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人們對于大學語文課程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探索也一直在繼續,本文就當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構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 大學語文 課程 人文關懷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缺乏“人文關懷”是當前大學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1.1 重視知識傳授和講解,忽視學生情感,教學缺乏活力
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著重強調了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與結合。當前的語文教學“工具性”的教學觀過于強調知識的重要性,標榜知識目標的至高地位,對于語文知識的記憶、解題的技巧極為重視。教師更多側重于“課文”而忽視了“人”,教師把重點、難點及知識點作為自己的興奮點,忽視了學生們的喜怒哀樂。授課老師在進行分析和總結的時候往往采取劈章斬句的方法,其邏輯推演過程似庖丁解牛般,使得整個課堂生活的內容充斥著單調乏味的理性色彩,忽視了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使得教師的個性遭受到了磨滅,造成了“教”非教師所愿,“學”非學生所想的尷尬境地,最終導致學生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1.2 忽視學生主體作用,學生思維被僵化,缺乏情感養成
受“工具性”的語文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順理成章地成了絕對的權威,所有語言上的問題均被視為技術性的問題,通過簡單的灌輸教學方法,即“你不懂,我教你”。無論是從時代背景到作者簡介,還是從內容分析到寫作特色,均由教師一手掌控,沒有重視學生的主動、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靈氣遭受到壓制與扼殺,學生的思維大多存在著膚淺性、依賴性、無序性。受此影響,學生往往過于重視分數與歪曲知識的功用,沒有意識到語文知識的精神價值以及感情、意志與高尚情趣的自我培養的重要性。
2 構建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
2.1 語文學習與人的思想感悟相結合
通常來說,感悟式的語文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助于人文主義精神培養的,它是一種較為符合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
就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感悟性教學是一種采用自覺文化主體來實施的方式,它具備強大生命活力,是一種富有超越品質的文化建構活動。感悟性教學的目的旨在教人體悟人生的真諦,追求人生的至高理想,使得生命精神獲得充實,進一步把生物學上的個體生命演變為文化學上的,具有獨立尊嚴的自由價值主體。經由感悟,對生命形成一個深刻的理解,只有這樣才可能產生對生命的執著,使得人生充滿意義與精彩。而感悟式教學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把對人的生命內涵與意義的追求作為目標,歷經積淀并鞏固為學生主體的精神根基,這一價值取向直接促使人們思想的形成。
倘若教師僅僅是為了應付教學工作,局限于語文課本上的知識展開對作者感情的分析,學生迫于考試的壓力而記憶文章的核心思想,然而這依然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無法在學生的內心生出任何波瀾與新意。只有經過了老師與同學的一起理解與感悟,再充分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與體驗,才可以內化為師生自己的有生命情感的、可以豐富生命情感與意義的文化知識。
2.2 語文教學與人的發展相結合
高校語文教師不單單要教授給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增加學生的分析和創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經過如此成長的學生才有可持續發展性。因此,我們的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改變高校語文單單重視教師分析、學生記憶的單一模式,要多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造性。
一方面,在研究性的思考過程中,學生能夠較好地把握住作品的內涵特點,形成對作品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對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能起到好的培養作用,讓他們養成主動學習和研究這一好的習慣,最終使大學語文教育成為學生學校學習轉入終身學習的起點,擔當著學生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發展的橋梁,逐步讓學生從接受式學習過渡至研究性學習,將學生發展成為一個善于思考、富有創造性的人才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口才將能得到出色的鍛煉,思辨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養。在應用這一模式時,我們可以把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研究討論,達到方便學生間的交流,增加學生發言機會的目的。
2.3 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與生活相結合的模式,即實踐型的教學模式,是指在適當的情況下,能夠把學生的高校語文教學與他們的生活實踐相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通過組織一些的文學社團,展開諸如詩文朗誦比賽,或者演講辯論比賽等等這些實踐教學活動來鍛煉與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可以以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組織學生去參觀本地乃至外地的文化遺跡和自然人文景觀。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成功地使他們由厭學逐漸轉向樂學,而且能使得學生在緬懷古人,游覽名山大川的過程中,將人類與生具有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以及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內化為他們自覺學習的動力,倍加珍視中國古代文化遺跡,更好地激發彼此心中的奇氣、志氣。與此同時,在親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同時,使他們對自然、對世界、對生命萌生出熱切關注和熱愛之情。將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語文的學習更加具有生動活潑的生活色彩。
2.4 建立互動型的新型師生關系
作為具有獨特情感的個人、大學生不是一味的被授予某些東西的物體,他們是能動的潛能器,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器。所以,我們應當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建立互動型師生關系,這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系的目的是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引導或者設置情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得到更好的激發。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為探究某一問題,會出現師生進行對話。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彼此各自憑借自己的經驗,通過自己獨特的精神表現方式,通過彼此心靈間的溝通、彼此不同意見的交流、或左或右的思想碰撞,促成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全面發展。在互動型的師生關系中,彼此的知識經驗、學習態度觀、邏輯思維、言語表達、團結合作等諸多方面得到檢驗,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
3 結束語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的基礎教學學科,它是人文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不斷開展基于“人文關懷”角度的教學模式的探索是目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所要面對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對于推動大學語文新的教學目標的實現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艷軍,季紅艷.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 汪梁,魯洪偉.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0(5).
[3] 劉曉梅.淺談語文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及其對策[J].華章,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