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國以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幾經變更,這種戰略的變更源自不同時期的內外形勢和決策層對形勢的把握認識,也由此對我國不同時期的區域經濟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發展戰略 區域協調 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R7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a)-0235-01
1 均衡發展戰略(1949-1978)
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的這一時期,我國大致采取的是均衡發展戰略。建國初期,我國生產力分布極不平衡,沿海12個省區集中了全國70%的工業產值,而占面積80%的廣大內地產值僅占20%,并且主要集中在重慶、武漢、太原、西安等少數城市。無論是平衡發展的需要還是政治上考慮公平因素,實行側重內地以均衡發展的戰略是必要的。此外,出于戰備的考慮,將重要工業設施布局在內陸不僅可以增強其戰時生存能力,還可以為國防提供持續支撐。
建國近30年的均衡發展戰略,大大改變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沿海與內地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況,經濟協作區、三線建設等大大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其奠定的工業基礎、人才儲備不僅符合當時國內外復雜形勢的需要,也為之后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發展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是由于其違背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追求公平、平衡的同時過分放棄了效率,不計代價的內地建設減緩了沿海發展的勢頭,而內地由于地理、歷史條件限制,許多生產力布局難以形成良性的經濟循環聯系,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效率不高。
2 非均衡發展戰略(1978-1990s初)
改革開放后至90年代初,我國開始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后期,我國出現效率低下、速度緩慢等一系列發展問題,同時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最初促使三線建設的戰爭形勢得到緩和,取而代之的是7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日趨加強,發達國家和地區需要向外大規模轉移產業和資本,而我國東部沿海區域恰恰具備承接這種國際轉移的優勢條件。
改革開放后的十余年實行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是科學把握國際國內形勢,做出的偉大決定。對均衡戰略的調整,對效率的重視,釋放了沿海巨大的發展潛力,催生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等帶動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核心區域的快速成長、發展,大大提高了全局的發展效益,其成就舉世矚目。但不可否認,在這一時期,盡管我國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取得了的普遍發展,但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區域發展差距卻迅速拉大。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全國經濟活動向東部集中,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兩極分化日益嚴重。
3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1990s初-2003年)
為緩解我國東部沿海與內地發展差距日益擴大的趨勢,將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維系到適度范圍內,同時也遵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客觀需求,自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逐步提出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這一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縮小區域差距。如從向東部傾斜的政策轉化為全方位對外開放;健全和完善中央與地方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增加對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大扶貧力度等等。
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沿邊境線、沿長江、沿重要交通干線區域的“點-軸”開發大大推進了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度和廣度,使得在保持東部地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中西部地區、老少邊窮地區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然而,由于歷史發展的局限性,這個階段的區域協調發展,單純強調緩解區域經濟差距,沒有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對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嘗試調整。
4 新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03年至今)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并把統籌區域發展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五個統籌之一。自此以后,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開始貫穿科學發展觀,步入我們所稱謂的“新區域協調發展時期”。與傳統的區域協調發展單純強調緩解地區經濟差距不同,新區域協調發展貫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不單純強調經濟差距的縮小,強調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差距、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強調處理好緩解國內地區差距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空間協調。
新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提出,是對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十年來取得的經驗、教訓的系統總結和科學創新。隨著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開始逐步進入報酬遞增驅動階段—— 雖然地區勞動生產率會加速提高,但由于報酬遞增的作用、經濟加速增長和重工業化,區域差距擴大、區域資源環境、地區沖突問題的壓力可能更大。單純的縮小區域差距難于實現區域協調發展,不利于整體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這一時期,我國逐漸形成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一系列的發展戰略,逐步建立健全相應體制機制,完善財政、政府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境等方面政策,從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5 結語
在某種程度上,我國的國土開發戰略客觀上印證了區域發展的諸多理論,其中一些戰略是在理論指導下或受理論影響而主觀進行的推動,如增長極理論、“點軸”理論促進了非均衡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而另外部分戰略在實施之初并未受相關理論的影響,但在客觀上卻符合理論的相關假設與推論,如我國建國后早期的均衡發展戰略與“大推進理論”等區域均衡發展理論。
參考文獻
[1]李劍林.基于發展觀演變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及空間格局調整[J].經濟地理,2007,27(6).
[2]宋學峰,江浩.論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演進及布局調整[J].科技文匯,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