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淮安市五所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為基礎,通過調查和分析大學生社會責任現狀,顯示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呈偏弱態勢,而鑄就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議題中的應有之意,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本項工作有待加強。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001-02
一 問題提出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的16號文件強調,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深入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使他們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為此,我們做了本次調查,以期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 研究設計
1.本研究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社會責任的認可(對有困難的人、社會中所有的人、自己的家鄉等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是否支持集體事業(如果有能力是否愿意支持集體事業)。
第三,對下列說法的態度(不講條件只講奉獻太難做到;別人在困難時盡力幫助;幫助別人要看對自己是否有利;見義勇為到犧牲自己的生命是不值得的)。
第四,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參加過哪些慈善活動(為希望工程捐款、義務勞動、為災區捐款、為病重的同學捐款、義務獻血、其他的愛心活動)。
2.抽樣方法及樣本的選取
此次調查選取了淮安市的淮陰師范學院、淮陰工學院、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五所高校。其中,淮陰師范學院發放問卷160份,淮陰工學院發放140份,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各發放40份,總計發放420份問卷,收回41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9.5%。在樣本選取過程中,我們控制性別比例、專業差異、教育水平等,抽取420個寢室,每個寢室抽取1人共420人構成本次調查的樣本。
三 結果分析
1.對社會責任的認可程度分析
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如何,本文是從四個方面來分析的,認可程度(%)列表如下:
在所選的四個指標中,認可“很大”的比例都沒有達到50%,特別是“對自己居住的社區”和“對社會中所有的人”兩項指標,大學生的認可程度極度低,這反映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不強的現實,也反映了民族精神在部分大學生身上的缺失。我國傳統文化重視對家鄉、民族和國家的愛,大學生對此認識不高,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強化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可。
2.對集體事業的支持程度分析
支持集體事業是人具有社會責任心的重要表現。此項調查結果整理見下表(N=417):
統計顯示:超過六成的大學生表示“非常愿意”支持集體事業,這部分大學生立場比較堅定。而回答“比較愿意”的同學則有可能支持或不支持,回答比較含糊,如果真正需要他們去支持集體事業,這部分大學生很難做出付出的選擇。因此,真正支持集體事業的比重近乎六成。集體事業涉及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強大了,則社會弱勢群體會獲益,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統計的結果顯示出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偏弱的現狀。
3.奉獻精神體現程度分析
本文從兩個視角考察當代大學生的奉獻精神。一是助人意識;二是大學生對待違背奉獻原則的態度,統計結果整理如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對于“別人有困難時應該盡力幫助”,超過六成的大學生表示“非常贊成”,超過三成的人表示“比較贊成”。問到是否贊成“幫助別人要看對自己是否有利”時,結果顯示反對這一觀點的大學生比重占有六成,與上面非常贊成“別人在有困難時應該盡力幫助”的比重比較吻合。如果“幫助別人要看對自己是否有利”的話,就不可能做到“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盡力幫助”,而很有可能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通過對上面兩個指標的綜合,大致有六成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助人意識。從本質上來講,幫助別人是我們自身價值的完善與豐富,人們只有“覺解”到助人行為對于自身的意義,助人的行為才是一種純粹的高尚行為。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有部分大學生贊成“幫助別人要看對自己是否有利”,這也表明目前大學生對助人行為的認識還不夠,有待加強。
4.對慈善活動的參與程度分析
我們選擇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參加過哪些慈善活動來考察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統計結果見下表:
統計顯示,各種類型的慈善活動都有部分大學生參加,按參與這些活動的大學生的比重大小依次是:義務勞動、為災區捐款、為希望工程捐款、為病重的同學捐款、義務獻血、其他捐物捐款等。大學生參加義務勞動的比例較高,可能是因為一般的高校都有大學生參加義務活動的要求,為大學生服務社會提供了驅動力;但是大學生參加其他慈善活動的比例不是很高,特別是參加過義務獻血的大學生比重顯得較低。這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需要社會為大學生的獻愛心活動提供平臺,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服務社會的意識。
從社會實踐的視角來看,慈善意識的培養需要借助家庭、學校、志愿組織等社會機制,其中,家庭的熏陶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和周圍的人經常參與慈善活動,并經常帶孩子一起參與,那么孩子的親社會行為意識則可以相應地提高。學校的培養也非常重要,但目前高校在組織學生參與各類慈善活動方面還做得很不夠,特別是即使有時組織一些活動,也只是走過場,很難培養出學生的慈善理念和精神,這是教育界需要重視的問題。
5.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社會責任意識的提高程度分析
為了解大學生在校期間社會責任意識是否有所提高,筆者將社會責任意識的各個方面與年級做了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社會責任意識基本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年級從低到高并沒有出現社會責任意識也隨之增強的趨勢。這說明,目前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特別是在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是很充分,實效有待提高。
四 結論
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偏弱現象應當引起教育者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應當從事實出發,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筆者認為,第一,要加強大學生的政治理論學習,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公民意識。第二,加強大學生的優良傳統價值觀教育。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對青少年的個人道德有正面影響,加強傳統價值教育能增強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第三,鼓勵大學生投身于社會,在實踐中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分清社會的主流和支流,了解社會,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對社會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適應社會的本領,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進一步提高其社會責任意識。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