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蘇州同盟會成員為倒程迎陳發起的洗程會事件,被江蘇都督程德全事先得知并很快掃除。洗程會的失敗,反映了袁世凱成為大總統后與立憲派人士、舊官僚相結合,打壓革命派,革命勢力因此受挫的變化。革命派內部的分裂、渙散也是民國初期從掌握政權到逐漸喪失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 洗程會 袁世凱 立憲派 同盟會
中圖分類號:K258.2 文獻標識碼:A
1 洗程會①事件經過
1912年5、6月間,蘇州的同盟會成員柳成烈、朱葆成,蒯氏兄弟等企圖逼迫江蘇都督程德全下臺,迎接陳其美取代其作江蘇都督,計劃于6月1日聯合新軍四十六標發動事變奪取江蘇政權。但由于事情提前泄露,密謀活動被程德全親信盧鹿平得知,老練的程德全先發制人派憲兵和商團將主要成員逮捕并判以死刑,借此機會瓦解了蘇州的革命勢力,加強了對江蘇的控制,至此革命黨人的謀劃告以失敗。
洗程會以柳成烈為指揮,參與謀劃的有先鋒團團長朱葆成,他手下的先鋒團“名義上屬于江蘇軍政府,實際上確實滬軍都督陳其美系統的武力”,②還有蘇州的富戶蒯氏兄弟蒯際唐、蒯佐同,其中蒯繼唐在一月被陳其美任命為滬軍都督府特派聯絡員,蒯佐同則是由伍廷芳、陳其美領導的上海共同促進會委派組織蘇州分會的負責人,其他還包括柳成烈、程宏、吳康泰等人。根據他們的身份,可以推斷這次洗程會事件是和上海的同盟會機關、甚至陳其美密不可分的。那么為什么革命黨人要謀劃這次行動,這次行動為什么會被程德全輕而易舉的打壓下去?筆者認為這和袁世凱擔任總統后對革命黨人打壓的政策,立憲派與革命黨在全國的爭奪,革命黨人與光復會等革命力量的分裂分不開的。本文將就這三個方面分析當時的形勢,以期從洗程會事件出發,認識辛亥革命后初期革命力量的消長。
2 袁世凱對革命力量的打壓
清朝的實力派人物、野心家袁世凱上臺后就開始對革命力量進行打壓,建立自己對中央及地方的控制,極力擴大個人權勢。在中央政府中,孫中山和同盟會的領導人相率下野。由袁世凱控制下的、最初的唐紹儀內閣,十名總長中,同盟會成員共得到五個席位。但其實革命派只是掌握了無關緊要的幾個部門,其他要害部門內務、陸軍、海軍、財政、外交無不都掌握在袁世凱的親信或追隨者中。地方上,袁世凱則在成為大總統后,希望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實現“行政之統一”。由于各省的光復與政府的建立并不是他所控制的,他只能從默許各省自治到干涉各省政務。這種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低調行為,都受到了阻撓。所以在開始的一年里,地方上主要是原有勢力的斗爭,他只是在背后通過收買分化等手段間接施加影響。
在江蘇地區,程德全在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被任命為內務總長,因此江蘇議局推舉莊蘊寬為代理江蘇都督。莊蘊寬雖主張改革,和新軍交誼,同情贊成革命,但其與程德全同為舊官僚,在革命后的政治立場上和立憲派人士相同,都希望依靠袁世凱早日恢復社會秩序,因此在許多問題上站在袁世凱一邊,和革命黨人相左。1912年1月至3月間蘇州發生多起米店、錢莊等商行遭哄搶的事件,商民借盼望程德全會蘇主持大局。于是袁世凱上臺后,重新任命程德全為江蘇都督駐守蘇州。
在軍隊方面,臨時政府北遷后,南方還留有大量軍隊。袁世凱為了瓦解革命軍,任黃興為南京留守府留守,實際上是想借助黃興的地位解散南方軍隊。當時整編裁撤軍隊的最大問題在于有兵無餉,軍隊易發生嘩變,袁世凱正是想借助黃興革命前后積累的威望幫他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如果出現兵變,責任自然也落在在黃興頭上,屆時更可趁機詆毀革命領袖黃興。
在當時那個混亂的時代,應當說是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為保存革命力量,保留軍隊是必要的。但當時許多革命黨人認為民國成立之后就可以功成身退了,黃興甚至也是這樣想的。因此一方面是由于當時面臨的財政困難,另一方面處于此想法,黃興數次請求辭職,袁世凱一開始不答應,后來見軍隊裁撤基本完成,就調程德全接手南京留守府事務,管理留在江蘇的軍隊。
當時同盟會的一些人士意識到黃興主動辭職,放棄軍權的危險性有所察覺并試圖挽回。陳其美得知此消息后,意識到黃興離職后自己將在江蘇陷入孤立的地位。因此一方面挽留黃興,另一方面在蘇州發動政變,想要推倒程德全而自為都督,把江蘇牢牢控制在革命派手中。洗程會事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袁世凱的北京政府傾向于把各省的控制權交到與他貼近的舊官僚與立憲派手中,對于革命勢力則極力鎮壓,客觀上為程德全消滅“洗程會”提供了有利條件。
3 立憲派與革命黨人的爭奪
立憲派和革命黨人雖然在辛亥革命中都是推動革命形勢發展的積極力量。但是由于他們自身性質、追求的目標的不同,在革命后就開始分化對峙的局面。立憲派人士在革命前就是既得利益者,他們希望有一個利于他們發展工商業的安定的環境,急于恢復被革命打亂的順序。而革命黨人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秩序,來獲取經濟政治利益,或者把利益分割給百姓,這種主張自然是得不到立憲派人的支持的。由于革命前立憲派人士就依靠咨議局、商業聯盟等鞏固了自己的地盤,使得立憲派人士有先入為主的優勢,“立憲派成了主人、革命派成了客人”。③
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兩派就開始了權力的角逐。在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由于政權掌握在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手中,立憲派人士在爭奪中并不占上峰,但是他們大多數是大工商業者,對政府及軍隊的經濟狀況可以施加影響。然而,由于袁世凱的當權,形勢為之大變,立憲派人士希望借擁戴袁世凱鞏固自己的地位。
江蘇是東南經濟最為發達之地區,也是同盟會主要活動區域。擁袁勢力控制江蘇,將對南方的革命黨人是一個重大打擊。當時江蘇有滬軍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一山不容二虎,爭奪江蘇都督的明爭暗斗一直沒有停止過。
一方面,革命派人士在南方光復后一直謀求江蘇都督的職位。另一方面立憲派在陳其美任上海都督后,對他的攻擊一直沒有停止過。要求陳其美辭職的請愿、輿論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滬軍都督府,立憲派骨干唐文治、趙鳳昌、沈恩孚等十三人聯名向陳其美寫信,提到“上海亦蘇省之一部分,若行政亦經分離,殊與全省有礙,擬請從長計議。”④第二次在1912年2月清帝宣告退位,孫中山將要把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之時,立憲派人士趁此又要求取消上海都督。但是由于這兩次都是在革命形勢高漲、革命黨人掌握政權的時候,而且陳其美光復上海的威望還在,因此都沒有成功。但是在1912年6、7月間,袁世凱已在北京當上了大總統,一方面收買上海的商會等力量,一方面他示意蘇籍國會議員職責陳其美“盤踞滬上,傭兵自雄。軍政府應撤不撤,梗國家之統一。”⑤這次陳其美逼于無奈只能在8月自動解職,江蘇全部落入程德全手中。
洗程會就發生在立憲派第二次和第三次向陳其美發難期間。期間立憲派和袁世凱結成同盟,共同侵占革命派人的地盤與權力,二者的力量是只有三個月執政經驗的革命黨人所無法比擬的,因此革命黨人敗了下來,而無法撼動江蘇導向舊勢力的趨勢。
4 革命黨人自身的渙散
在武昌起義后,革命陣營內部為了爭奪領導權互相殘殺的例子不少。在上海,陳其美殺了光復會領袖陶成章;在長沙,譚延闿殺了焦達峰;在武漢,黎元洪假手袁世凱誘殺了共進會的重要領袖張振武,都是革命黨人自毀長城的做法。
光復會方面,也對同盟會有很多不滿。1911年底和程德全、張謇等舊官僚、立憲派人士成立全國統一聯合會,與同盟會作對。這些都擴大了革命黨認識內部的分裂。
同盟會自身組織是十分松散的,各個同盟會會員,在實際的政治活動中通常只是本著自己的認識和彼此間的歷史關系,共謀進行某一活動,或是各行其是,自由行動。所以洗程會計劃會提前泄露,和同盟會自身謀劃的不嚴密、組織渙散有直接關系,其失敗也是有跡可循的。再者,洗程會的行動是嚴重缺乏群眾基礎的,和群眾的聯系很少。當時的蘇州民眾大多是很信服程德全的。因為蘇州人認為蘇州光復,擺脫清廷的壓迫全靠程德全的反正,使得百姓免遭戰火。最后,當時新軍四十六標之所以同意柳成烈等人的計劃,很大程度是由于和張勛留下的江防營三營的矛盾,而江防營早在這次事件之前就撤離蘇州,新軍的不滿對象消失,因此對這次事件的投入與支持大打折扣。綜合以上原因,程德全才能夠很快把這次事件化解,把它引起的社會動蕩降到最低。
5 結語
袁世凱、張謇、程德全都曾在清廷當過官,又都參與到清末的立憲運動中。辛亥革命后,他們站在同一陣線,以袁世凱為領頭,服從袁的命令,成為阻礙革命的消極力量。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比他們,政治經驗不足,對當時的形勢認識不清,認為辛亥革命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已經成功了。但是同盟會內部有兩種取向,一個是發展實業來富強國家,另一個是建立政黨政治。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辛亥革命中,投機人士混入革命陣營,革命派內部不團結的問題,對當時的形勢的嚴重性和繼續革命,與袁世凱等作斗爭的必要性認識不足。洗程會事件的失敗就是民國初期革命派消極性發展的表現。
注釋
①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洗程會事件,首先是由蘇州文管會的胡覺民通過訪問與此案有關的華菊如、曹紫宸等老人了解到,后又由揚州師范大學同志通過其口述整理出來的。之后在一些紀念文章中也有類似的敘述,這一事件也被認為是以確實發生過的事件。1993年吳讱先生在通過《洗程會質疑》一文對“洗程會”和“洗城會”提法的準確性提出質疑,但沒有否定這一事件是真實發生過的。本文為敘述方便,仍采用“洗程會”代指這一事件。
② 《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出版發行.江蘇文史資料辛亥江蘇光復:55.
③ 金沖及著.辛亥革命研究.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99.
④ 朱馥生,姚輝著.陳英士先生文集(臺北):14.陳英士評傳.團結出版社,1989:98.
⑤ 朱馥生,姚輝著.陳英士評傳.團結出版社,1989:100.
參考文獻
[1] 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江蘇文史資料第40輯.辛亥江蘇光復,1991.
[2] 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江蘇文史資料第49輯.民國江蘇的都督和省長,1991.
[3] 廖大偉著.1912初試共和.學林出版社,2004.
[4] [美]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5] 湖南社會科學院編.黃興集.中華書局,1981.
[6] 金沖及著.辛亥革命研究.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7] 朱馥生,姚輝著.陳英士評傳.團結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