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從理論上證明了成就目標定向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接著,通過教學實驗證明培養學生的成就目標定向更有利于提高個體的運動技術和技能水平。由此說明成就目標定向不僅適用于體育教學中,同時也為其他專業教學提供了價值參考。
【關鍵詞】成就目標定向 體育教學 目標定向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045—01
一 成就目標定向理論的內涵及其構建
1.概念界定
Ames認為,成就目標指的是成就行為的目的,是能力信念、成敗歸因和情感的三者整合模式;Elliott和Dweck等人將目標定義為“對認知過程的計劃,它具有認知的、情感的和行為的結果;Pintrich(2000)認為,成就目標是關于個體追求成就任務的理由和目的的認知表征”。由此可知,研究者對于成就目標的具體定義雖各不相同,但他們都認為成就目標是個體對所從事某一成就的目的式原因的認識。
2.理論淵源
對成就目標定向的研究可以從早期的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的研究中探知其孕育、成長、誕生的源頭。
第一,早期成就動機理論。在早期,Murphy、Lewin和Mcclelland提出了成就動機理論。明確提高個體的成就動機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追求希望成功的意向,表現出趨向目標的行動;一種是害怕失敗的意向,表現為想方設法逃脫,成就活動或情景。
第二,歸因理論。20世紀80年代,Nicholls提出了能力理論。該理論是成就目標理論最直接的淵源,從屬于歸因理論。改理論認為在成就動機的眾多歸因中能力是了解成就動機的關鍵因素。能力的差異感覺和無差異感覺影響個人在成就情景中對任務難度的選擇。
第三,社會認知理論。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心理學領域出現了“認知革命”,動機研究深受影響。Bandura在其倡導的社會認知理論中認為,個體因素(包括認知、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環境因素和行為因素三者之間因相互影響而產生了三重交互決定作用。
二 課堂教學中成就目標定向的影響因素
1.課堂任務
Ames指出,確定的課堂任務常常會指導學生們對自身的能力,對是否采用與努力相關的策略,以及對活動結果的滿意程度做出判斷。具有變化性和差異性的任務更容易激發學生們的興趣,進而促使他們采取掌握性目標。當然,首先要使學生們意識到他們所從事的任務具有合理性。另外,還應使所提供的任務具有能較長時間激發學生興趣的挑戰性。但是,這種挑戰必須有一定的限度,要讓學生們確立一種既能控制過程又能控制結果的意識。
2.評價
學生們如何被評價,是影響其目標取向的最突出因素之一。Ames認為,問題的關鍵不是評價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對評價信息所體現的意義的理解。據此,學生們會產生不同的目標定向和動機類型。
3.責任定位
Ames采用責任點這個概念來說明課堂里的責任定位。她把責任點操作性定義為“教師對學生自律所持的態度,以及教師讓學生參與決策的程度”,認為具有自律意向的課堂背景與學生所持的內在動機之間呈正相關。教師是否支持學生們自律主要表現在其是否讓學生擁有選擇的自由,即是否支持學生們自己去做決定。
三 教學實驗分析
從通遼市第一中學高一年級學生中隨機挑選三個從未學習過太極拳的班級,構成兩個實驗班和一個對照班,每班人數30人(男生15人,女生15人)。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數據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和實驗法進行研究。實驗后對學生太極拳技評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相關數據見下表)。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次實驗后所得均是P<0.01,說明實驗班與對照班測試結果差異均具有顯著性意義。通過表1顯示數據說明,此成就目標定向理論在太極拳學習過程中有利于提高學生技術技評成績。
四 結論及建議
第一,通過實驗表明,成就目標定向理論有利于提高體育運動技術水平。
第二,在掌握目標定向教學情境下,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明顯優于成就目標定向教學情境,并且學生能體驗到更多運動愉快感,這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第三,在體育課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掌握定向氣氛,這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同時體驗更愉快的運動情緒。
第四,強調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不采用學生間比較性的反饋,使學生更多地關注技能學習和學習過程本身,運用各種學習策略,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力為等.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陳晨〕