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形象設計”正是以人為對象,從美學的角度運用各種美發、美容先進技術技巧,通過改善人的面部和毛發狀況加以適當的服飾搭配來達到人的外在美為目的的更為專門的、更為新的學科。設計簡單來說就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但是當我們談到形象設計,這一新興學科的時候,當中所包含的設計僅僅是技術與藝術嗎?文章將從歷史發展地角度、哲學的角度、藝術的角度和技術美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形象設計教育的相關內容。
關鍵詞 形象設計 技術美學 藝術與技能 專兼結合 技藝互通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 “形象設計”中“設計”的來源
提到形象設計我們往往會以人為對象,但真正的設計起初并不是從人開始的。因此要談及形象設計,我們不得不從設計開始。
“設計”(DESIGN)來源于“技術美學”。某一個事物的產生和出現都有它原因,我們不妨從哲學的角度來探討他們的產生和發展。毛澤東曾經指出:“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正因為具有特殊的矛盾的本質,才構成了不同的科學研究對象。技術美學的產生,就因為它有特殊的應當研究的領域和對象。也就是說現代科技的進步和文明社會的發展,提出某些特殊領域中需要專門研究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質。具體來說,正因為由于現代社會和新興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帶有規律的特殊的美學問題,它包括大規模工業生產體系構成和現代產品設計,以及與此相關的許多領域中提出的新的美學問題,它們具有不同于其他領域中美的規律和表現的特殊性,于是便逐漸形成更為專門,更為具體,更為有特色的新的學科的技術美學的研究對象。
技術美學研究的對象不外為兩項,其一:勞動生產過程及其產品的美學問題;其二:與此相連的現代設計(DESIGN)問題;由此設計便出現了。雖然技術美學是一門橫向學科,但我們不能將其理解為包羅萬象的大雜燴。技術美學只是從美學和技術相結合的角度把美學應用于技術領域的一門特殊學科。
而我們的“形象設計”正是以人為對象,從美學的角度運用各種美發、美容先進技術技巧,通過改善人的面部和毛發狀況加以適當的服飾搭配來達到人的外在美為目的的更為專門的、更為新的學科。由此看來我們的“形象設計”既囊括在技術美學范圍之內,其不同在于我們的對象不再是工業產品的形象,而是人的形象。我們的產品是一個完整的近乎完美的人的外在形象。同樣我們不僅注重相關設計過程同樣注重整個勞動技術的過程和最終產品的藝術美學問題。
2 “形象設計”中藝術與技術的關系
技術與藝術這兩者的關系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技術美學發展的歷程。
在技術美學的發展過程當中,曾經一度將設計藝術與技術操作分離開來,實際上是將美學與技術分離開來,而這樣的設計往往只能被極少數人所理解和接受。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建筑師、工藝美術家和作家威廉·莫里斯曾今在小說《烏有鄉消息》(烏有鄉即:烏托邦)中提出勞動把藝術和技術結合在一起,“藝術已經成為一個生產者的勞動的必然組成部分了”,在勞動過程當中實現“藝術與技能”的“團結”和“聯盟”。他所提倡的技術與藝術的“聯盟”和“團結”的理論以及他在實踐中所嘗試的設計和制作的統一、結合的做法將長期以來人們輕視的手工藝和工藝美術提高到應有的地位。莫里斯有句名言:“不要在你的家里放一件雖然你認為有用,但你認為并不美的東西。”其強調設計中不僅僅考慮產品質量因素還要通過工藝技術手段體現出一定的社會審美觀念,這種與以往不同的設計便被稱為“迪扎因”(DESIGN)由此“設計”的概念得以進一步拓展。他的思想對當時歐洲的美國的設計師,建筑師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所以對于“形象設計”這門技術美學學科而言我們的對象是廣大人群,因此我們的教育同樣應當提倡技術與藝術的“聯盟”和“團結”。以便為大多數人接受。技藝是不能分割的。
3 “形象設計”教育的發展
眾所周知,在我國“形象設計”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它建立在過去的美容美發行業之上,當今的美容美發行業正相當于十九世紀歐洲受人輕視不受人尊重而且混亂的手工藝和工藝美術行業,要把它在當今社會中提高到應有的地位,我們必須在教育中貫穿和提倡技藝相結合的理念。在我們的教學當中正有這方面的典范。
我們在現代“形象設計”教育中,引進國際先進的職業教育體系,正是受到了這種思想影響的典型產物。將來源于德國的“包毫斯” 提倡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新藝術運動思想影響下的職業教育體系融入有中國特色的形象設計職業教育中,在對外引進的基礎上,自主研發有本土特色的專業實訓教材及特色藝術基礎課程,實現教師隊伍的專兼結合、技藝互通,無一不明顯體現了技藝結合的特征。
4 “形象設計”教育的爭論
在當今的社會,我們的“形象設計”教育的焦點僅僅是在于技術教育和藝術教育嗎?不盡然。
剛剛我們提到技術美學的研究對象其一:勞動生產過程及其產品的美學問題;其二:與此相連的現代設計(DESIGN)問題和我們“形象設計”這門科學的產品“人的形象”,因此在“形象設計”當中同樣有著類似的研究對象,其一:“形象”的制作過程(即勞動過程)和“人的形象”的美學問題;其二:與相關“產品”即“人的形象”相連帶的設計(DESIGN)問題。
4.1 我們首先從勞動過程這個角度來探討“形象設計”
事實上“形象”的整個制作過程就是一個勞動過程。莫里斯在《烏托邦》中曾提到:人類在勞動過程當中實現藝術與技術的“聯盟”與“團結”。人類的勞動是不同于動物的本能的生命活動,這是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性的創造活動。這種活動是在認識、掌握和運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為了滿足人的全面需要的目的而進行的。在勞動過程當中,人類既改造著客觀世界,創造出物質文明,同時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創造精神文明。對于“形象設計”而言我們的勞動是在認識、掌握和運用美學的藝術的客觀規律基礎上,運用適當的先進的技術,為了滿足人們追求美的目的而進行的,這樣的勞動同時也改造著設計師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促進了設計師個人修養和素質的提高,也只有這樣的提高才能使設計師更好地認識客觀的美的規律,并在這基礎上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用于美化我們的“產品”。這種在勞動過程中的美化問題正是“迪扎因”(DESIGN)要解決的問題。而如何將整個勞動過程組織好呢?從設計到生產如何達到統一呢?這里又設計到一個管理的問題。
因此,作為這樣的勞動過程中的勞動主體“設計師”應當具有的藝術的、美學的、設計的意識,對技術技巧熟練掌握,更應該注重個人修養和素質的提高,更深一步應具有基本的管理理念和技巧。在我們的對設計師的教育中就必須包括這些重要內容。
4.2 從人類勞動本身來探討“形象設計”
作為社會的人的生產勞動,既是生理上的耗費又是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消耗,它不僅具有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勞動的自然關系方面,而且還具有更為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即區別于動物的自然性的勞動的社會關系方面。人類勞動的這兩個方面,都是和一定的美的因素相聯系的。同時,人類的勞動的這種性質和特點,又使人們有可能認識客觀存在的美的規律,并在這樣的基礎上去掌握和運用美的規律來創造美的產品。由此可見,作為社會的人的勞動除了運用客觀規律創造美之外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系”。
因此對于“形象設計”這一社會勞動而言,設計師除了要具有的藝術的、美學的、設計的意識,技術技巧能熟練掌握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會處理好勞動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即人際關系(包括:同事之間的關系、與被設計對象的關系、與上司或老板的關系等)。在我們的教育中理應包含“人際關系”這一重要內容。
以上是從對“形象設計”的主體設計師的要求來探討“形象設計”教育,以下我們從“形象設計”的另一對象“產品”即“人的形象”來探討形象設計教育。
5 從“藝術設計類教學”的角度來探討“形象設計”教育
在“包毫斯”的發展中除了繼承“技藝結合”的思想外,它還提出了在藝術類設計類教學中,教學與實際相結合滿足社會需求的先進思想。毫無疑問,我們的“形象設計”教育中理應貫徹這樣的理念。1918年的美國逐漸開始重視工業設計問題,并提出了藝術設計應當與現代材料現代流行社會需要聯系起來。在這樣的思想的指導下使某些工業產品的當年銷售額增長了三倍。可見,作為產品滿足社會市場需求其效用不可忽視。由此可見在“形象設計”教育中是否應該重視滿足社會和市場需求呢?回答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些信息的獲得除了大量的閱讀之外,還應該有大量的網上瀏覽來保證信息的及時更新以及了解市場基本規律等。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哲學的角度、技術美學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形象設計”這一全新的學科,它不僅僅是技術教育,也不僅僅是藝術教育,它是一個技術與藝術教育不可分割的以技術教育和藝術教育相結合為主體的,涵蓋著人文學科教育、市場營銷、人際關系、公共關系、企業管理等多門學科教育的教育體系。因此,我們都有必要深刻理解“形象設計教育”中各門學科的意義,明確與各門學科的聯系,從而在教學或學習中將其有效地聯系起來,使“形象設計”教育發展成一個科學、實用,能夠培養出高素質專門人才的,服務社會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涂途著.面向世界叢書 現代科學之花——技術美學:40-45.
[2] . .施帕拉.技術美學和藝術設計基礎:22-24.
[3] 徐恒醇著.實用技術美學——產品審美設計: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