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存在多校區辦學的模式,多校區辦學為高校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但是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探索多校區辦學條件下的管理機制、機構設置、成本控制、教學管理等成為相關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對六省市十五所高等學校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探討加強和改進多校區辦學的有效途徑和措施,期望能在解決此類問題中發揮一定作用。
關鍵詞:高等學校 多校區辦學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a)-0184-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各高等院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很多高校都進行著一校多區的辦學體制。多校區辦學為高校開拓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彌補了教育資源的不足,化解了一些矛盾,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如何加強和改進多校區辦學的措施有待我們解決。
筆者先后對北京、河北、上海、江蘇、山東等省市存在多校區辦學模式的高校進行了調研,對浙江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河海大學、河北工程大學、河北經貿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濟寧醫學院、曲阜師范大學日照校區、山東科技大學等15所高校的多校區辦學模式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1 多校區辦學模式下管理機制問題
多校區辦學的情況下,有的高校在同一個城市多校區辦學,如浙江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河北工程大學、河北經貿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有的高校跨城市甚至跨省多校區辦學,如河海大學常州校區、中國石油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曲阜師范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濟寧醫學院等。
各高校不同的發展歷史和辦學情況,導致各高校管理機制各不相同,大體可以劃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垂直管理,以條為主;二是相對獨立,以塊為主。第一種情況包括:浙江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河北經貿大學、河北工程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曲阜師范大學、濟寧醫學院;第二種情況包括: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山東大學威海分校、青島農業大學。
“以條為主”的管理模式是一種高度集權型的管理。其特點是管理的重心在校本部,校區管理只是各職能部門的觸角延伸,然后由校本部統一調控。為了體現合并辦學的優勢,實現從多個到一個的辦學實體,合并高校大都傾向于選擇集權管理的模式,堅持“五個統一”,即統一領導、統一機構、統一制度、統一財務和統一規劃。對在校生分為兩類,放在不同高校校區培養,為保證人才培養上的一致性和連續性,一般采用“以條為主”的模式。
“以塊為主”是一種相對分權型的管理模式。其特點是本部與其他校區在管理上有明確分工,部分管理權限下放到各校區,校區在本院統一領導下,既緊密聯系又相對獨立。采用“以塊為主”管理模式的校區在辦學上各顯其能、自成體系。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蘇州大學、曲阜師范大學日照校區和濟寧醫學院日照校區都經歷了一個管理機制的探索過程。在目前的以條為主的管理機制下,有很多問題不好解決。各高校新校區規模都比較大,濟寧醫學院日照校區的學生數要多于校本部,但管理人員普遍少于本部,并且各部門自行其事,值班校領導只起協調作用。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等實行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管理方式,學校相對獨立運作,各方面自主權比較大,管理機構比較健全,責任明確。既充分利用總校的優質資源,又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特點獨立發展,和總校優勢互補,各有特色。
通過調研發現,在同一個城市辦學的高校多采用“以條為主”的管理機制,則跨省市辦學的高校多采用“以塊為主”的管理機制。
2 多校區辦學模式下機構設置問題
各高校多校區辦學模式下的機構設置往往與管理機制相協調。
管理機制“以條為主”的高校,采取校區統一管理,各校區成立校區委員會,負責協調、監督指導校區和各機構的工作。各機構在行政上接受校區委員會的領導,業務上接受學校相應部門的管理。學校領導層,負責制定發展規劃、教育資源、教學組織及管理等進行統一規劃;學院是中間管理層,負責教學、科研和行政組織的基本運作;系是執行實施層,主要負責實施教學計劃、進行課程建設和科研工作。其優勢是三級管理職責分明,統籌集中與分散管理相結合,有助于知識的創新和多(跨)學科研究新知識、新學科、新門類。其略勢是距離較遠,信息傳遞較慢,管理上困難,容易造成不協調、效率不高的現象。
管理機制“以塊為主”的高校,在核心校區的統一管理下,分校區作為一個或多個學院相對獨立,有各自獨立的機構設置和管理體系。包括上到行政機構,下至實驗室等,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核心校區只是在大政方針、發展規劃等給予指導。其優勢是各校區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有利于發揮各學科的特色;不足是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有些重大的綜合性的科研項目難以執行與實施。
3 多校區辦學模式下的干部、人事管理問題
和機構設置一樣,干部、人事管理也與管理機制相適應。
“以條為主”的管理機制下,干部、人事管理完全是學校統一管理,如:浙江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曲阜師范大學、濟寧醫學院等,干部選拔任命、人事管理調整等工作由學校統籌,各校區沒有干部和人事管理權。
“以塊為主”的管理機制下,干部管理按照不同級別,有不同管理權限。校級領導是由學校任命和校黨委決定;對于處級干部,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是校區提出任命意見,學校備案;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是報學校批準,科級干部分校批準。人事管理方面,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是分校自己考察,不需上報。職稱自己評,總校劃分名額。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也屬獨立運作,但計劃需報總校。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教職工均由城市學院聘任,其中處級干部要報杭州市備案,并成為杭州市認可的處級干部;職稱設崗定編由城市學院負責,委托浙江大學評審,但單獨設立一個評審標準。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只有一個院長和一個副院長來自石油大學,其他人員全屬勝利油田,職稱都走油田系列。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除幾個院級干部外,其他全部由學院聘用。
4 多校區辦學模式下資源優化和成本控制問題
多校區辦學,運行成本增高,資源重復投入較大,資源配置難以做到充分優化。這是所調研高校共同存在和亟需解決的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多校區辦學,由于校區分散,交通不便,管理人員和教師則把時間都花費在往返的各校區之間,這很難保證學校管理系統的高效運轉;另外,為保證新校區師生的正常工作、學習、生活和文體活動的需要,學校要在圖書資料、教學和文體設施等方面重新投入,而院本部資源則因學生數量減少而利用率下降,這是辦學的浪費。就學生而言,學生在校區間查閱資料、參加活動、對外交流等往往在交通上花費更多的時間跟金錢。
面對這些問題,部分高校已經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途徑。浙江大學通過辦公自動化、教育信息化、校園網絡化、資源數字化的“四化”建設,努力構建“數字化校園”。針對4校合并后,5個校區,5所附屬醫院分布于杭州市的東西南北中,形成了個較為龐大而復雜的管理與辦學系統的現狀,浙江大學首先確立了“四校合并,網絡先行”的方針。從1998年7月開始進行了新浙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為浙大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環境,提高了多校區辦學的工作效率,同時也較低了多校區辦學成本。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的做法也節約的辦學成本。四年的課程,集中到三年里學完,最后一年實習。上課教師往返萊陽和城陽,不安排班車,給予課時交通補助,自己解決交通問題。
對于硬件資源,不管是相對獨立的,還是垂直管理的,都盡量充分利用,不搞重復建設。甚至學校之間,可以做到一些資源共享,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和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圖書館電子版就能共享。
對于無形資源,各校區間也可以充分利用。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和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對總校的社會聲譽資源充分利用,如對外宣傳,都強調是985和211學校,總校有的專業,只要分校條件具備,就可以招生,只有總校沒有的專業才報批。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畢業證都爭取和總校一樣。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畢業證就是完全一樣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這種完全獨立的學校,也一樣是屬211學校。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一部分工科專業的實驗實習,直接到濟南總校進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方面的實習實踐也是集中時間到東營進行。濟寧醫學院日照校區醫學專業方面的學生是在日照學習兩年,大三開始回濟寧。都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來保證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
5 多校園辦學模式下教學管理體制問題
對于以條為主的管理方式的學校,如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曲阜師范大學、濟寧醫學院等學校,在教學管理方面是完全統一的。學校是一個教務處,在本部以外的校園設立教學辦,或安排一個負責人員監督和執行教務處的決定,強調教學的無縫連接。學校層面有一個值班副校長或副校級領導協調工作。
對于相對獨立辦學的分校和獨立學院,則是具備完整的教學管理系統,在教師的聘任,教學的督導等各個方面都獨立運行。
師資的聘用和教學安排方面,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雙基地教師”做法,和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調休辦法比較有特色。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雙基地教師”是本部教師來威海兼職,上課或建研究所,一年來幾個月,工資總校發,威海這邊給補貼。有20位左右,基本都是重量級教授,其中有8位院士。
為便于本部教師到學院上課,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采用周六周日上課,周一周二休息的方式,使大部分教師的課不與本部的課沖突。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描繪了未來10年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宏偉藍圖,明確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多校區辦學擴大了高校的辦學規模,但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高等學校應當樹立科學質量觀和辦學觀,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堅持穩定辦學規模、優化布局結構、強化辦學特色、健全保障體系,不斷提高內涵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