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哲學視野中,大學校園文化具有主體性特征,包括人對文化的自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具有理性特征,包括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和交往理性;還具有價值與價值觀特征,包括社會本位和個體本位。
關鍵詞 哲學 大學校園文化 特征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1 概念界定
1.1 文化
文化很難準確定義,研究者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視角提出了不同的定義。美國的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收集了定義164種。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得到相對廣泛的認可:“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為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①羅竹風主編的《漢語大辭典》對文化解釋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②這也是我國普遍使用的一個定義。
1.2 大學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是在大學針對自身的教育目標和辦學特點,長期逐漸形成的精神環境、文化氛圍、制度規范、人文景觀和各類活動。通過校園文化建設逐步形成能體現自身特點、反映群體共同追求、群體公認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群體共有的文化蘊涵的一些精神提煉和物化表征,并在校園內形成一種潛在的氛圍,對校園中的人和事產生順應這種氛圍的影響。從心理學上,大學校園文化是一種“集體無意識”,③是大學代代相傳的思想和經驗在人們心理上的沉淀。
2 校園文化的主體性特征
2.1 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體性
主體性是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作用和地位,是人的意義的體現。校園文化的主體性表現在人對文化的自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大學校園文化源自師生的自為性。人是文化產生的唯一主體。文化因為人要滿足自身的需要而在實踐活動逐漸產生,也就是源自人的自為(人的活動),是主體存在方式的對象化。大學校園文化源自師生的自為,師生的需要就是大學校園文化產生的源泉。大學師生以自身為目的,以教育教學活動為手段,從而形成大學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延續依靠師生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表現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能動兩個方面。“文化自覺”由費孝通先生提出,意指生活在某個特定文化環境中的人,應該對自身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包括其文化的起源、生成、特點、走向等。大學師生身處大學校園,就應該對大學校園文化形成“文化自覺”,并以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體身份推動校園文化的自我認識、自我覺醒、自我創建;文化能動則是指主體的能動性在文化中的體現,是師生有目的地、積極主動地去認識、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具體表現為他們對校園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行動。
大學校園文化提升依靠師生的創造性。創造性是主體特有的能力,是文化的新穎、獨特、深化、提高的內在機制。創造性是校園文化不斷進步的關鍵。自為和自覺只能帶來校園文化的產生和傳承,而校園文化的進步和創新則必須依靠師生的創造性。校園文化只有不斷發揮大學師生的創造性,不斷地產生更新更進步的校園文化,提升校園文化的價值實現、道德水平、審美層次,才能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
2.2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校園文化主體性的根本體現
馬克思把人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其最高階段表現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④這說明了人的發展史實際就是全面發展和主體解放的歷史。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由此展開,人的本質包括類本質、社會本質和個體本質。人類本質體現在人的勞動能力和勞動實踐的發展,特征是公平和正義,是人的“應有發展”,社會本質體現在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特征是秩序和效率,是人的“和諧發展”,個體本質體現在獨立自由的發展,特征是人的自主、自立、自為和自強,是人的“個性發展”。 這三個本質發展之和,構成人的全面發展。
2.3 以人為本是校園文化主體性的時代需求
以人為本表現了以人為本原、根本和出發點的思想。人的發展與完善是終極價值,文化建設應該確立以人為中心、實現人的意義的目標和理念,把人作為一切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以人為本思想是校園文化的主體性的時代需求。大學校園文化的以人為本,表現為以教師和學生為本,重視師生的基本需求、利益、追求、幸福,實現校園的和諧。
3 校園文化的理性特征
理性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必經之路。教育是針對“人”的事業,其本質是對人的本質的闡釋和人的自我完善。大學文化應該喚醒人的理性意識、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培養人的理性能力,大學文化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理性化的過程。
3.1 校園文化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
馬克思·韋伯把理性行動分為價值理性行動和工具理性行動。價值理性是建立在對某些固定價值觀念的信仰基礎上的理性,重視動機純正和實質正義,不過多考慮行動的結果;而工具理性則是指建立實現某種實用的、功利性目的基礎上的理性,強調工具和手段的有用性,通過預測和精確計算來實現目標,追求效率、重視結果。⑤
大學文化對大學師生實施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對人的生存方式、生存能力、生活質量提供幫助,更對人的自我認識、人格塑造、自我完善提供指引。即:大學文化一方面應具有工具理性,關注師生的現實利益與現實發展,另一方面也應該具有價值理性,關注人類的終極價值。只有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統一的情況下,才能樹立起文化的、歷史的理性觀,使大學師生在理性思想指引下追求真理、傳承與創造人類文化,培養人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和批判精神。
3.2 校園文化是建立在主體間性上的交往理性
交往理性是哈貝馬斯在對工具理性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理性觀。它是指人們通過交往活動(以語言為核心的各種符號文本)達成互相交流和互相理解的一種交互性行為。交往理性表達了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并通過這種主體間性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取信,實現社會的一致、有序和合作。
大學文化具有交往理性。其表現有三:一是使大學師生更充分地獲得自身的本質認識。大學中的人的交往是大學生活的關系總和,大學師生的本質意義體現在與他人的交往之中。沒有學生,教師就失去意義,反之亦然。二是合乎理性的交往是師生存在的方式。大學中人與人的交往是一切教育教學行為的橋梁,教育價值、教育思想、教育實踐都必須以理性的交往為基礎才能實現,人的存在即交往的存在。三是交往理性促進大學中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師生間的相互理解以交往為依托,也是交往的目標,“交往過程的參與者能對世界上的某種東西達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為對方所理解”。⑥也即,師生通過交往達成理解,在交往中獲得經驗、知識、技能,也在交往中形成人生觀和主動的生存方式。
4 校園文化的價值與價值觀特征
4.1 價值與價值觀
在哲學上,價值所表達的是客體的客觀屬性對主體所發生的效應和作用以及主體對之的評價。它包含著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一是事物的存在對人的作用或意義;二是人對事物有用性的評價。
價值觀由價值衍生而來,指人們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它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價值目標,也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價值觀決定人的自我認識,影響和決定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價值觀有兩大取向,即社會本位的價值觀和個體本位的價值觀。
4.2 校園文化體現出大學固有的價值觀
大學校園文化不僅體現在文化享受和文化娛樂,更深層次的價值還在于教化育人、環境育人,集中體現在以豐富的校園文化凝聚和啟發學生,教育和引導學生,提高和鍛煉學生。
校園文化能明確體現出一個大學固有的價值觀。在構成大學校園文化的精神、制度、物質、活動、行為等幾個層面中,大學精神是校園文化的內核,是學校的靈魂,是推動大學發展的內在力量和引領大學生選擇價值目標及進行價值追求的標準,也是大學固有價值觀最核心的體現。其外化表現形式主要為校訓、辦學理念、管理理念、校風、教風、學風等。同時,大學的制度、環境、景觀、校園文化活動、師生的形象行為等都在體現大學的價值觀。
4.3 校園文化中的社會本位價值觀和個體本位價值觀
社會本位價值觀是一種群體價值觀,體現了以社會價值為取向的價值體系。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文化的先進水平。師生在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學習等活動中形成特有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形成一種集體意識和精神氛圍,并逐漸形成社會本位價值觀。同時,大學擔負著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也引導師生樹立起社會本位價值觀。
個體本位價值觀在大學中也極具影響。個體本位價值觀是以滿足個人需求為取向的價值觀,突出個體的自由與個性。我國正處于面向全球化的社會轉型期,多元化的價值觀共時共存。在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中外文化、大眾傳媒、校園新型媒體等社會因素以及個體認知思維能力、自我意識和各種非理性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道德主義與功利主義、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等級觀念與平等意識的沖突,也在大學生群體中有明顯的表現。這讓校園文化呈現出開放、多元、豐富多彩、激蕩沖突的現狀。所以,大學價值觀是社會本位和個體本位的統一體。
注釋
① [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生,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② 羅竹風.漢語大辭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8:第二卷:438.
③ [瑞士]C.G.榮格.集體無意識的概念[A].葉舒憲.神話——原型批判[C].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⑤ 黎民,張小山.西方社會學理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80.
⑥ [德]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2.
參考文獻
[1] 關潔.論人在文化進程中的主體性[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