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輔導員的職業發展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較大。盡管我國輔導員制度已經實行了近半個世紀,但是輔導員職業發展還沒有完全進入正確軌道。我們可以從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情況來了解輔導員隊伍職業發展現狀。目前各高校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有明顯差別,情況不容樂觀。廣東調查表明,當前全省輔導員隊伍配備數量不足,工作任務很重,待遇和職稱偏低,諸多不穩定因素。
關鍵詞:新時期 輔導員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a)-0229-01
輔導員職業發展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很大。對于輔導員隊伍的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
1 工作能力高,科研水平低
一般來說,高校輔導員的選留都傾向于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們基本上都是同學中的佼佼者,曾擔任過主要的學生干部。因此絕大多數都是素質過硬,專業成績突出,工作能力強,但是科研水平較低,這無疑成為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的瓶頸。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造成:
專業素養不足。“專業化”要求輔導員應依托政治思想教育學科,運用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有針對性、實效性地滿足學生成長需要和開展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培訓不足。不少高校輔導員主要被招聘近來以后,經過幾天上崗培訓就直接工作,應該說在專業素質能力方面有較大差距。然而,經過兩到三年的工作,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巧和能力。
專業思想欠缺。從目前情況來看,包括輔導員自身在內,很少有人能將輔導員視為一種固定的職業去看待,而更多的是把它當作一個臨時崗位、跳板、年輕的職業,輔導員中極少有職業化的思想準備,即使有機會提高學歷層次,他們也不愿意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更適合從事輔導員工作的專業,而往往選擇自己本科的專業。
自學時間不足。當前,大部分高校沒有按教育部2000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規定,以1:120至1:150比例配備專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沒有按照教育部《意見》規定的專職輔導員總體上按1:200的比例配備。據統計,個別院校甚至達到了1:400以上。輔導員隊伍的缺失情況比較嚴重,迫使輔導員工作多、任務重、工作壓力大,整天撲在繁雜的具體瑣事上。輔導員被譽為“保姆”、“消防員”“辦事員”的尷尬境地,沒時間、沒經歷進行理論總結和自我提升,久而久之淪為純粹事務工作的附庸。
2 工作強度高,享受待遇低
有人形容輔導員的工作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工作強度很高,時間身心不自由。輔導員工作沒有嚴格的工作時間界限,學校要求輔導員二十四小時保持通訊工具流暢,有時晚上、雙休日、節假日也需要加班。而且,當前大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心理素質、辨別是非的能力及自制力較差,外部環境又復雜,學生會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1)待遇較低。不少高校把輔導員與辦公室的教輔人員同等看待,要求輔導員實行坐班制,而在經濟待遇上也等同,還拿不到專任教師平均收入。據了解,山東某院校試用期800元,轉正1200元左右。西安某高校輔導員工作兩年,月工資1200元,帶班無論多少,只有50元的花費補貼。現在上海市各校招收輔導員基本限定在碩士以上學歷,提供的待遇最多3000多元,一般都在2000元左右。
(2)職稱評審難度大。不少高校沒有給予輔導員政策上的基本保障,部分學校甚至還把輔導員當做一般的行政管理職工對待,只允許晉升行政級別,不能參加教師職稱評定,甚至不給認定教師資格。廣東調查表明:職稱結構中,中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分別占:15.03%、0.69%和0.10%,初級職稱為54.22%,27.73%的輔導員沒有專業職稱,廣東省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職稱結構普遍較低。即使輔導員可以評職稱,在科研、教學等方面的條件也等同于專任老師,沒有任何傾斜。
(3)進修機會少。長期以來,很多高校未將輔導員隊伍建設納入正常軌道,缺乏規劃和得力措施,對輔導員隊伍重使用、輕培養。關于輔導員的前途發展,行內人士概括了一句話:“十年政工,兩手空空”。尤其獨立學院某些部門在輔導員選拔、培訓、考核、使用等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培訓工作缺乏系統、長遠的規劃。
3 高校評價高,穩定系數低
總體來講,高校部門對輔導員工作是認可的。學校對輔導員的評價一班可歸納為:輔導員隊伍是一支戰斗力強、富有活力的隊伍。普遍認為這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隊伍。不僅僅是學校對輔導員隊伍較為重視,學生對輔導員也是十分認可的。許多學生畢業之后覺得大學印象最深的就是輔導員。即使是這樣,實際上對于輔導員的發展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輔導員自身對未來的發展方向較為模糊,隊伍的未定系數較低,流動性較大,大多數人都將輔導員崗位做為“跳板”。究其原因。職責任務不清。關于輔導員的職責,雖然文件上明確規定“是高等學校教師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事實上一直存在“錯位”和“越位”現象。輔導員經常被譽為“消防員”、“全職保姆”等。其二:工作風險大,成績難以衡量。輔導員身處學生工作的第一線,工作量大而且事物繁重。輔導員在工作中經常會感覺一方面自己身心疲憊,另一方面卻沒有多少可以看得見的成績,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變化也一時難以衡量。有時,突發意外事故,就會抹殺輔導員長期累積的“政績”。正是因為以上種種的原因,一般情況下一些工作兩三年的輔導員就會轉崗,于是便形成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情形,很難保持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隨著高校教育的發展,管理機制、培養模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校擴招與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學生人數大大增加,學生層次參差不齊,這就使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很大不同。面對此種變化,要求我們新時期的輔導員要自身的學習,同時高校也應加強對輔導員隊伍的培養力度,隊伍配備日趨完善,各方面的待遇得到相應的改善,為高校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
4 結語
輔導員職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包括國家政策的保障、學科建設的理論依托、培訓與研修基地對輔導員能力的提升、職稱評定與職稱晉級上的政策傾斜以及知識經濟背景下創造的職業自由流通等,這些因素都有利于在新時期更好的促進輔導員的職業生涯發展。同時,輔導員的職業發展也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包括社會環境,社會經濟和文化變化給輔導員職業帶來的不穩定因素,高校內部機制的不健全及家庭角色沖突的雙重壓力。在上述正負條件影響下,輔導員職業發展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盧吉超.社會轉型期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與管理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陳燦芬.地方高校輔導員職業發展的困惑與思考[J].教育探索,2011,(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