而使學生在思考中不斷地迸發出創新的思維火花。
4 公平公正、激勵為主,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語文課堂在評價聲中“活”起來
采用積極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從實際出發,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途徑。評價是端正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看到自己學習成果的重要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公平公正的鼓勵性評價,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行為。積極鼓勵創新,正面肯定,使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客觀公正,熱情誠懇地對待學生,使學生體會到評價的嚴肅性,進而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尊重個性,因人施評,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全方位地關注學生,通過積極正確的評價,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新性,爭取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在自主學習中越來越“活”,越“活”越實在,越“活”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