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為文獻源,首先在肯定的語境中揭示出由歷史、總體性、主客體的統一等概念構成的歷史辯證法的人學內涵,然后在否定的語境中闡明盧卡奇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非主體“物化”以及科學合理性的批判,在一正一反的邏輯定位中凸現出無產階級的主體性正在于:它是在自己的階級意識當中按照辯證法的方式來生存的,重構無產階級的歷史主體地位。
關鍵詞 歷史 辯證法 階級意識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識碼:A
喬治·盧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美學家,他在著名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中,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指認為一種歷史辯證法,以物化、總體性、階級意識、主客體的統一等概念和范疇對傳統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做出了獨到解釋,將作為歷史同一的主體—客體的無產階級的主體性從修正主義和“經濟決定論”的蹂躪中拯救出來,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重視主體的視角。
1 歷史辯證法的人學內涵
盧卡奇結合對處在資本主義社會狀態之中的“人”的理解,分析了辯證法的作用,極力強調要確立一種總體性的辯證法觀念。辯證法就是首先讓人自覺到自己的自由本性和理想生存狀態,然后再實現向“真正的人”的復歸。
1.1 辯證思維的支柱——總體性
《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的副標題是“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這種辯證法的實質就是總體性。盧卡奇把總體性看作方法論的精華,“具體的總體是真正的現實范疇”,①它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內容而不僅僅停留于表面現象,并深入事物內部的辯證關系,把主體和客體當作統一的整體來把握。對于盧卡奇的總體性范疇,不能僅從認識論的角度去理解,還要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總體性原則是同主體性原則結合在一起的,世界之所以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是因為它最終來源于一個同一的主體—客體的相互作用,在這個意義上,總體性與主體性便是同質的。總體性或主體性范疇所要突出強調的是:人是歷史的主動的創造者,而不是消極被動的服從者,這就闡明了作為歷史主體的無產階級的能動性,把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理解為主體辯證法或人學辯證法。
1.2 歷史是主體—客體的統一
“歷史”是盧卡奇早期思想的中心概念,辯證法本質上是屬于歷史的,歷史的本質在于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并且是按照辯證法的原則來運動的。盧卡奇的歷史概念具有濃厚的邏輯演繹的特點,歷史是主體—客體的統一。歷史之所以能消除主體與客體、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以及自由與必然的僵硬對立和界限,最根本的在于歷史是主體能動創造出來的客體,亦即作為客體的歷史還必須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這樣一來,思維不再是脫離存在的純粹思辨,而是以存在為對象、對存在的觀念把握;客體也不再是與主體相對立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主體的創造物,并且與主體處在相互作用之中。主體與客體在歷史的基石上融為一體。
2 對資本主義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
2.1 對非主體“物化”的批判
物化是每一個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所面臨的必然的、直接的現實性,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代替,人的生產勞動的創造物反過來控制著人。由于物化現象的侵蝕,無產階級逐漸失去了革命的批判和斗爭精神,喪失了主體意識。盧卡奇認為,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發現了人的社會關系的“物化”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短暫的歷史現象,因為根據歷史辯證法,人類歷史也要經歷自我肯定、否定,最后揚棄自身達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中間的否定階段即對應于資本主義的物化階段。隨著生產力的大發展以及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人類主體在其自覺行動中逐漸掌握了社會的“總體性”,意識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商品、貨幣、資本等拜物教現象不過是一種假象,因而非主體“物化”現象終將是要被消除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歷史與階級意識》實際上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生存異化的特殊環境所引起的一種對整個人類歷史生存邏輯的反思和關照。
2.2 對科學技術合理性的批判
面對資本主義生產形式已經實現了高度機械化與自動化的現實,青年盧卡奇開展了對科學技術合理性的批判。一方面,生產過程通過分工變得越來越精細,勞動成了孤立的事實;另一方面,資本家為了提高競爭力,必然精確計算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這種生產中的客觀的、科學的合理化和機械化尺度,使人的活動日益從屬于機器生產系統。工人被徹底地原子化了,從根本上喪失了主動性,變得越來越呆滯和愚笨。這種來自于客觀、精確的科學技術合理性對于無產階級的奴役,比原來那種來自物的力量的壓迫要更可怕,因為科學發展越完善、越深入,人就越受科學技術的統治和壓迫,人的非人化傾向越突出。盧卡奇的這一觀點對于理解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過程的剝削本質是具有重要理論意義的,“因為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內部發生的新情況:從人造物對人的奴役到人類主體自身本性—理性的自我奴役的某種轉移”。②
3 重構無產階級的歷史主體地位
3.1 歷史的真正主體——無產階級
要揚棄資本主義的非主體“物化”以及科學技術合理性對人的奴役,必須重新把人確立為資本主義生活世界的真正主體,這個主體不僅是認識主體,而且也是實踐主體。工人或者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最物化的階級,他在這個社會中被奴役、被壓迫的處境迫使他要去認識整個社會,變革資本主義現實,因此克服和消除物化的力量只能是無產階級自身,這就決定了他是變革資產階級社會的實踐主體;無產階級要維護自己的生存權利,徹底改變自己受奴役壓迫的處境,就必須正確認識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進而徹底看清自己所處的階級地位,而這種認識只有堅持總體性的辯證方法才能獲得,并構成了無產階級的變革資本主義現實行動的前提。在這個意義上,無產階級既是自己認識的主體,也是自己認識的客體,更是改變自身生存境遇的實踐主體。這樣,無產階級所處的特殊歷史地位,決定了他是資產階級社會中同一的主體—客體,無產階級的歷史主體地位就被重新確立起來,但是無產階級是隨著近代大工業發展起來的,他并非一開始就處于自覺狀態,而是經歷了一個從自在到自為、從自發到自覺的發展過程。
3.2 階級意識的覺醒
盧卡奇將無產階級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同一的主體—客體,集中寄托在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上,這是因為人只有在能夠按照客觀力量思考自身的存在,為自己確立生存根據的時候,才成其為主體。“只有當人類清楚地洞見了自身的生存基礎,并據此對這種基礎加以改造的時候,真理才會具有一種全新的面貌”。③在盧卡奇那里,階級意識就是作為具體的歷史主體的人的反映自身生存理想的那種反思和追求,即“理性的適當的反應”,④這種反應要歸因于生產過程中特殊的典型的地位。于是階級意識作為一種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意識,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社會的總體反應,亦即無產階級對其自身與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完整認識,只有依靠這種階級意識,無產階級才有可能把自己作為一個主體來看待。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必須通過階級意識的覺醒,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貨幣、資本等拜物教現象的本質性以及自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所處的歷史地位和擔負的歷史使命,挖掘自身發展過程的主體性,開始成為自己生成自己、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的辯證統一的歷史性存在者。
3.3 無產階級的歷史主體性
主體的自我生成、自我異化和揚棄異化的過程,盧卡奇把它叫做歷史,也叫做辯證法。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的歷史性生存方式就是按照辯證法所提供的意義來生存。在盧卡奇那里,辯證法的總體性原則又是歷史主義和主體主義的原則,“當無產階級尚處在自在階級的時候,它僅僅是客體,它的意識是客體即商品的自我意識,它要超越自在的存在而成為自為的存在,就必須正確地運用辯證法,運用總體性的歷史主義的認識方法,透過資產階級社會表面的各種物化現象揭示其本質”。⑤然而辯證法又需要依靠一種人類的自我意識即階級意識來顯現,辯證法的革命意義在這里就表現為:它以其階級意識的方式,深入到人性的根基,深入到資本主義的根基,從而破除資本主義狀態下人的物化和異化。因而無產階級的主體性便凸現出來:他是在自己的階級意識當中按照辯證法的方式來生存的。假如無產階級不能在理論即階級意識上自覺起來,把自身的階級地位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客觀存在在“歷史的具體總體”中統一起來;不能按照辯證法的方式來生存,打破主體和客體僵硬的二重性,他就不能使自己成為真正的歷史主體并完成他的歷史使命。無產階級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成為事實上的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才能從自在階級上升為自為階級,最終確立其歷史主體的地位,自己駕馭自己的存在。
他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論證主體、客體重新統一的途徑是消除資產階級社會的物化結構,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這一任務歷史地落到了無產階級的肩上,無產階級要完成自身的歷史任務,最重要的就是要確立和強化自身的階級意識。隨著階級意識的不斷成熟,無產階級對自身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自覺地成為社會歷史的“主體”。無產階級作為主體,通過自己的革命運動克服物化,進而實現向人類理想生存狀態的復歸。由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革命理論所直接引導出的革命行動,就是無產階級的主體性。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總體性認識,是一個由被動、直觀、表面走向主動、全面、內在的過程,這個轉變過程是由無產階級的主體性被挖掘出來,在自己的階級意識當中按照辯證法的方式來生存,并與社會客體形成辯證的統一而形成的。因此,盧卡奇認為此時無產階級革命的首要任務就在于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辯證方法,喚醒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
注釋
① [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58.
② 張一兵.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356.
③ [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83.
④ [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07.
⑤ 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