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與生俱來就被賦予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為保障這些權利不受侵害,人們通過讓渡部分權利、訂立契約來成立政府。故政府的正當權力,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損害這些權利,人民就有權改變或推翻它,包括權力來自人民、由多數人治理的民主政體。權力分立、訂立憲法等手段可防止暴政產生。但三權分立原則不宜被當代中國借鑒。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民主思想 三權分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在學習人教版高一歷史辛亥革命一課時,學生問:“辛亥革命前,隨著新式學堂的勃興和留學教育的發展,革命知識分子的隊伍不斷壯大,他們把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進行大力宣傳?!备锩箢C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雹贋槭裁础白杂善降扰c天賦人權”、“民主與法制”常常一并出現?人民能否起而推翻不能保障“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的政府?當時實行的三權分立政治體制能否借鑒于今天的中國?
筆者現就對這幾個與民主思想相關問題的探索作一嘗試性的論述,以求教于同行。
人類發展初期生產力低下,為使自己更好地生存下去,勢必要與他人和睦共處、團結一致,保存并不侵犯他人首要的、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天賦權利——生命、健康、自由和財產安全,沒有任何人享有多于他人的權利,也沒有統治與被統治等現象。每個人都愛他自己,都過著自由、平等的生活,尋求并保存對自己真正有利的東西以達到利益的最大化,即盡最大努力保持自己的存在,這是人類的本性。
隨著生產工具的發明改進,人類各種能力不斷提高,為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人們彼此間開始發生沖突,每個人都主張自己擁有的自由,他人自由就受到了損害。尤其是剩余產品致使私有制出現,逐漸泯滅了人類的天性,互相侵害的行為產生。于是,人們為了趨利避害,保障自己按照理性而自由的原則生活,保障自己的生命、財產和社會安全,以便不使自己成為逆來順受的奴隸,從而實現自我保存的目的,人們便決定互相訂立契約,把個人的一部分自然權利,轉讓、放棄、讓渡給一個公共的最高權力,由此產生了保護人們整體利益的國家或政府。人人放棄對等的一部分自然權利,在實際上就等于大家都沒有放棄、仍是自由平等的。因是共同體各成員之間的一種公平約定,是人們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的,對一切人一視同仁,因此人們遵守自己的規定、服從共同的最高權力,就并不是在服從任何“他”人,而只是在服從訂立契約者自己的意志。這種約定除了公共幸福的目的之外,不能再有任何其他的目的,并且又憑借公共的最高權力作保障,因此是有益而穩定的約定。訂立契約的主體是人民,所以這種權力不是神授的,只能由人民在一起相互訂立“契約”,自愿而無條件地放棄或讓渡一部分“自然權利”,交給作為第三方的某個人或某些人,使他們具有權威進行統治,人類也就從無政府狀態進入到有政府的和平與安全狀態。
這種權利的讓渡并非全部權利的轉讓,一些極為重要的權利,如生命權、財產權、對政府的監督權和反對權仍舊保留在人民手中。僅得到部分委托權對社會進行管理的政府不可能擁有專斷、絕對的權威,國家主權的真正擁有者是人民。政府只是人民與主權者之間所建立的中間體,它的職能就是使二者相互適應,它負責通過運用法律來維護社會自由與政治自由,使人有保障地發展身心、沒有約束地運用理智,而絕不是把人從理性的動物變成畜生或傀儡。因此,政府的產生并不是契約的內容或契約本身的目的。只有在人民自由、平等地表達意志的基礎之上,通過社會契約建立起來的政權才是合法政權;合法政權也必須按人民的普遍意志行使權力;如果政府不能保障反而侵害人民的基本自由、福利和安全,人民便有權認為契約已被違背,有權收回委托,并將它重新交給能夠保障自己安全與權利的人,甚至有權使用武力推翻不作為甚至暴虐的政府。統治權只是一種“代辦權”,因此人們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專制統治,不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把人民的合法權利歸還給擁有最高權力的人民的革命就是正當且順應民心的。這就是“人民主權論”的核心內容。
有關民主概念的爭論,大體集中在五個方面:由誰統治?在什么限度和范圍內統治?以什么目的為名?采取直接手段還是間接手段?在什么條件下和約束下統治?②社會契約論與人民主權說成為近代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礎,因為這些理論顯示了政府權力的來源,決定了政府必須對誰負責的問題。在暴君政體即專制政體之下,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君主把自己看成一切,擁有無限制的權力,其個人意志就是法律,通過生殺予奪的大權對國家實行獨裁統治。民主制、貴族制和君主制則優于專制政體。政權屬于全體人民的是民主政體;屬于少數人的是貴族政體;而個人按照法律并且依靠貴族來統治國家的則是君主政體;一定歷史時期這三種政體都是合理的。
其中民主制是對獨裁統治和君權神授的徹底否定,是指政府的權力來源于被統治者的認可,且公民有權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參與決策過程。有關民主的學說和理論即民主思想。
民主一詞在英文中為“Democracy”,最初源于希臘文的Demokratia,是由Demos(意為人民)和Kratos(意為權力、統治)二詞組成,即人民的權力、多數人治理的政體,是相對于專制或寡頭政治而言的?!白鳛橐环N政治制度,民主可以包括三種含義,即國體、政體以及公民一律平等,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權利?!雹?/p>
在民主政體中,沒有人把他的天賦之權完全絕對地轉讓給他人,以致他對國家的事務再也無權發表意見,重大問題取決于社會大多數人的意志,每個人只是把部分天賦之權交付給一個社會的大多數,而自己在許多問題上都可能成為社會大多數的一分子。這樣,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與他們在自然狀態中沒什么不同。因此,在諸多不同政體中,民主制是最自然,也是與個人自由最相合的政體。
但任何一種國家形式,都可能因為腐化、墮落、官僚主義、濫用權力、不負責任等而蛻變成暴政。一旦統治者不以法律而以個人意志為準則,不以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而以滿足個人野心和其他任何不正當的貪婪欲望為目的,暴政也就隨之產生。其他政體也像專制政體一樣,一旦把人民賦予自己的權力應用于任何其他不正當的目的,不論運用權力的是一個人或多個人,都同樣會產生暴政,民主政體也不例外。
限制政府、防止權力濫用、防止暴政形成的另一個有效途徑,是通過國家內部對統治者的權力進行分割、實行分權的原則。法國的孟德斯鳩繼承和發展了分權思想,明確劃分國家權力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形式?!爱斄⒎嗪托姓嗉性谕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雹芰⒎嗍侵赶碛杏靡灾笇绾芜\行國家權力來保障整個社會及其成員權利的權利,是國家的最高權力,它的創立是為了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生命財產的安全等,因此,立法權絕不能是獨斷專橫的權力。因為并不需時時制定新的法律,故而立法機關沒有經常存在的必要。當法律制定之后,立法者便重新分散,并受他們自己所制定的法律的約束與支配,這就使得他們在制定法律時注意為包括自己在內的公眾謀福利。執行機關卻必須經常存在,因為需要擔當時常執行法律、使法律具有持續效力的重任。立法權不但是國家的最高權力,而且當共同體一旦把它交給某些人時,它便是神圣和不可變更的;如果沒有得到公眾所選舉和委派的立法機關的批準,任何人的任何命令,無論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權力做后盾修訂法律條文,均不具法律效力與強制性。
法律可以作為政府的工具用來協調各種社會關系以使公眾利益得到保全,更可以作為人民防止政府暴政的有力武器。法治則成為保障天賦之權、實現民主政體必要而有效的手段。因為人民與政府訂立的那份授權書,就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人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其中規定了人民允許政府行使的權力,同時也規定了對抗政府違反契約而使人民可能受到侵害時進行自我保護的基本權利”。⑤
而自然法認為在具體的人為制定的法律之上還有一套更高的法律,這個法律是所有的人,不分國家、地區、民族都必須遵守的,沒有任何人去刻意訂立,但所有的動物都自然遵從的一定規律。 “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給一切動物的法律。因為這種法律不是人類所特有的,而是一切動物都具有的,不問是天空、地上或海里的動物。”⑥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從大自然那里獲得了不可剝奪的權利,意即自然法則賦予人們不可剝奪的權利;故而人定法均不得與自然法則相抵觸,不得侵犯人的自然權利,否則,即為“非法之法”。
自然法思想簡言之即自然界中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卻又必須為人所遵循的理性,它們借助自然界的客觀物質表現出來,控制著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思想家們則把抽象的理性與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質結合起來,欲用自然界對人類的重要性來說明普遍理性的重要性,而人定法則是諸多神秘理性的具體化、精密化。法律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人人必須服從法律?!胺赡耸歉灿谧匀坏淖罡呃硇?,它允許做應該做的事情,禁止相反的行為。當這種理性確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充分體現,便是法律。”“法律是根據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對正義的和非正義的區分,人類法律受自然指導,懲罰邪惡者,保障和維護高尚者?!雹?/p>
但人類的自然狀態缺少公認的是非判斷標準和裁判違背自然法則的共同尺度——眾所周知的、確定的、明文規定的法律,缺少有權依照既定法律裁判一切糾紛的知名而公正的裁判者,缺少堅持并執行正確判決的權力。為彌補這些缺陷,人們便訂立契約,成立國家,制定法律,以保障人們與生俱來的生命、自由、財產等自由權利。
不過人們的自由權利又最容易受到來自權力方面的限制和侵犯,畢竟“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我們可以有一種政制,不強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強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許可的事?!雹嘁虼?,必須通過建立民主制度對政府權力進行有效的限制和約束,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護公民的自由權利,這是民主制度的出發點和歸宿,而實現這一目的的必要保障就是訂立憲法這一國家根本大法及法律。一方面,“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⑨另一方面,“憲法就是國家與人民的關系法,憲法規定公民權利,目的就是為了對抗政府或國家對公民生命、自由和財產的可能侵犯,這是立憲的主要目的之一。……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是兩方面的:一是規定權利,二是限制權力”。⑩近代啟蒙思想巨匠盧梭曾主張:“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鐣刃蚰耸菫槠渌磺袡嗬峁┝嘶A的一項神圣權利。然而這項權利決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約定之上的?!磺辛⒎w系最終的全體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歸納為兩大主要目標:即自由與平等。自由,是因為一切個人的依附都要削弱國家共同體中同樣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為沒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 作為獨立個體的公民的自由權利有其應有邊界——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權利,這就需要通過憲政和法治制度加以確認和保護;同時對政府的權力也要通過憲政和法治制度予以確定和限制,從而使人們按理性的指導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契約論就是憲政的思想淵源,民主政治的前奏。契約的訂立是雙向的、自愿的,在契約之下,統治者的權力以被統治者的同意為前提,來自于被統治者而非全能的神……在沒有契約論的年代,有民主,卻無憲政。但在契約論的基礎上,人民成為權力的最終所有者便成為可能,當國家權力成為全民共有之物時,人民就成了簽訂契約的主體,從而不再獨自(作為個體)被動地為契約約束,契約論的出現讓君權神授論開始站不住腳。這樣一個真正意義的憲政也就產生了。”
三權分立制度是根據近代分權學說建立起來的,理論基礎是與社會契約論相結合的近代自然法學說,被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采用,但因各國國情不同而有不同形式,在中國則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辛亥革命成功后,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運用西方的分權學說,結合中國歷史上的統治經驗,創立了五權憲法理論,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之外,加入監察、考試兩權。當時頒行的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最重要的價值,是采用頒布國家根本大法的手段承認主權在民,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毛澤東同志說,“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階級性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它的民主共和思想基本原則是有歷史借鑒意義的。
與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不同,當代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憲法中雖也分別規定了全國和地方權力機關(即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地位、產生、職權、職責等,卻堅決反對西方國家所通行的“三權分立”原則。
盧梭就曾主張在民主制度下,既然每個公民都參加了社會契約的訂立,那么國家最高權力就是全體人民的總的意志的體現,故而只應加強這個權力而不應削弱、限制或侵害這個權力,因為人民的總的意志是不能分割的。在他看來,在民主共和國里,為了防止行政機關以私人意志代替人民意志,就應該建立經常性的人民監督制度:定期召集人民大會,由人民大會作出決定:是否愿意保存現存的統治形式?政府權力是否仍保留在現任人員手里?如此一來就使行政人員永遠處于被罷免的威脅之中,他們就不敢任意踐踏民意而是竭盡全力地執行人民的意志。行政權力的受任者不能成為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并竭誠為人民服務,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或撤換他們;對這些官吏來說,絕不是與誰訂約的問題,而只是服從人民意志的問題;在承擔國家所賦予的職務時,他們只不過是在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并沒有為自己謀私利的任何權利。
鄧小平也曾多次批判三權分立制:“我們講民主,不能搬用資產階級的民主,不能搞三權鼎立那一套。我經常批評美國當權者,說他們實際上有三個政府。當然,美國資產階級對外用這一手來對付其他國家,但對內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煩。這種辦法我們不能采用。” “關于民主,我們大陸講社會主義民主,和資產階級民主的概念不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權分立、多黨競選,等等。我們并不反對西方國家這樣搞,但是我們中國大陸不搞多黨競選、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痹跁娒绹翱偨y卡特時他尖銳地指出,“中國如果照搬你們的多黨競選、三權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動亂局面?!覀冊u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條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
注釋
①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2,64.
②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中譯本:191.
③ 沈宗靈.比較憲法——對八國憲法的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34.
④⑧孟德斯鳩著.論法的精神(上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54-156.
⑤⑩魏定仁,甘超英,付思明.憲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39.
⑥ [古羅馬]查士丁尼.法學總論(第1卷)[M].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5.
⑦ [古羅馬]西塞羅著.論共和國.論法律[M].王煥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220.
⑨ 列寧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48.
盧梭著.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6-22.
李濤.美國的夢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5-6.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27.
劉祚昌,光仁洪,韓承文.世界史(近代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9.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5,2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