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消防部隊是地方經濟發展的護航者,隨著消防部隊職能的拓展和救援任務的加重,在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當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由于傳統的部隊后勤保障方式已制約了滅火救援的開展,因此在公安消防部隊現有后勤保障力量的基礎上,有效整合社會和部隊資源,為公安消防部隊完成防火滅火和搶險救援任務快速提供技術、物資、生活和社會聯勤保障的組織體系就顯得極其重要。
關鍵詞 消防部隊 戰勤保障 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D631.6 文獻標識碼:A
消防部隊是一支承擔多種應急救援任務的專業力量,就滅火救援來講,影響戰斗成敗因素之一就是戰勤保障,建立戰勤保障體系是提高部隊可持續戰斗力、完成滅火救援任務的一項基礎。國務院15號文件明確提出消防部隊要承擔滅火以外的18項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任務,國務院制定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有62個分項預案將公安消防部隊作為一線處置隊伍。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消防部隊在處置火災和搶險救援任務中將面臨長時間、跨區域、高難度等問題。這對消防部隊的技術、裝備、物資等各方面的保障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時,戰勤保障體系在消防部隊滅火和應急救援任務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消防部隊戰勤保障體系的發展歷程
1.1 部隊自身保障階段
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消防部門的任務是單一的火災撲救,火災多以磚木結構的低層火災為主,火災規模較小,持續的時間短,后勤保障任務主要以滅火劑和裝備為主,消防部隊依靠自身的后勤保障能力就可以滿足保障需要。
1.2 綜合戰勤保障體系初步建設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大批石油化工企業和高層建筑,消防部隊作為地方經濟的護航者,任務也日益劇增,消防工作也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消防設施和消防車輛裝備質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各地區開始建設戰勤保障體系,基本都組建了戰備物資貯存、衛生等部門,條件較好的地區還購置了先進的后勤保障車輛,綜合戰勤保障體系建設進入了初步建設階段。
1.3 綜合保障體系全面建設階段
90年代末至今,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消防部隊面臨大規模的火災撲救和公共突發事件處置任務,戰勤保障工作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公安消防部隊開始逐步加強消防應急救援綜合戰勤保障體系的建設。2007年7月全國公安消防部隊戰勤保障建設現場會在大連召開,為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各總隊高度重視,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應急救援戰斗力提升,大力加強戰勤保障體系的建設,為重、特大火災撲救和各類災害事故的處置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作用。
2 當前戰勤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1)保障機制的建立缺乏長效性,經費保障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目前,戰勤保障體系建設還未建立起依靠當地政府、公安機關、廣大人民群眾和企事業單位的支持和援助的體系。首先,各地在推動建立政府統一領導、消防隊伍為主體、其他力量協同配合的社會應急救援力量體系上存在差距,沒能完全形成由政府牽頭整合社會應急救援資源,調集社會聯動力量,使戰勤保障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和義務,實現社會化“大消防”的良好格局。
(2)戰時保障存在局限性,沒有將消防戰勤體系建設納入政府應急救援體系,實現社會聯動。長期以來,消防部隊在滅火救援中實施的后勤保障是被動的、靜態的、分散的和封閉式的,滅火救援實戰保障主要依靠現場戰斗班組的自我保障和有限的物資補給。導致在戰勤保障體系建設中,部分地區還停留在此基礎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目前保障力量分散、資源浪費、效能低下等問題。
(3)戰勤保障物資儲備存在局限性,沒能合理有效地對人力、物資、裝備進行配置。依照《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中的器材裝備配備類型、種量,當前,戰勤保障大隊由于資金和技術缺乏,再加上地域差距,導致消防部隊戰備物資的配備和儲存在數量和種類上與地方經濟的發展不相一致,保障力不強,沒有結合區域重大危險源分布規律和實戰需求,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儲備,在重特大災害事故處置時,儲備的裝備物資既不能滿足災情處置的需求,又難以在短時間內聯動社會力量調集大量的裝備物資,隨著近年來重特大災害事故的不斷發生,建立快速有效的戰勤保障新機制已迫在眉睫。
(4)缺乏強化專業化、實戰化、協同化訓練,戰勤保障訓練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消防部隊戰勤保障體系起步比較晚,保障流程多數以預先制定的戰勤保障預案流程為主,一些帶有規律性的保障制度還不是很完善,特別是在保障過程中,由于缺乏較為科學的保障模擬演練和基礎性訓練,或者戰勤保障訓練沒有與滅火救援任務和作戰對象緊密結合,加之部分新建戰勤保障大隊不參與日常接出警,各保障模塊和人員之間缺乏必要的磨合,在需要履行保障職能過程中常常出現保障間斷。
3 對推進消防部隊戰勤保障體系,提高綜合戰勤保障能力的幾點建議
3.1 加強消防戰勤保障區域體系的建設
以支隊現有的戰勤保障大隊為基礎,組建隸屬于省消防總隊的省級區域性戰勤保障中心。一方面打破區域限制,根據本省經濟發展狀況、特點及災害事故的特點,以重點城市為依托,有針對性地劃出作戰片區,并針對本片區的特點,采取相對分散與有限集中,城市片區儲存與移動供給相結合的方法,保障物資供給,確保戰備物資儲備的區域性、針對性和實用性,防止重復投資。各片區除儲備常規器材外,還針對片區實際,實行物資重點儲備,尤其是重點加強消防戰勤保障車輛裝備、通信設施以及滅火藥劑、油料、食品等救援物資的儲備,做到數量充足,品種齊全,質量可靠。如在人員密集場所和大型集貿市場較多的片區,主要儲備偵檢、破拆、起重等搶險救援器材和個人防護裝備;在化工類災害事故突出的片區,主要存儲泡沫和特種滅火藥劑;在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事故較多的片區,主要儲備充足的沖鋒舟,救生衣等抗洪器材;以保障滅火和各種搶險救援的需要。另一方面盡快制定和完善《區域性戰勤保障預案》,加強本省各支隊之間、各戰勤保障中心之間和支隊與戰勤保障中心之間的綜合性跨區域聯合作戰演習,以切實提高部隊的反應能力,確保“拉得出,打得贏”。
3.2 實施社會聯勤保障模式
《消防法》第三條規定:國務院領導全國的消防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消防工作。特大災害事故的處置,必須在政府的領導下,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才能奏效,消防戰勤保障工作作為消防部隊戰斗力的重要構成部分,建立完善社會聯動、聯勤機制十分重要。
(1)積極主動申請將消防部隊戰勤保障納入各級政府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體系之中。與政府職能在社會預警、社會動員、快速反應、應急處置等整體聯動機制上建立密切聯系,與公安、交警、衛生、安監、城建、環保、環衛、市政、電力、通訊、自來水和燃氣等部門,實現信息共通、物資共用和資源共享,重點是滅火劑等與滅火和搶險救援有關物資的共用。建立社會資源信息系統平臺,全面掌握各地區社會力量和資源的分布。信息資源包括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大型工程機械、消防設備和器材生產的廠家及與滅火救援相關的各類物資,以便為戰時決策和調集社會力量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支持。一旦發生重特大事故,由當地政府出面緊急調集各種社會資源,為滅火救援現場提供應急保障,作為部隊專業保障的補充。平時組織訓練,搞好協同配合,提高保障水平,以利部隊充分發揮戰斗力,增強抵御災害能力。
(2)加強與地方協作機構聯系,制訂切實可行保障預案,加強保障訓練和協作訓練。消防部隊應急保障分隊應加強和供電、供水、交通、通信、紅十字會、醫院等聯合保障演練。通信部門提供通訊保障,加強火場通信互聯。公安部門、醫院開辟消防車、滅火劑運送及醫療救護等綠色通道,委托地方醫院研究燒傷、生化中毒、核輻射、摔、砸傷等治療方案,并開設相關專科門診。為滅火救援現場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服務。提高保障水平,更好發揮部隊戰斗力,充分發揮消防部隊滅火救援主力軍作用和特勤在處置生化恐怖襲擊中的拳頭和尖刀作用。
(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宣傳,為滅火救援現場聯勤保障提供法律保障,培育社會保障環境。我們應加強宣傳,積極向人大、政府匯報,爭取制訂完善滅火救援現場聯勤保障機制有關法律法規。明確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滅火救援中提供后勤保障的責任和義務。加強全民消防意識和消防后勤保障意識,團結協作抗災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培育消防社會化保障社會環境。為滅火救援提供更強有力的后勤保障,為我國政治穩定,經濟騰飛做出更大貢獻。
3.3 深化訓練改革,完善訓練體系,為提升部隊整體戰斗力提供重要支撐
隨著消防部隊滅火救援職能的拓展,災害事故增多了,處置難度越來越大,任務也越來越繁重。因此,要按照警務跟著警情走、訓練跟著情況變的要求,全力推進由裝備單一型訓練轉向綜合效能型訓練,由處置常規火災訓練轉向撲救現代火災、完成搶險救援任務訓練;從偏重技能訓練轉向技術、戰術、保障合成訓練,從偏重操場訓練轉向基地化、模擬化、實戰化訓練。一是要強化戰勤保障指揮,就是將戰勤保障大隊值班備勤納入轄區接處警參戰輛,通過實戰磨合,進一步明確指揮權限和指揮程序,不斷提高戰勤保障指揮水平。二是要提高預案編制、演練的實戰效能,結合滅火救援保障需求,編制、修訂各類戰勤保障預案,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加強預案的實戰、實裝演練。三是要大力推進訓練體系建設,積極開展網上練兵,實施網上考核,不斷提升戰勤保障干部理論水平。
參考文獻
[1] 劉劍萍.公安現役部隊基層后勤管理實用指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2] 劉劍萍.公安現役部隊基層后勤管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3] 庫桂生.軍事后勤新變革.解放軍出版社,2004.
[4] 吳炳成,和平.特大災害事故現場后勤保障探析.武警學院學報,2003(19).
[5] 周洪法,蔣孝輝.解讀浙江消防戰勤保障機制.人民公安報——消防周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