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教育家里寧指出:“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如果教師有威信,那么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這對教師的學識、人格,特別是教師的素質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師德不僅會影響學生,甚至會影響整個社會、整個國家。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工作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無數贊譽和光環都充分說明了教師的職業是偉大而神圣的,教師的工作是任重道遠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師德。師德是指教師在教育工中所逐步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時所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品質,它體現著社會和人民對教師的希望和要求。教師師德高尚,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傳道授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觀由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攝制的九集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片《師德啟示錄》后,不禁令人感嘆從古至今,師德楷模們為我們豎起的一面又一面的師德旗幟。在教師的豐碑上留下一串串人們熟悉的名字及其不朽的事跡!感嘆之余,筆者在思索中國古代一個古老的道德命題——“德教先行,修身為本”。這就是從古到今的師德楷模們之所以成為楷模的重要原因,在弘揚師德,塑造師魂的今天,這一古老的道德命題仍在閃爍其智慧的光芒!
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是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中極其重要的內容,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儒家強調德治,即把道德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重視培養社會個體成員的道德品質,更重視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明確地提出了“德教為先”和“修身為本”的命題,其內含的珍貴歷史遺產就是,相信人的善良品質基本上都是后天產生的,因而人不僅可以教化,而且必須教化。“無教”之人和野獸差不多,“有教”之人個個可以成為像堯和禹那樣的“圣人”。在“以德治國”的今天所倡導的“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作為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和基本要求,與中國古代的“德教為先,修身為本”的道德命題都是在強調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在加強師德建設的今天,“德教為先,修身為本”也是全體教師加強師德建設的核心內容。
當前,教師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隨著社會的變革會發生一些變化,甚至產生一定程序的迷茫和混亂。面對清貧的教師生活,能不能經得住金錢與功利的誘惑,對教師也是一個挑戰與考驗。每日三省吾身,自覺地進行思想約束,以便及時發現不符規范的行為,避免犯錯誤是對教師的要求。教師的職業修養首先要“慎獨”。在許多情況下,教師的職業活動是單個進行的,教師是否“慎獨”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自覺在“隱”和“微”處著手,只有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自覺進行師德修養,才能成為師德高尚的合格教師。
作為人類思想與文明的傳播者,教師應當主動接受挑戰,擔當起重任。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走在時代的最前列,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準。
面對21世紀,教師更要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怎樣深刻領會《綱要》《規范》,并不斷豐富擴展其內涵,將其深化升學,落實到師德建設中去,促進教育事業的騰飛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至少要有一桶水,現在我們應說,教師至少要有一杯“活水”,這一杯“活水”主要該來自于不斷的讀書學習。社會在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新生事物不斷地涌現,知識老化的周期在逐年縮短,這需要教師不斷地讀書學習,同時,出版的新教材增添了許多新知識,教師要掌握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當今的教育理論已否定了傳統的“一次讀書教育”的觀念,需要教師不斷讀書學習。一個人的生活是一個無止境的讀書、學習和完善的過程,社會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這需要教師不斷地讀書學習。而現今有些教師除教科書之外,不買書也不看書。這些教師閑余時間多,讀書時間少;地攤文字讀得多,貼近課堂的書籍讀得少。教師不讀書,就不能及時了解有關科學及其他學科的目前成果和發展趨勢,不能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用最新的思想觀點和科學成果教育啟示學生,在教學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被動。隨著教育的發展、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讀書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良好習慣,不僅知識分子愛讀書,干部、工人、農民等也和書本越來越親近了。書籍應像衣服、飲食一樣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作為教師,一定要走在大眾“讀書潮”的前頭,做好讀書的表率,要具有追求知識的緊迫感、危機感,具有主動求知的愿望和意識,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把握各種讀書學習的機會,讓書櫥和自己的頭腦一天比一天充實。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旁征博引、得心應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生在教師嚴謹治學精神的感召下才能健康成長。
師德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前途,影響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教師如果沒有過硬的教育藝術,沒有過硬的職業素養,何以培養出高質量高品質的學生呢?江澤民同志曾提過: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學校無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師無小節,事事做楷模。因而,教師的形象必須是精雕細刻經得起研磨推敲的;教師的形象必須是近乎完美的,或者說是追求完美的。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教師做到政治堅定、思想過硬、知識淵博、品格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然而,某些教師卻抱怨師德要求和教師行為規范束縛了他們的身心發展,限制了他們的許多自由。殊不知,教師不僅是“人”,而且更是“人師”!
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構成的特殊性。經過大量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我們知道,教師素質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培養人才所必須具有的身心相對穩定的潛在的基本品質;其本質特點是指教師自身的質量,即教師身心發展的總水平;其構成要素主要是教師的機體素質、文化知識素質、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等。師德是教師人格特征的具體體現。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于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征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育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
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師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個不斷發展提高的過程。師德具有示范作用。教師所雕塑的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陶行知先生曾闡述真正的教育是要“以人教人”,讓學生耳濡教師的“理”,目染教師的“德”,以師為模范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師德有一套自己的標準。教師的道德標準是社會向教師提出的行為準則,是調整教師與學生、家長、同事、領導等人際關系的準繩,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要明確這一標準,就應認真學習與教育相關的各種法律條文及規則要求,積極付諸實踐,鍛煉意志。一個人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堅定意志和行為,以行促知,以行激情,以行練志,達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所以,職業道德意志力是內化的重要保證,而要鍛煉意志,只有在實踐中積極克服不良的惰性心理障礙和不求上進的個性心理障礙,自覺地抵制各種不正確的思想和錯誤的道德行為。
師德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靈魂。教師只有先洗凈自己靈魂中的污垢,才能留給學生一片清凈的天空。教師在學校要有師德,在社會生活領域也應具備遵守社會公德,成為家庭美德的模范,遵紀守法。要做有道德的人,要經常抓好人生的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師德工作。常言道:“琢玉首先要愛玉,育人首先要純潔。”高尚的愛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是教育教學的一種巨大力量。
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應是一位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楷模。我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把只教知識的教師稱為“經師”,把既教知識又育人的教師稱為“人師”。當前,在某些教師心中,只重教書不重育人,只重智育而忽視其他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可以說,不重視師德修養的教師,就是一個素質欠缺或不合格的教師。
師德修養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事業心和責任感的職業道德和一般人所具有的社會公德等范疇。值得重視的是,教師要注重人格修養。教育方針所規定的學生要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教師首先要注意平時自己是怎樣展現于學生面前的。教師的人生理想、工作與治學態度、為人處事、行為舉止,乃至平時的音容音貌這些有形的表現,無不流露著人格的魅力,同時給學生深刻的印象,我們所以強調人格魅力的作用,是因為身教重于言教。有研究表明,教師的人格修養中,精神是振作還是萎靡;興趣是廣泛還是狹窄;性格是有序還是雜亂無章,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巨大。
從教師的責任和作用來看,加強師德修養有助于實現以德育德和教書育人的目的。加里寧說:“教師的世界觀和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會這樣那樣地影響全體學生。”所以說,教師的思想品德不僅是作為公民的一般要求,而且還是教育的特殊需要。教師的思想品德在德育過程中的感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人格力量尤為突出。教師的人格力量,就是要把社會的道德規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通過自己的個性、言行體現出來,并且深刻地影響學生。要培養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21世紀人才,教師首先就要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師德修養是教師素質提高的重要內容,它需要我們積極探索,深入研究,勇于創新,從而使教師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教師的神圣職責是以愛學生為前提,以教書育人為目的,所謂“教書育人”,就是教師既要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又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社會主義社會,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以保證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這是一種開發學生智力、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創造性勞動,這是人民教師的天職,也是人民教師的光榮。
人們常常把教師的工作比喻成春蠶和蠟燭,照亮別人,毀滅自己,毫無半點怨言,這正是千百萬教師的精神寫照。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和激勵著他們呢?是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和熱愛學生的崇高道德和高度的教育責任感。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和魯迅先生“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的高尚師德,正體現了教師的獻身精神。教師一方面要獻出知識,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綿一樣不斷地汲取知識。
教育興則民族興,而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事業是一個民族的根本事業,要多一點熱情,多一點微笑,多一點和風細雨,多一些正面教育引導,為社會培養道德健全的人、有高尚人格的人。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