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專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闡明了產生心理障礙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心理健康 心理障礙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a)-0227-01
1 中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近年來,具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中專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研究證明,年級越低,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年級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在初中階段,具有有明顯心理障礙學生的比例約為15%左右;在中專階段,這個比例達到19%。在男女性別差異上,入學時間越短,男女差異越大;年級越高,差異越小。男生在智力和情緒因子上,心理素質水平好于女生;女生在注意力和道德感因子上,心理素質水平好于男生。
2 中專學生的心理問題
中專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學習方面的問題
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一是有的學生想參加對口升學考試,由于高考的導向作用,學生負擔逐年加重,采取一系列強化學習的措施,加上家長的期望值過高,使學生在承受巨大精神壓力,而課堂紀律又相對較差,影響其學習,陷入緊張、焦慮、挫折等不平衡狀態之中。長此下去,因超負荷的學習任務而出現一系列的強迫癥狀,學生可產生厭學心理。二是沒有升學想法的學生,學習相對較差,長此下去會自暴自棄,根本無心學習,甚至逃學、退學。
2.2 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
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主要有:(1)師生關系不良。由于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對學生了解不夠,過分斥責學生或干涉學生業余生活,引起學生的逆反與煩惱。(2)同學之間關系不良。中專學生情緒不穩,部分學生私心較重,加之獨生子女的自尊心過強,同學間缺少了解,常常導致關系處理不當,又為因此失去朋友而擔心和苦惱。(3)學生相父母之間關系不良。中專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對其期望過高,又缺乏互相了解和溝通,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子女成人感的形成,使他們的關系緊張而給學生造成心靈上的傷害。(4)學生與外界朋友的關系。中專學生主要以學習為主,較少與外界接觸,但他們又渴望結交新朋友,他們模仿能力強,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部分學生受社會上的朋友影響和利用,很容易染上吸煙、酗酒等不良行為,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2.3 青春期性方面的問題
由于第二性征的發育,中專學生又缺乏相應的生理知識,部分學生會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以致影響了學習。中專學生性機能的成熟也導致了性意識的蘇醒,使其產生對異性的好感、愛慕之心以及追求異性的要求,但他們又不善于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兩性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早戀、輕率對待戀愛問題和兩性關系,由此也伴隨著許多情感困擾,嚴重者可因情感問題而自殘、自殺或者犯罪現象。
3 中專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
3.1 學生自身情況的影響
學生自身情況包括情緒的穩定性、性格內外傾向、學習能力、是否接受幼兒教育等。據調查,情緒穩定性對中專學生的心理活動影響最大,情緒不穩定的青少年面對應激時,其應付行為主要表現以“自責”、“幻想”、“逃避”等不成熟和消極的應付方法為主,而少用“解決問題”這一成熟和積極的應付方式,心理健康狀況差。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難題更多,學習壓力更重,更易產生一些不良的情緒,如抑郁、焦慮、強迫等。接受幼兒教育的學生,因此期便接受教育及與人交往,其生活自理能力、操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較未接受教育的學生為強。
3.2 家庭方面的影響
一般來說,父母的自身特點、家庭結構、家庭氣氛、家庭的管教方式及家庭經濟狀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有重要的影響。父母的自身特點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情緒、個性等。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比較重視子女教育,善于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善于處理家庭的各種問題,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往往只注重子女的軀體健康而忽視了其心理健康,不善于對子女迸行正確的引導。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對待各種刺激反應過于激烈,易沖動,不能保持理性的心態,動輒打罵孩子,這種應付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子女,進而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另外,有研究證明,具有精神病傾向的父母,其子女偏執癥狀也較突出。正常的家庭結構,有利于學生維持一種順暢、和諧的心態,而單親或父母雙亡家庭則易使學生經常性地產生失落感。家庭氣氛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響。父母經常吵架,容易給學生帶來焦慮不安的感覺,而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則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家庭的管教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更重要的影響。父母的管教方式是溺愛、粗暴還是民主,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要求是否恰當,對于學生是否能維持正常健康心理狀態有重要作用。家庭經濟狀況對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孩子,心理上有一種優越感;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孩子,心理上有自卑感及焦慮情緒。
3.3 社會環境方面的影響
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的滋長,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特別是傳媒,如報刊、雜志、電視、電影及互聯網,它們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性方面的誤導,加劇了學生性的需要與社會規范的矛盾。政府部門的一些不正之風,容易引起學生信念動搖,加強了學生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市場競爭滋生的一些不良觀念,不僅對學生的品德產生消極的影響,而且由于社會的不良觀念與他們所接受的學校教育不協凋一致,學生的心理和諧也受到不利影響。
4 討論與建議
面對學生如此復雜的心理問題,學校領導應重視加速速學校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過程,使心理素質教育有一席之地,這是擺在政府、學校、教師和學生面前的共同課題。具體措施有:(1)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培養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保證學生必要的鍛煉、休息時間。(2)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健康教育或醫學心理學課程,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合理分析自身的心理狀況,掌握相應的心理調節技術,較好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對學生的升學、就業給予專項指導,增強其自信心。(4)擴大學校醫務室服務職能,開辟心理活動室,由專職人員擔任心理輔導員或聘請專業心理醫師授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并與醫院積極聯系,對心理問題嚴重者及時送院治療。(5)開辦家長學校,與家長相互溝通,提高家長的素質,教授正確的教育子女方法,為學生健康成長和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6)呼吁社會傳媒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注意其社會影響,不應向學生傳播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