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探討了傳統的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和圖書館的整體結構在數字網絡時代下的進化與演變,從網絡和讀書之間的共存性切入,引出論題后以時間為主線,簡要回顧了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現狀并預測了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文獻 網絡 讀書 數字化 演變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不管學術界如何定義當前的這個時代,“數字”和“網絡”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兩個高頻主題詞。隨著時間的推移,圖書館是否會被數字和網絡所取代?還是這兩個新鮮事物會給這個傳統而古老的機構注入新的活力,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或許,傳統的圖書館正悄悄地進行著變革。作為一名圖書館的實際工作者,我們著實應該時刻密切關注著、面對著、體驗著這場變革,因為我們正走在它的風口浪尖。
1 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后,以計算機科學為代表的高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歷著一輪又一輪的高潮,不斷沖擊、改造著世人的感官神經和思維模式。舉個簡單的例子:20世紀初,當貝爾將他發明的電話公布于眾時,不僅讓ATT公司揚名四海,更讓世人驚嘆那個“不可思議的發明”達數年之久;而時至今日,當你坐在北京的家里和你遠在洛杉磯的朋友通過網絡視頻互訴衷腸、噓寒問暖的時候,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從這點上看,因特網(Internet)的出現大大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更讓世界變得如此之小。曾經古老的圖書館也正悄然孕育著一次全新的變革,這場變革將引領圖書館向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昂首邁進。
與此同時,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在Web盛行天下的今天,網絡和讀書是否可以共存?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嚴肅且尖銳的問題,看似有失偏頗卻也不無道理,這個問題如果回答不好,就難以為圖書館的繼續存在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那么圖書館的歷史地位將受到顛覆性的挑戰,這是任何一個圖書館工作者不愿看到的。我們回到問題中來,我認為答案沒有絕對的是或不是,至少從哲學出發的辯證態度需要我們這樣去思考。在我闡述自己的觀點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有一位中學生,在很多年前被下放到四川南部的山區務農,臨行前,他的老師偷偷地把抄家劫余的兩本英文書塞給他,成為他下放3年內唯一的精神支柱。這兩本書分別是《希臘羅馬文學英譯》以及《英美文學選讀》,都乃經典之作。荒涼山村,無邊暗夜,在自制煤油燈的微弱光線下,夜夜反復誦讀。他就是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語言學系講座教授——張隆溪先生。讀完這則故事一度掩卷嘆息、感動不已,這種兩本書改變一生,那么純粹、深沉的知識力量,許久未再聽聞。
在這來去如風的網絡年代,世界數據庫盡在鍵盤彈指間,人們究竟還要不要伏案通宵、拜讀經典?邏輯上是肯定的,行為模式卻必然悖離,因為當我們產生問題時,從網絡上能找到的答案,99%比從書本下手快捷百倍,何必曰書?找尋單一答案,網絡的確頗具優勢,但如果答案是一個通識思維才能匯整的結果呢?舊時代之所以受益于書,不僅因為是讀書的數量與時間使然,而是讀書的過程很容易形成暫停空間,讓思考有空擋沉淀、重組、再造,慢慢累積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數字科技方興未艾時,大家都急于上網沖浪,惟恐落于人后,可是當數字技巧已成為一般技能,且多半不讀書者兼具,那我們如果逆向思維,多讀一本書,尤其經典之作,是不是反而容易拉開與同儕之間的差距?
2 縱向回顧、分析及預測
能找到一條論據來證明圖書館在數字時代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讓人倍感欣慰,至少我們領悟到,讀書是沒理由被摒棄的,圖書館的服務職責仍將繼續。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教育機構,作為文獻信息中心,它的性質決定了“服務”是其開展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地。信息服務在圖書館工作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直接體現著圖書館的性質和任務的完成,也直接影響著圖書館整體工作的質量和成效。下面我以時間為軸悉數一下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發展過程。
傳統圖書館文獻服務始于20世紀初,以公共使用藏書為基礎的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逐步建立起來,當時的讀者服務工作,其宗旨是“開放藏書,啟迪民智”。
復合圖書館是傳統服務與現代化服務相對接的一種服務模式,是前者向后者轉型期的過渡形式。由于采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采購、編目、流通、檢索及內部管理、建立機讀目錄數據庫、用戶可以通過聯機系統查詢本館和他館的藏書目錄和其他各種二、三次文獻信息。
數字時代,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發展受信息技術、服務理念的影響很大,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如信息獲取方式、信息資源類型、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其服務方式、方法和模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信息技術在圖書館應用得比較廣泛,從早期的卡片到機讀目錄,從機讀目錄到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OPAC),從OPAC到數字參考咨詢服務,無不體現出信息技術與圖書館各項業務和服務的緊密結合。現階段正在研制的因特網與網絡技術仍可能會對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產生革命性的作用。當下,使用網絡技術進行信息資源和計算資源的共享是國際研究的一個熱點,這意味著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正在整體換代。傳統的文本信息檢索向高精度檢索、多媒體檢索、文本挖掘、知識發現、信息內容可視化、概念詞庫、知識搜索引擎等發展。網絡技術對信息資源與信息服務的研制與開發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信息環境。近年來,我國進行了NSTL、CALIS等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項目。但總體上看,信息資源整合工作仍然停留在比較宏觀的層面,整合工作不僅力度和廣度遠遠不夠,信息資源集成服務能力也較為薄弱。今后圖書館界需隨時跟蹤新的信息技術而不斷發展。
3 小結
數字時代,圖書館信息服務與傳統的圖書館公共服務有很大的不同,圖書館現代信息服務的手段、方式方法、途徑、服務深度等都發生了變革。在圖書館公共信息服務體系與數字技術共同發展的情況下,現有信息服務方式在吸取先進的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會有大的突破。基于文獻信息的圖書館信息服務可能有如下的發展趨勢:信息服務的體系化、網絡化、全球化,信息服務對象的廣泛化,信息服務內容的縱深化,信息服務的標準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合作化趨勢,最后圖書館信息服務還得向特色化和精品化靠攏。
參考文獻
[1] 張安珍.論網絡環境下的智能信息服務.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6).
[2] 陳朋.基于機構合作的信息集成服務:傳統文獻信息服務走出困境的突破口.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2).
[3] 譚兆民.新世紀文獻信息服務的發展趨勢.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3).
[4] 周景致.網絡環境下信息服務的發展趨勢與對策.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4).
[5] 劉利建.21世紀近期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四川圖書館學報,1997(5).
[6] 李芳.論圖書館專業集成化服務模式.圖書館雜志,2001(5).
[7] 國家圖書館發展研究院.網頁銜接.http://www.nlc.gov.cn/newpage/science/tyck/index.htm
[8] 陳晉.論虛擬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情報探索,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